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夸奖的反作用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身边的人对他的回馈,孩子会根据这些反馈拼凑出自己的样子。父母适度的夸奖有利孩子健康成长,若是夸奖过度却会产生反作用,对孩子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反作用场景一:可欣的女儿5岁了,身为电子达人族,每天她都会在网络上分享女儿的生活点滴,只是她描述的宝贝的样子和孩子的真实个性相差甚远。在她眼里女儿是个小外交家,可在周围人眼里,小家伙极为内向,从不主动打招呼,甚至收到礼物都不会说谢谢,让人感觉根本不是同一个孩子。
  易出现问题:父母的不实期待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孩子的个性有时会与妈妈的期待反差很大,比如妈妈希望孩子个性外向,偏偏他是个内向的孩子,或是妈妈希望孩子活泼开朗,偏偏小家伙敏感、心事重。对于这些,妈妈要与孩子一起努力调整,若是妈妈在外人面前只为满足自己的意愿而陈述与事实不符的孩子的样子,孩子知道后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感觉自己做不到妈妈希望的那样,妈妈在“撒谎”。
  解决方法:
  妈妈应告诉孩子他的优势与不足,让孩子了解他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修正的意愿。高估孩子,容易导致孩子眼高手低,可是一味地低估孩子,又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感,这些都需要妈妈特别注意。
  小贴示:
  妈妈们都会有自己理想中想要的孩子,偏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符合妈妈们的期待,所以,妈妈要学会真正了解孩子,耐心地引导孩子多拥有一些你渴望的特质。
  反作用场景二:
  丽丽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女生,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不错,在周围人眼中,小家伙有很多优点,可只有丽丽自己知道,妈妈很少表扬她,只有获奖时妈妈才会由衷地表扬她。平时,她只会被妈妈支使着给这个阿姨表演,给那个阿姨表演。
  易出现问题:孩子会认为妈妈的夸奖是有条件的
  对于只有获取优异成绩才会被表扬的孩子,时间久了,小家伙会慢慢发现,她存在的价值就是这些外在的表现。只有在取得成绩时,才会得到妈妈的夸奖。妈妈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自己的价值观塞给了孩子,并无意中“强迫”孩子接受,从而让孩子觉得妈妈的夸奖是有条件的,甚至还会觉得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解决方法:对于只关注“成绩”的妈妈来说,往往会忽略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孩子健康成长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无论孩子是否多才多艺,都是值得爱与尊重的。妈妈不仅要在孩子获得“第一名”时夸耀她,还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更多地是要夸奖孩子“成绩”以外的努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培养孩子更健康的人格,避免成为“表演”机器。
  小贴示:学习能力“第一名”的孩子,不代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第一名”,温和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的品质都是比学习能力“第一名”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妈妈切勿在关心“成绩”时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反作用场景三:朵朵在妈妈眼里是最完美的宝贝,无论做什么事在妈妈眼里都是正确的,幼儿园排队时朵朵一定要抢占到排队最前排,妈妈觉得小家伙有竞争意识;朵朵无故推搡小朋友,妈妈觉得胆子大是好事,以免受欺负;朵朵挑食,妈妈还觉得这对保持身材有好处。
  易出现问题:父母的错误表扬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妈妈的过度夸奖会让孩子觉得,任何事情他都应该是表现最优秀的那个,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自我认知,更谈不上自我调适。如果孩子没有自我认知,不懂自我调适,一旦遇到无法掌控的事情,内心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陷入极度的愤怒、孤独、焦虑、不满中。
  解决方法:
  没有人不会遇到挫折,为了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可以勇敢面对,妈妈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正,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才有自己站起来的能力。
  小贴示:
  多赞美孩子确实有助于孩子不断进步,但过度赞美无异于炫耀。炫耀中常包含卖弄的意思,对孩子身心发育不利。过度炫耀孩子的妈妈可能与自己小时候自我成就感不足、需要补偿有关,妈妈只有远离这种无谓的满足感,才会让孩子拥有一双强大的翅膀。
  正确的方法妈妈学起来
  当妈妈对孩子只有正面的称赞时,会降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反,一点都不夸奖孩子,又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从来不懂得欣赏自己,时间久了,亲子关系会受到不良影响。对于夸奖孩子这件事,妈妈究竟应该如何拿捏呢?
  第一步:具体指出优异的部分 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妈妈常会说:“宝贝你真棒!”或是“宝贝你真厉害!”而正确的夸奖方法应该是具体指出孩子值得表扬的部分,比如孩子帮助了小朋友,妈妈可以说:“宝贝主动帮助小朋友,说明你是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孩子。”
  第二步:给予建设性反馈
  夸奖孩子后,妈妈应该给孩子一些更具建设性的反馈,引导孩子更细致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宝贝,但幼儿园里是不是也有许多你这样的孩子呢?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注意给别的小朋友展现爱心的机会,让他们和你一样优秀好吗?”借以增强对孩子良好表现的正面肯定。
  第三步:再度肯定孩子的行为得到孩子良好的回应后,妈妈应转回来再度肯定孩子的表现,告诉孩子:“妈妈觉得你一直都表现得很好,希望你能将这些优点一直保持下去。”有利于孩子积累优点、巩固优点。
其他文献
新闻背景:2014年8月,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互给对方的一封信,直击妈妈们内心最深处,也把这个话题又炒热了——  职场妈妈给全职妈妈的信:  我知道你做着的无薪工作,常常是无人感激,这份工作从你早上醒来那一刻开始,到睡觉那一刻甚至都还没结束。  我知道你很少有机会喝一杯咖啡或热茶。  我知道你的注意力总是被分成很多份,还时时刻刻都需要转移,而且你永远都不会指望可以一口气完成一整件事。  我知道当你自
期刊
新闻背景:中国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2014年,全国各省市教育局纷纷安排试点、贯彻落实指南精神。  这背后潜隐着两种教育观念的碰撞和较量——“向外延展”  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崇尚“学霸”,崇尚竞争,所以,为了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有更高的起点,学龄前孩子的父母让孩子提前学数学、学拼音、念英语,已成普遍现象。
期刊
从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氛围来说,母亲一直以来都是育儿的主体。母亲对孩子的关护和爱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父亲的作用也无可替代。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红火,更是召唤着全社会的目光一起关注“爸爸育儿”这件事情。  其实,我们不妨从爸爸的角度来看一下“爸爸育儿”这件事情:  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再从丈夫升级为父亲,他的压力也跟着逐步升级!最首要的是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物质条件,他要努力工
期刊
积极教养系列⑨:学习力  【故事】  小鸿5岁左右开始学弹钢琴。开始练时,他的手指总是平平地摁下去,忘了立起来,老师在课上要一直提醒他,回家后练习时妈妈也连续纠正了他几次,他就有点烦躁,抱怨说:“我知道的呀,但弹的时候总会忘记!”  妈妈觉得如果再这样单纯教和指正的话,会打击小鸿学琴的积极性。于是,妈妈查找了一些钢琴教学的资料,终于找到了教孩子弹琴手势的图片,上面画着可爱的小黑猫,妈妈就指着图片对
期刊
幼儿园的操场上有了新的运动器械——攀爬架,上下是倾斜的竹梯,最高处则需要跨过铁架。带孩子去尝试的时候,孩子们一看到这么高的攀爬架,纷纷说“哇,好高啊!”“叶老师,会不会有点太难了呀?”“老师,我怕!”……  我先选了班里胆最大、运动能力最强的小宇。小宇第一个冲到梯子前,两手抓住竹梯的两边,一步一步、毫不迟疑地往上爬,到了最高点,两手抓住铁架,身体自然地旋转180度,踩稳之后就蹬蹬蹬爬下梯子。小宇的
期刊
孩子们一身制服,背着双肩包,斜挎水壶,拎着手提袋,边走边跳地去上幼儿园。他们身后,一群妈妈空着双手,互相打着招呼,有说有笑地跟随其后。这是我来到日本后,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常见的场景。大家也许会疑惑,孩子们为什么带这么多东西上幼儿园?包包里都装了些什么呢?妈妈看到孩子拿着这么多东西,为什么不帮忙拿一下呢?妈妈难道不心疼吗?  孩子们的书包一般是幼儿园统一购买的,此外,背的书包里还装着几个小包,手上还拎
期刊
会跳舞的木头人  教室里摆放的一个木质人偶引发了辰辰的兴趣。辰辰看到木头人手脚可以向上向下,还能向前向后,就像在跳舞一样,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大家,并自豪地在大家面前摆弄木头人。木头人一下子在班级里火了起来。孩子们都过来摆弄木头人,看木头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觉得非常开心。“木头人为什么会动?”、“木头人是怎么动的呢?”面对孩子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没有选择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期刊
有一些父母会下意识地回避育儿过程中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的区别问题,或者跟随所谓的“穷养儿、富养女”这样偏颇的“社会共知”来指导自己的育儿行为,其实是有些不负责任的。无论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明白“性”之“别”因而育儿应该也有所区别,会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而作为养育者的我们也会更轻松,当然,我们也不能滑向对男孩女孩“区别对待”的教育误区。  Tips: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先天就有性别差异,发展各项技能的
期刊
如果初次见到朋友家的女儿,一个洋娃娃一样可爱的小女孩,你会以什么开场白来和她对话?我们大概都会脱口而出一句“你真漂亮,你好可爱,你好萌”之类、然后就词穷了吧?  在读到丽莎·布鲁姆的文章《如何与小姑娘沟通》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话并无不妥。但是读完之后,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让我们与女性谈一些与外貌、外形无关的更有营养的话题吧,包括幼年的女性。”  让我们问问小女孩“你最近看了什么好玩的书”、“
期刊
“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很难管!”  “我是孩子的时候,拥有所有好女孩的特质和生活习惯,我女儿正好跟我相反,好的特质她没有,坏的特质她都有!”  身边不少父母常常这样跟我抱怨。从传统权威的社会转成现代民主平等社会,我们要怎样跟孩子相处,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呢?在我看来,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最基本的,再多的技巧、技术、策略,若没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做基础,那就毫无用处了。  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