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与传播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xiao032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各国的饮食文化逐渐融合。本文针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归纳和整理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与传播的现状。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相应的对策,以提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效果,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绪论
  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在全球化之下,除了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问题,文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焦点。全球化的深入以经济发展为开端,从而带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相互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是潜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力量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汪明峰,2019)。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留学、艺术活动(展会、会议、巡演)、学术交流、经济活动、移居等。在这些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对各国国家形象的维护与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一定影响,也为文化传播理论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需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若按照本民族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往往会产生交际障碍,进而发生交际摩擦,国家之间可能会出现重大的冲突,甚至爆发战争等更大的国际问题(宋隽,2017)。
  为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形成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人们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中找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的方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双向的,这种冲撞与融合是动态的,自开始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彼此相互交融、互动,共同推进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翁乃群,2011)。通过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在跨文化工作、生活交流时实现良好的沟通,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弘扬本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促进本国饮食文化的改进与发展。
   二、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及传播现状
  (一)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
  传统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形式主要包含了5个方面:商品贸易与展示、国际间往来人员的言传身教、开办异域餐厅、专业著述和学校教育、影视和文学作品。本文具体分析几个西方国家与中国饮食文化相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餐具、原料、烹饪方法、对味道或营养的关注和饮食习惯等。饮食交流形式与传播因素如表1所示。
  表1:饮食交流形式与传播因素
  资料来源:本研究归纳整理
  第一,商品贸易与展示。早期近代世界商品贸易蓬勃发展,其中,亚洲主要出口香料、茶叶、纺织品等;美洲则主要出口咖啡、烟草、蔗糖等。亚洲是生产香料的重要源地,香料也是因为全球化而成为世界的食品,早在其他食品能承受昂贵的长途运输费用之前,香料就已散播到世界各地(施诚,2017)。1851年,英国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地的商品在这里展示,其中不乏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
  第二,国际间往来人员言传身教。往来人员群体众多,有外交使节、传教士、留学生、商人、旅行家及其他人员,他们推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例如,荣振华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记载了有920位传教士。他们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推广了西方文化,以及通过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翻译中国典籍、著述等,如《海外传教士书简集》等,向西方社会多方面地介绍中国,其中包括中国的食材、菜系及其烹饪方法、饮食习俗等。此外,中国到西方国家的学者、外交使节、留学生等也有一些著述和相关介绍,如清代张德彝的《随使英俄记》,季羡林《禅与东方文化》等。
  第三,开办异域餐厅。这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傳播中西方饮食文化。自清代以来大批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在华人地区开办很多中式餐厅。战乱、自然灾害,为生计使中国人来到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仍旧有华人的餐饮市场,移民者为了立足异国,有人选择开办中餐厅,制作家乡味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了中国饮食文化。而西餐馆、西式饭店则是西方殖民者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打通了中国的通商口岸,西式餐厅最初服务于外国侨民,后来才逐渐加入中国餐饮市场。当时,在北京,法国人开有北京饭店、三星饭店、宝昌饭店,上海开有和平饭店、一品香番菜馆、红旗饭店等西式饭店,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饮食文化,从西式餐品到饮食礼仪等,
  第四,专业著述和学校教育。此时,除西方人撰写《东食西渐》等著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的专业著述,如梁实秋《雅舍谈吃》、周作人《知堂谈吃》,这些著作构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阅读盛宴。此外,由西方社会组织和中国官方开办的新式学校教育也刺激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如1911年建立的金陵女子大学,当时中国的学生通常要参加“家政”课程,课程中涉及西方的营养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关于营养学的相关教材。
  第五,影视和文学作品。在影视作品中,如《朱莉与朱莉亚》(法国美食题材电影)、《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题材纪录片)等,这些饮食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为观者呈现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推广了饮食文,也将饮食文化资源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了。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对饮食文化的传播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黄玉雪在小说《华女阿五》中,对中国的饮食和风土人情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极具中国风情。再比如华裔作家雷庭招的小说《吃碗茶》,其中对茶的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折射出了中国茶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丰富的内涵。
  (二)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现状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至今已出现一些融合的实体。本文选取了中国与西方5个国家在餐具、原料、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4个方面中的饮食文化的融合。中国与西方5个国家在餐具的使用上普遍使用勺子、碗、碟子等,唯一不同的是中国人使用的筷子,由于中餐及日料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筷子渐渐地进入了西方国家;在原料的使用上以本国特产为主,烹饪方法相通的是以酿造、煎、烤;饮食习惯则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   表2:饮食融合主体的种类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近年来,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快速传播。西餐的快捷、方便和营养成为共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店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通过改良的快餐更加符合国人的口味。同时,各式各样的咖啡厅、西式餐厅遍布各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方式多样化,雅致高档的西餐厅成为新的消费场所,并逐渐从社会上层进入到民间大众。
  2.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快速发展。例如来自美国的一家著名的快餐连锁店,名叫熊猫快餐店(Panda Express),这家餐厅创造了一种中西方结合的一种餐具,名叫Chork,中文名叫筷叉,英文名是筷子和叉子的英文单词chopstick和fork的合成词,这种用餐工具一头是叉子、一头是筷子。这种餐具为美国人享用中餐提供了便利。 在西方世界里还有一种食物名叫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s)。这是一种饺子或馄饨结合的食物,食物里包有纸条,纸条上会有预言、祝福语或幸运数字等。这种饼干早已经成为了美式中国文化,对一些西方人来说,“幸运饼干”是他们吃中餐最开心的一部分。他们把这种幸运饼干当成中国版的“吉普赛纸牌”,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有相通的地方,正是因为文化相通,彼此才更容易接受,好比在中国,有人会认为披萨类似于中国的烧饼。
  3.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原因。形成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西餐快餐文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简约用餐时间和程序,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二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的饮食文化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西方饮食当中健康营养的认知不断提高;三是随着中西方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一步的交流。国际间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适应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并且内化成自己的饮食习惯。中国饮食文化最初以价格低廉吸引西方人,丰富多样的中国饮食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世界人民的好奇心,这些直接导致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国家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美国为例,中式风味与意大利风味、墨西哥风味成为美国三大最受欢迎的饮食风味。为了适应并融入西方饮食习惯,中餐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通过汲取和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如土耳其烤肉、法国面包、意大利甜点等,不断探索和创新烹饪方式和食材的搭配,调和中西方口味,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三、中西饮食文化融合存在的障碍与传播不广的原因分析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存在的障碍
  饮食文化的意义在饮食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食材为物质基础,背后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饮食饮食上不断进行创造、改进和融合等,这样的行为和结果在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了。由于人类饮食的目的、意义和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环境下的人类的不同的生存方式,饮食文化作为这样一种在人类生存和生活重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综合体,具有自身的特性,由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性,两种饮食文化在融合中必然会产生障碍(郑俐娟,2011)。这些在融合过程中的障碍既是本研究需要克服的难题,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机会。本文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烹饪方式和饮食礼仪方面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障碍进行梳理。
  第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崇尚分离和个体,注重理性和科学,讲究食物的营养和搭配,对各种食物的摄入有质有量的要求,这种饮食观念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相呼应。而中国人崇尚整体和调和。食材的搭配以及多样化的烹饪方式是中国饮食的精髓,中国的饮食注重对食物的色、香、味的考究。对饮食的考究上升到了哲学、文学、戏剧等艺术当中,追求的是意境,讲究平衡,多样化复杂的烹饪理念常常忽视了营养的问题。中国人热情好客,往往宴席丰富,排场盛大,这与西方的崇尚简约的观念不一样。
  第二,饮食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采用共餐制,用餐时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大家团团围坐于圆形的餐桌,共享桌上的丰盛食物。而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用餐时营造高雅安静的氛围。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饭也用碗盛,餐具较为简约;西方人用刀叉,正式的西餐的餐具十分丰富。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着东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独特的智慧。
  第三,饮食内容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对象显然与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素食为主、肉类为辅,通常主食都是大米和面食,但是中国的菜式繁多,种类丰富。中西方饮食对象造成如此大的反差,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作物产量多、种类丰富,而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作物也可以满足这个庞大人群的消耗。由于地理和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以游牧和航海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西方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而西方人这种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也和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是相适应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菜肴是用来充饥的,只有那些大块肉、整块鸡等是富含营养的。
  第四,烹饪方式的差异。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烹饪王国”之美誉。在中国,本文把烹饪视为一种艺术,之所以是一种艺术,是因为烹饪的方法极多,例如:炒、蒸、炸、溜、涮、煮等。加上葱、姜、醋、酱油、香菜等的搭配,使食物色、香、味俱全。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他们烹饪食物大多是烤、炸、煮之类的。
  第五,饮食礼仪的差异。在餐桌上,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笑边谈话才会显得很热闹,但用餐时如果主人和客人不谈话,在中国人看来,气氛就会显得格外冷清,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用餐时一定要注意礼仪,比如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大声与别人谈话等都会被视为失礼。
   四、提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及传播效果的对策   通过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研究,本文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本研究从政府政策层面、饮食企业层面、消费者层面提出相关对策。
  第一,从政府层面上看。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工作,加大对饮食文化的相关研究,完善饮食文化研究体系。展开多视角多途径的研究,搭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融合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和内容等做出科学分析,找出可以融合的因素。构建文化传播平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中西方饮食文化传播平台,例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研讨会、展览会。加强师资建设,带动相关人才培养,制定饮食文化教育方案,与课程相结合,开发饮食文化交流新途径。社会组织引导群众接受西方饮食中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高雅的饮食礼仪,培养民众的用餐礼仪,促进国民素质国际化发展,引导社会饮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饮食企业层面。饮食企业应该积极创新,用开放的态度探索更新的饮食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市场导向做出合理的分析,找出飲食潮流方向,更新人们的饮食观念。加强在菜品上的创新,引入西方菜式中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元素。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在客户饮食习惯上要积极引导,例如“叉筷”的发明同时满足了中西方饮食者的用餐习惯。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找寻融合亮点和卖点,推陈出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餐厅就是将西式饮食与中式饮食习惯相结合,在中国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水饺、老干妈、肉夹馍等食品也渐渐地融合到西方社会当中去,这就需要本文的企业抓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敏感点,开阔更广大的市场。
  第三,消费者层面。消费者要勇于尝试,正确对待饮食文化的差异性,要尊重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理解个性,和睦相处。积极主动学习营养学,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主张平等吸取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共同促进世界饮食文化的繁荣。
  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研究,本文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特点,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使中国的饮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本文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文化特征,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繁荣发展。(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职业院校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实训基地包括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受到重视。本文梳理了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的主要问题,即重视不足,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够;企业参与少,实训基地建设后继乏力;体制不灵活,运行与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一、我国经济管理实训基地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
期刊
2017年以来全国有50多个城市先后进入了 “抢人大战”,各个城市均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利好政策,比如放宽落户条件,赠送补贴,优惠性租房买房,扶助创业等等。在这其中,成都市与西安市引才效果尤为明显。论文以此为基础,对比这两个城市人才的引进效果,最后对西安下一步人才引进措施提出建议及对策。  2019年,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继续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亚洲,拉丁美洲
期刊
随着Excel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开设Excel课程非常必要,结合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特点,本文论述了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提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与评价”等实施步骤,并应用到“记账凭证制作”课堂教学中,通过子任务实施的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
期刊
“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完备系统的课程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成为商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对接的是涉外商贸服务行业中的跨境贸易领域。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回升,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
期刊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职英语教学在互联网+环境下迎来了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是互联网+的最好教学状态,它顺应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强调了对学生的现代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希望能为职业英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16年,教育部发表了《教育信息“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全面落实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会计开始成为会计界最热门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目前仍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对自身的环境会计问题的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基于这一大的背景,笔者选取在环境会计中引入会计职业判断。以河北省X上市公司项目为例,重点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各方面应用会计职业判断做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目的是构建指导会计职业判断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体系,从而
期刊
智能化打印将会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下,通过利用二维码技术和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以嵌入的条码扫描器为扫码识别核心硬件结合自助打印系统,为师生提供线上支付和线下打印的O2O服务。  21世纪被称为“AI时代”,即人工智能时代,现在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飞速发展,在人们身边存在着各种智能化服务。智能产品能够代替人类完成重复乏味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但目前
期刊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意义重大,其生命力在于应用。目前,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四类人群是使用的主力军,但是资源库的使用人数、应用力度与应用效果仍然有待提高。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与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多途径地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扶贫中使用模式,提高专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效益。 
期刊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路径探究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大计,因此,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路径的研究,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我国教育事业水平将大有裨益。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参与者的创新意识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教育
期刊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引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从学生到工人转变的桥梁,也是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湖南省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探讨了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共享型实训基地。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