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职院校教科研联动机制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科研体系,对处理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相互脱离,明晰高职院校的定位,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明确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方向,解决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带动教师自觉参与科研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 科研 机制建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97-032011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职业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还指出: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法》(1996)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立足市场,依据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素质的实用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但高职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的形成历史不同,无形当中有些将高职当作本科或者职中来办,这种模式做法,导致高职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结构不灵活,偏离了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仅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对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这种现状的存在或者干扰,出现了教科研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对教科研定位问题存在偏离、对教科研水平发挥存在误解、对教科研团队培养缺乏环境尤其是对教科研联动意识缺乏研究,从而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教科研方向、教科研任务、教科研水平、教科研比重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移植和照搬模仿其他教育类型的教学科研方式,必须根据其培养目标和职能特点,结合高职学院的职业性、技能性、针对性来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科研联动机制,开展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科研活动。正确处理教师只会教学、不搞科研或只做科研、不上讲台的极端现象。
  根据国际标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基于学科型模式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类高等教育,它在高等院校的定位分类中属于“教学培训型”高校。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通过教科研机制的联动,围绕“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科研活动。
  据今年7月发布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普通高职教育占据的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中国著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在广西南宁表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教师队伍、管理能力、办学理念不适应产业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等三大挑战,建议加大高职院校的内涵及师资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放置在“阳光”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鉴于这样的原因,新型高职院校要实现特色办学、跨越式发展,教科研的联动机制构建研究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教育培养方向的区别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两个高等教育类型(教高[2006]16号文确认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或为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打基础,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铺垫基础。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定位和培养规格上,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专门的熟练技能,能从事某种职业或某类工作。而本科教育则是培养较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和坚实的自学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的行业开展工作;在教育模式上高职采用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并同,以职业素养为重,突出职业道德教育,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方式,教师队伍采用兼职教师“企业型”、专职教师“双师型”,利用“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环境,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而本科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强化思维发展、塑造继续学习、提高素质人格四个方面,突出基础理论教育和继续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以学科建设组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重点,教师素质在学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科研研发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重,同时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一句话,不能把“高职”当作“本科”来办。
  2 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内涵
  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但由于在定位、规格、模式有诸多不同,因此,其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能雷同,更不能照搬。
  高职院校教学的内涵表现在以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教学活动的有效果(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有效用(学的东西有价值有用处)、有效率(学习过程科学、简洁、省事)为目的,以“理论知识够用、强化技能培养”为驱动,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职教育对象属于高等教育,但又低于本科教育,学生的知识素质相对低一些,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责任性强职业素养好,那么在教学过程就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想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话有它的环境出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的鼓励和鞭策。   而科研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钻研精神的体现。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用它来培养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教师对知识的处理、对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钻研精神。高职教育的科研应该在办学方向的大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获得高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产学研结合为科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有理性的创建或建立校园科研“孵化园、蓄水池”,以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的服务、科学技术的咨询等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层级的主观能动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终目的就是将成果转化为企业社会生产力,使得“少年高职”的“幼儿科研”健康成长。
  3 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现实关系
  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通过研究市场需求,研究专业设置,研究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教学方法,通过“工学结合”或“研学结合”的途径,以“岗位”或“研究项目”为结合点,使教学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科研活动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即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同时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教学与科研本身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学是怎么样让别人去做,而研究是让自己怎么样去做。其实在高职教学工作中,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面对思想、行为、喜好不断变化的学生、科学技术发展、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怎么样选教材、怎么样做计划、怎么样备课、怎么样讲课、怎么样实现技能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怎么样的教学方法,这些过程始终贯穿着研究,如果吃老本,不研究,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科研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甚至交叉重叠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重叠,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像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中穿插自己的科研活动,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话题,诸如此类都体现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因此,不能简单说高职教育要“重教学、轻科研”或“轻教学、重科研”,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 教学科研联动机制构建体系设立
  4.1 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双师型”
  钱伟长先生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这是主要方法。因为不搞教学研究,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不懂得如何去教。钱伟长先生的话道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质。高职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教学与反思、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可以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使高职教师从过去“教书匠”的简单、枯燥、机械和重复性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转化为充满激情的研究性创造生活,以“双师型”教师,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被动者转变为改革者和实施者,才能真正提高职业生活质量,实现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不竭的创新能力的统一。
  4.2 着眼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科研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就是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着重对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特有的课程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建设、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职业教学行动原则、职业教学内容排序、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职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融合、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技能-知识-态度)匹配等研究。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教师立足于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看,只有着眼于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互动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4.3 放眼区域经济,以社会需求为教科研抓手
  职业教育需要的是深深扎根于社会需求,为社会所有,自身具有生命力,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职业教育。那末,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具有顽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为我们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呢?我们非常羡慕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但是,当我们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先进理念时,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还必须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民族的特殊性进行有机地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诞生,肩负着保证我国持续高速发展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市场状况,专业技术方向,企业人才需求,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立足于掌握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技术设备应用情况,研究由此对技术人才的素质、技能产生的影响,解决社会、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保障问题,等等。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生命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基础,把教育、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视为高职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是对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理解。高职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养成不断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思索、多读书、多收集信息的好习惯,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逐步积累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目录,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要有弃而不舍的精神。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教师应了解高职科研的种类与特点,了解一般的科研程序与研究方法,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适应性有所反思,知己知彼,扎实前进。“搞科研要有点天才,天才来自于勤奋;要有点灵感,灵感来自于积累;要有点能力,能力来自于多方面;要有点兴趣,兴趣来自于认识。”强调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研究行为,获得研究能力,绝不意味着对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忽视或削弱,而是把它们视为同一过程,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将因为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而获得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量。   4.4 建立科研辅助机构、强化科研推动教学
  根据系部的专业特点,以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带领,建立一支科研辅助机构,做为科研的带头人,在具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帮带的形式,延伸和扩大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体系基本延用本科院校的模式,学校成立科研处,以协调整个学院的科研,而各系,各教师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大家都是以自己的能力嗜好、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前提,为了职称、为了名誉、为了任务去做科研,这种科研体系总体来看是粗放的,往往与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培养方向偏离,从而导致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但真正与学校本身有关的课题寥寥无几,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立辅助机构就是利用现有的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在教师身份不便的情况下建立兼职科研机构(如xxx研究所),明确研究方向,牵头实施系部科研工作,对这部分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给予适当的照顾,科研时间也可以折算成一定的课时和工作量。同时对科研能力较差、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带动。这样及保证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达到有科研能力搞科研,有教学能力的搞好教学,在实际中教学与科研人员相互带动,相互补充最后达到共同提高。
  4.5 建立教科研综合评价,激励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目前,高职普遍使用教学与科研各自独立的评价体系,教师多数边教学边搞科研,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因此,必须制定出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合理政策,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的综合化、一体化,使教学与科研工作量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调整,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4.6 开展科研专题培训,提高科研跟进能力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一线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在课题选材以高职培养方向为前提,以技术应用型为主,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7 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优良教科研环境
  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并作为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以调动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和推广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学术会议、在校内外做学术报告、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等。
  5 构建高职院校教科研联动机制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教科研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明确学校的定位方向。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要讲科研,但科研不是学校的重头戏。科研要立足于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能够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中小微型企业、助力地方城市发展做贡献为基本。如果盲目的把自己看成高等教育而建设“科研型高职”,那最后的办学就成为“四不象”,这样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最后被高职教育边沿化。教科研联动机制积极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使得各系(部)立足教学任务,使科研工作最终也回归到人才培养上去。
  (2)“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是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行业、企业、产业的技能型高端人才。”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从事科研,如果从事科研的话势必会占用到工作以外的时间。而且科研所花费的时间难以计入工作量,导致了科研积极不高。教科研机制就是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实用性出发,加强科研的可操作性。让更多的教师能在教学的同时就能够从事科研活动,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当然,高职院校的开展科研不能在“高大全的理论性,自然科学方面”下工夫,而是在“应用型,面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型”上做文章,重点是项目而不是课题,要把科研做到车间去,做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去。
  (3)教科研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利用教学创新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教学包括技能训练、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效果评价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扎实实施都需要教师去研究,从研究的结果中找出创新的路子,并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科研发展的趋势反馈教学。实际上,只要教师通过研究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具有局限性,已经具备教学创新的条件,然后通过学习、通过科研工作经验就会得到升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繁荣的大好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科研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学是高职院自我发展的抓手。教学与科研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要建立好教科研联动机制,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定能走出一条教学铺路、科研兴校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
  [2] 李进.提升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网络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用户对网络感知的要求迅猛提升,为解决网络中人流密集、用户价值高的沿街商铺场景深度覆盖差问题,利用网络爬虫程序批量获取商铺的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隐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为更好的抵御背景知识攻击和同质攻击,保护特定的敏感值,该文基于(a,k)一匿名模型,经改进提出了(a,k)-MDAV模型,设计了实现算法,同时分析了算
IEC61850标准是基于通用网络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唯一国际标准,它将改变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封闭式结构,使其成为开放和标准的系统。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SOAP的子站Webs
中间件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就针对于TUXEDO中间件这一领域,研究TUXEDO应用模式,介绍了其组件软件模型,并以中国石化集团IC工程清算子系统为例,论述了TUX
该文介绍了海空声-光信息链接技术框架,针对海空声-光技术中实现跨空气-海平面信息屏障传递信息的下行通路光致声转换原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该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参数光-声转
以意大利高密康多公司研制的HT型翻袋式离心机为例,介绍了目前离心机方面的最新技术动向,并探讨它在GMP管理方面的优势。
  大量电子镇流器的应用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但目前照明行业对电磁兼容问题缺乏全面认识,特别是在如何解决电子镇流器电磁兼容性问题上,尚无成熟可靠的技术措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PACS环境的ICAS系统数据库分布式设计中的睡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CLIENT/SERVER(C/S)集成模式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地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共享性和安全性,实现数据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对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必须有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护理人员相配合。而护理礼仪学正是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