豫西地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和发展研究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村落被誉为中华文化活的灵魂,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是真实反映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河南位于中原腹地,遗存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探究卫坡村旅游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河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卫坡村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结构的不断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农村传统村落已经开始或即将走上大规模结构转型与更新的道路。面对新一轮的村落更新问题,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因更看重政绩,忽视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导致我国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千村一面的现象越发明显。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传统村落引以为豪的地貌、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正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慢慢退去。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保护[1]。洛阳市卫坡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陆续从老宅里搬出,古民居已基本无人居住,但因其规模较大,周边鲜有不协调建筑,因而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开发保护不到位,目前卫坡村的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威胁。本文就洛阳市卫坡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激起人们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视,从而提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守护人们的乡土情怀,使之能够自觉传承村落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2]。

一、卫坡村发展概况


  卫坡村是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村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清代顺治年间卫氏族人修建的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于一体的官宦家族宅院,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开发利用价值。
  景区以百年神树古槐、牡丹花后魏紫、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为三大遗产文化元素,将古民居时代特色与现代多元化元素相融合,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与历史资源,围绕“一馆四业态”整体布局,主要景点包括双层天井窑院、私塾学堂、龙型街道、卫氏祠堂、古民居建筑群。观光路线主要由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特色美食街、特色演艺沉浸式实景演绎卫坡谣以及魏紫牡丹这4部分展开。
  对于古民居建筑群的开发和保护,做法是做旧改旧,年代久远的主要以保护为主,既保护又改造,就是要将传统与现代做进一步的有机融合[3]。其采用当地的传统工艺,将古民居内的多面破旧石墙和旧家具的原貌都保留了下来,最大程度上保留卫坡古民居原有的历史风貌。景区目前已修建完成主干道、旅游步道、供水及高低压供电线路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完成修建古民居博物馆、乡愁博物馆、美食街,修复天井窑院等景点。景区还将完善特色民宿、精品商务酒店、亲子农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景区业态,来满足游客需求。

二、卫坡村在旅游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明清时期的特色文化缺失
  引入社会资本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虽然可缓解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压力,但也会使景区建设过度商业化。此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国内许多传统村落受到皖南宏村、福建土楼、浙江乌镇等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影响,都在挖掘自身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旅游活动,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规划,景区未能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开发,导致许多传统村落无论是从景区建筑还是景点设置都是千村一面,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给游客带来较差的文旅体验,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困扰。
  在卫坡村,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色并不鲜明,已修建完成的商业街在装修、铺位结构等设计上与国内大多数古建筑景区雷同,无法突出其200多年传承下来的历史内涵,反而遮蔽了景区的核心文化特色。传统古民居、村民自建风格迥异的楼房和商业化仿古建筑交织在一起,让游客难以融入传统村落的文化氛围当中。卫坡村在慢慢失去其历史文化特色,趋向于随处可见的商业性古建筑群。
  (二)资金资源不足,前期规划暂未落地
  因修缮资金短缺或倒卖等原因,中国的传统村落正迅速减少。中央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保护资金,目前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都可获得300万元的财政补贴,但补贴资金不足仍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一方面,资金缺乏不但意味着保护工作难以为继,更会导致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发展利用无法走得更远。
  另一方面,卫坡村古建筑群面积较大,景区仍处于建设阶段,目前只修复了北院作为开放区域,所有景点免费开放,修缮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地处农村,景区内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景区尚未建立自给自足的收入项目,景区的日常管理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种种原因导致资源、资金更为紧缺。
  (三)缺乏专业人才,解说系统不完善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现实空间,因村落的存续而存在,使村落更加鲜活、历史更为厚重。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原有建筑不受损坏,同时也要保护独特的历史记忆、当地的乡土风情,让游客能够去了解历史,从而去宣扬民族文化。卫坡村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旅游解说系统,这种精神文化内在就无法直观地传递给游客。景区没有专业的导游解说团队,如今只有村中少数的老教师担当临时导游,他们没有經过系统化培训,不能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旅游解说服务;景区的标志系统不统一,目前也仅仅在每间古民居的入口写有一些卫氏家族的简介,缺少对古民居和整个村落历史的图文丰富的解说牌,游客参观完古民居也不明就里。   (四)区位优势不明显,缺少宣传
  一方面,卫坡村位于洛阳市北郊孟津县,虽然距离市区较近,但由于市区本身古城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相比洛阳北部而言,南部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旅游线路缺失导致卫坡村在旅游发展方面区位竞争优势下降,无法形成集中连片的旅游资源,缺少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特征[5]。
  另一方面,卫坡村尚未打造出专属的旅游名片,客源大多来自洛阳本地及一些周边区县,在外知名度一般。缺少稳定的客源,村落的旅游发展后期也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五)当地村民未有效参与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仍由本地旅游开发公司主导,村委会协调,实际上当地村民并未参与到旅游发展建设中。一些村民有参与建设的意愿,却苦于没有参与途径,自发在景区外围发展多种形式的副业,如摆摊、租自行车等,一定程度上对景区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村民对游客数量增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喧闹等问题也怨声载道,这种双向摩擦造成的恶性循环不利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三、卫坡村在旅游保护和发展中的策略研究


  (一)塑造古民居明清文化特色,突出文旅特色
  在古民居修复上要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深度挖掘卫坡村古民居独有的豫西民居建筑特色,挖掘卫氏家族文化符号、家法家规、兴衰历程,整理展示给游客,让游客有更深层次的获得感,同时根据其建设的明清朝代,在商业化模式上注重营造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商业形态,而不是照搬其他传统村落商业化模式,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
  要统筹周边商业街、民宿、亲子农场配套设施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制定区域化的保护发展策略,形成优势互补。要在古民居保护的红线上,留住村落原貌、留住淳朴民风、留住乡俗乡愁,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形成具有明清文化特色的发展体系。
  (二)保障财政资金稳定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主导并支持相关资源资金的投入,招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对景区进行投资建设,确保景区后续顺利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保护古民居的样板工程上,要将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规划真正落地。在人力方面可以通过与社会团体合作,提供技术培训支持或者公益性维护等方式,以社会力量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建设中来,弥补人力、物力缺乏的问题。
  在资源分配方面,首先应对卫坡村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梳理划分景区内各个保护对象的保护等级。其次,根据保护等级不同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合理分配卫坡传统村落在旅游保护和发展中投入上人力、物力、财力。
  (三)构建科学的旅游解说系统,增强旅游体验
  旅游解说系统可以准确、科学地传达信息,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进而提升景区整体的旅游形象,让游客获得最佳的文旅体验。在卫坡村传统村落内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旅游解说系统,该解说系统应采用自导式解说和向导式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增设以介绍卫氏家族古民居特色、卫氏家史、历史风貌的自导式图文解说牌,增加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的旅游人才,提供互动性强、人文色彩更丰富、更具人性化的向导式解说服务,给游客多方位的文化输入。同时在资金预算充裕的情况下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互联网+旅游”为基础,通过新媒体渠道展示、宣传卫坡村风土人情,增强游客的文旅体验。
  (四)与周边旅游目的地合作,弥补资源区位短板
  洛阳北郊旅游路线多以水域旅游为主,卫坡村地处河洛文化区域应发挥其文化旅游带资源互补优势,以豫西地区最大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为特色,打造河洛文化旅游独特的人文招牌。
  在宣传方面,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途径,提高卫坡村知名度,科学引导外来客源,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让卫坡村成为“老家河南”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五)政府主导为当地村民增权,共谋发展
  政府在旅游发展中要始终坚持社区增权的思路,让村民参与到卫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制定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经验和专长,提出合理化意见;让村民从传统村落文旅中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如获得创业或者就业机会,获得知识、技能培训等;培养居民的旅游意识,阐述村落旅游发展与其自身的关系,让居民主动参与,提供更有效的意见,更好地参与到传统村落文旅发展中,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宣传,在旅游发展中营造文化保护的氛围,既要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要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

四、结语


  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寄托的是浓郁的乡愁。对国家而言,传统村落传承的是民族的底蕴。保护传统村落也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单纯靠商业资本的投入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做到适度开发、重点保护。本文以洛阳市卫坡村为例,提出其在旅游发展和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商业化过度、修缮资源短缺、缺少解说系统、旅游区位短板和缺少社区参与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河南地区其他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丽,廖钢青.粤北韶关地区传统村落的地域特征和保护利用困境[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0(4):80-84.
  [2] 范姗姗.县域治理背景下义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义乌何宅村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2):113-114.
  [3] 栾亦可.孟津县卫坡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政府行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2-6.
  [4] 王瑶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以济源市大峪镇周莊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0(29):49-50.
  [5] 李中轩,吴国玺.洛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4):107-109.
其他文献
课题项目:20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方言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以吴方言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0876)。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把“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着眼于增强与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将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
期刊
基金项目:海南黎苗族传统体育主题风情小镇旅游的开发(项目编号:Hnky2018-99)。引言  中国自贸区(港)是中国特区的升级,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开放举措,同时自贸区允许国外商品免税自由进出,意在减少成本。旅游和自贸区(港)的结合,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才能推动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发展。要将自贸区和少数民族相结合,发展更有民族特色、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从而增加透明度、提高开放度
期刊
摘 要:本文以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总结了其“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了该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思路。第一,通盘考虑各学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第二,建立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第三,开设文旅讲堂。第四,改扩建专业实训室。第五,增加校内实训课程的学时。第六,重视实训、实习结果的反馈、总结。第七,建议采用“工学交替”的实习形式。第八,聘用企业导师。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一些历史文化名镇随着旅游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过度商业化问题,导致游客对当地的感知价值下降、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管理者如想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以及重游率,不能只是优化旅游环境,还需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及其感知价值。本文以沙湾古镇为例,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关系的概念模型,提出4类研究假设,历史文化名镇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主要由情感价值维度、社会价值维度、服务价值维度、功能价值维度
期刊
摘 要:在地方旅游概览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段子”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用有趣的“段子”能激发学生对海南旅游概览的学习兴趣,借用或自创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段子”,能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段子”精心设计活动,不仅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  关键词:段子;地方旅游概览;教学  中图分类号:F590-4;G7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结果,立足于新的发展背景,根据各旅游目的地生態旅游开发主要依托的旅游资源和业态类型,对贵州省生态旅游类别进行重新划分,以更加适应新时代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习水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了贵州生态旅游蕴藏着巨大潜力,是贵州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划分;自然保护区;贵州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国省域、市域为研究单元,基于去哪儿网的民宿数据,运用核密度、最邻近指数、Zipf位序-规模法则、累积耗费距离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民宿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都及丽江等地区;省域层面上民宿均呈现集聚分布的态势,集聚程度最高的多集中在西北地区的城市,最低的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市域层面上民宿发展呈现2个阶段,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希望有更多能够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不同于远距离的节假日出行旅游,日常休闲的旅游需求在城市内部空间或者城市的近郊就可以得到满足。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城郊休闲型旅游目的地——莫尼山非遗小镇为例,探讨其旅游发展模式。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处于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好,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的变化,“体验旅游”成为一股新潮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身心的放松愉悦,更希望获得行动上和精神上的深度参与。体验经济下的“互动+”产品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抓住游客的体验心理,创造具有体验的氛围和环境,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本文在互动体验的指导思想下结合丁村民俗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高科技设计一系列具有互动体验的旅游产品,以期使丁村民
期刊
摘 要:本文紧扣旅游特色小镇理论内涵,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有旅游业发展基础的乡村小镇中选取典型的小镇(恭城莲花小镇)进行调研考察。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小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该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运营效果及社会反馈,并针对恭城莲花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全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299.27;F592.7 文献标识码:A一、广西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