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增长迅速
2011年度龙源期刊网所发布的网上传播数据显示,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仅TOP100期刊付费阅读量就高达1806.53万次,由此看来,当前期刊网络阅读已经颇具规模,期刊读者经由网络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渐成习惯。
期刊网络阅读的繁荣景象,反映了网络普及、网民增多的整体趋势,反映了网民的阅读需求和指向,也体现了“期刊矩阵”的“圈效应”(即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打破刊与刊、期与期界限,以规模化存在形成联动和辐射,提高接触率和阅读量)。这三方面因素互为支持,提示出期刊数字化网络阅读的必然走势。
期刊网络阅读量的节节攀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受众逐渐接受期刊网络阅读,付费阅读的网络传播环境也日益成熟;国内期刊社群体越来越认同“期刊数字化发展”这一趋势,对网络传播的协作和支持力度逐渐提高;龙源期刊网等网络阅读平台的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其2008年以来对公网读者阅读体验的不断改进和市场营销手段的加强等促进期刊网络传播产业链的形成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这一快速增长趋势的形成。
网络品牌期刊群体已成规模
2011年度,梳理出了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期刊各项的期刊占位统计,《37°女人》《都市丽人》《父母必读》《故事会》《看世界》《南方人物周刊》《青年文摘(彩版)》《轻兵器》《人生与伴侣》《十月》《新民周刊》等11种期刊均登上各项排行榜。这一现象说明,在经历了数年的网络传播以后,一批刊物已经成长为网络品牌,他们已经从众多的期刊群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网络读者的忠诚认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网络品牌价值。
通过数字发行平台,既有品牌完成了网络品牌延伸、线下窄众刊物成为网上泛众读物,逐渐实现了网络品牌的塑造,甚至形成了“网络影响力比纸版还要大”的可喜局面。从期刊业整体的发展角度考虑,窄众、小众类或专业类期刊的网络品牌价值在持续上升。
龙源连续七年的期刊网络传播报告证明:期刊的网络发行不会冲击到纸质期刊的发行,只要内容做得好,数字化营销仍然成绩不俗。
浏览性阅读逐步向付费阅读过渡
TOPl00浏览文章,是龙源期刊网唯一以点击浏览数量进行统计、排序而产生的榜单,其他TOPl00期刊、TOPl00文章等各类榜单都是以读者实际付费阅读量为依据的。TOPl00浏览文章榜单的价值,在于通过比较对照,更准确地了解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带而过的,哪些是读者愿意深入阅读的,并进而思考吸引读者由浏览转化为深度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对比2011年度国内阅读TOPl00期刊和国内浏览TOPl00期刊,我们发现,读者浏览的大多是一些较为实用的知识内容,如排在第一位的《考试周刊》,片段阅读量高达114.3万次。排在第三位的《电脑爱好者》,片段阅读量达到57万;而在付费阅读TOP排行内,文学文摘类刊物居多,生活类期刊列居其后。
另外,对比国内浏览排在前十的期刊和国内阅读排在前十的期刊,我们发现读者浏览的有些期刊专业性强,但知名度不足,如《硅谷》和《经济研究导刊》等,因专业性太强而不为读者大众熟知。而读者最后选择阅读的期刊大多是一些生活性比较强的“名牌”期刊。
龙源作为一个付费阅读平台,读者可能没有付费阅读的心理准备,在收费这个门槛面前,有的选择了离去,有的选择了付费进入全文。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在其他网站是可以免费获得,对付费望而却步的读者会多一些;而刚刚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不容易在网站上检索得到免费的,所以,受文学内容的吸引,就有了付费阅读的可能。同时也不排除读者对“期刊品牌”的信赖度强。目前情况下,追求非物资层面的精神享受或愉悦,应该说是我们有可能把付费阅读做大做强的依据,也为文学作品的网络营收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市场空间。
我们由此看到,读者并不是不愿意网络阅读,关键是付费的理念还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从龙源2011年提供的各项数据看,总体发行量比上年是上涨的,其中纯粹的浏览量并不高,反而付费量要大过浏览量,也就是说,许多读者都从浏览片段进入了付费阅读全文,这在文学类期刊的阅读数字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和充分。随着平台对期刊呈现形态的不断优化,也随着期刊内容更加适应网络读者的需求,而且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和深入,龙源期刊网流量一定会迅速提升,更多的付费阅读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海内外阅读取向趋同存异
在龙源连续七年的排行发布中,无论是核心发布项TOP100期刊,还是TOP100栏目或TOP100文章以及类别TOP,国内读者的阅读往往会根据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去网络阅读,折射出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多元的发展生态。而海外榜单一直存在一个特别聚焦的阅读取向:文学和生活这两大类。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在推行出版“走出去”的战略,什么内容的刊物适合率先走出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依据。
根据2011年度排行榜,国内阅读TOP100期刊排行中,文学文摘类期刊占37%,生活类期刊占23%,商业类期刊占16%,排在其后的时政人物类期刊占13%,专业刊物占6%,教育与教学占3%,文化类占2%。
国外阅读TOPl00期刊排行中,文学文摘类期刊占35%,商业类期刊占23%,生活类期刊占22%,排在其后的时政人物类期刊占11%,专业刊物占4%,教育与教学占2%,文化类占2%。
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战略方针的推进,海内外读者的阅读取向一直是龙源每年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的重点。从2011年的榜单来看,文学类、文摘类、商业类、生活类、时政人物类期刊成为海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期刊类型,这充分说明,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与深入,海内外阅读取向有趋同态势。
海内外阅读趋同是事实,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截取国内外阅读TOPl00排行中的前20种期刊我们会发现,在国内阅读TOP20中,时政人物类期刊9种,约占一半,而在国外排行中只有6种;对于国内只有7种的文学文摘类期刊,国外排行中却有11种。这表明,由于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差异仍然存在,相EL-P海外的读者来讲,时政类期刊是国人必须关注的,因为这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大众杂志的分众化泛读。小众杂志的大众化传播
期刊网络传播中同时体现了传统期刊传播的“大众性”的特点与网络传播“小众性”的特点,而且这两种特点在期刊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不再是分庭而立,而是相互融合、各取所需,使得期刊的网络传播呈现出具有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特点,又有别于这两种传播形式的特色,具体可以从以下两 个案例中看到。
主要体现在网络品牌类的期刊。在龙源TOPl00期刊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以《三联生活周刊》《意林》《收获》《十月》《当代》为代表的大众类期刊在访问量上继续迅速增长,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读者被细分,实现了分众化泛读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期刊网络阅读打破了原本期刊“本”的概念,以“文章”为单位供读者选择,细分的内容导致了细分的受众群,这也是未来期刊网络服务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龙源TOP100期刊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传统出版中非常“小众”的期刊在网络空间上也可以成为“大众”期刊,如各种特殊兴趣类期刊,这些期刊往往是某
沟通交流互动分享些爱好者关心和阅读的载体,但是在网络上,小众期刊也日渐得到大众的喜爱。如2011年的国内阅读TOPl00期刊中,《价值工程》《中国大厨》《经济师》《汽车维修与保养》《兵器知识》《轻兵器》等期刊的不断入围都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这类期刊的忠实读者以年轻男性为主,这一群体也恰好是网络的主流消费群,因此可以说,小众期刊借由网络实现了大众化传播。
过刊文章价值凸显。优质内容长尾尤长
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它能够为期刊社网络期刊提供新的赢利机遇,主要体现为过刊文章价值凸显,优质内容长尾尤长。
阅读打破了刊期界限,由“读刊”变为“读篇”;再加上网络即时传播克服了纸质期刊查阅、携带不便的缺点,从而使过刊文章不再“过期”,能长久传播,优质内容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长尾效应”,创造持续的长期的效益,保值增值。
举例来讲,国内、海外阅读文学文摘类期刊占很大比重,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在网络传播中,文学文摘类期刊由于内涵深厚,时效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更能发挥“长尾”优势。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纸质文学期刊发行受阻、销路不畅的今天,网络将是其赢得读者的利器,文学复兴的希望或许就在这里。文学期刊经营者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利用网络,并以网络传播的特点重塑文学作品形态,从而实现经营目标和文学理想。
在网络传播中,即使是“时事新闻”和“时尚”类文章,“过刊”也能够获得持续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其他类别应当更有潜力。这就印证了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是适合读者需要的文章,在网络传播中,就会有更长的生命周期,都不会因时间因素而被埋没。
2011年度龙源期刊网所发布的网上传播数据显示,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仅TOP100期刊付费阅读量就高达1806.53万次,由此看来,当前期刊网络阅读已经颇具规模,期刊读者经由网络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渐成习惯。
期刊网络阅读的繁荣景象,反映了网络普及、网民增多的整体趋势,反映了网民的阅读需求和指向,也体现了“期刊矩阵”的“圈效应”(即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打破刊与刊、期与期界限,以规模化存在形成联动和辐射,提高接触率和阅读量)。这三方面因素互为支持,提示出期刊数字化网络阅读的必然走势。
期刊网络阅读量的节节攀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受众逐渐接受期刊网络阅读,付费阅读的网络传播环境也日益成熟;国内期刊社群体越来越认同“期刊数字化发展”这一趋势,对网络传播的协作和支持力度逐渐提高;龙源期刊网等网络阅读平台的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其2008年以来对公网读者阅读体验的不断改进和市场营销手段的加强等促进期刊网络传播产业链的形成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这一快速增长趋势的形成。
网络品牌期刊群体已成规模
2011年度,梳理出了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期刊各项的期刊占位统计,《37°女人》《都市丽人》《父母必读》《故事会》《看世界》《南方人物周刊》《青年文摘(彩版)》《轻兵器》《人生与伴侣》《十月》《新民周刊》等11种期刊均登上各项排行榜。这一现象说明,在经历了数年的网络传播以后,一批刊物已经成长为网络品牌,他们已经从众多的期刊群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网络读者的忠诚认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网络品牌价值。
通过数字发行平台,既有品牌完成了网络品牌延伸、线下窄众刊物成为网上泛众读物,逐渐实现了网络品牌的塑造,甚至形成了“网络影响力比纸版还要大”的可喜局面。从期刊业整体的发展角度考虑,窄众、小众类或专业类期刊的网络品牌价值在持续上升。
龙源连续七年的期刊网络传播报告证明:期刊的网络发行不会冲击到纸质期刊的发行,只要内容做得好,数字化营销仍然成绩不俗。
浏览性阅读逐步向付费阅读过渡
TOPl00浏览文章,是龙源期刊网唯一以点击浏览数量进行统计、排序而产生的榜单,其他TOPl00期刊、TOPl00文章等各类榜单都是以读者实际付费阅读量为依据的。TOPl00浏览文章榜单的价值,在于通过比较对照,更准确地了解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带而过的,哪些是读者愿意深入阅读的,并进而思考吸引读者由浏览转化为深度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对比2011年度国内阅读TOPl00期刊和国内浏览TOPl00期刊,我们发现,读者浏览的大多是一些较为实用的知识内容,如排在第一位的《考试周刊》,片段阅读量高达114.3万次。排在第三位的《电脑爱好者》,片段阅读量达到57万;而在付费阅读TOP排行内,文学文摘类刊物居多,生活类期刊列居其后。
另外,对比国内浏览排在前十的期刊和国内阅读排在前十的期刊,我们发现读者浏览的有些期刊专业性强,但知名度不足,如《硅谷》和《经济研究导刊》等,因专业性太强而不为读者大众熟知。而读者最后选择阅读的期刊大多是一些生活性比较强的“名牌”期刊。
龙源作为一个付费阅读平台,读者可能没有付费阅读的心理准备,在收费这个门槛面前,有的选择了离去,有的选择了付费进入全文。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在其他网站是可以免费获得,对付费望而却步的读者会多一些;而刚刚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不容易在网站上检索得到免费的,所以,受文学内容的吸引,就有了付费阅读的可能。同时也不排除读者对“期刊品牌”的信赖度强。目前情况下,追求非物资层面的精神享受或愉悦,应该说是我们有可能把付费阅读做大做强的依据,也为文学作品的网络营收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市场空间。
我们由此看到,读者并不是不愿意网络阅读,关键是付费的理念还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从龙源2011年提供的各项数据看,总体发行量比上年是上涨的,其中纯粹的浏览量并不高,反而付费量要大过浏览量,也就是说,许多读者都从浏览片段进入了付费阅读全文,这在文学类期刊的阅读数字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和充分。随着平台对期刊呈现形态的不断优化,也随着期刊内容更加适应网络读者的需求,而且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和深入,龙源期刊网流量一定会迅速提升,更多的付费阅读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海内外阅读取向趋同存异
在龙源连续七年的排行发布中,无论是核心发布项TOP100期刊,还是TOP100栏目或TOP100文章以及类别TOP,国内读者的阅读往往会根据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去网络阅读,折射出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多元的发展生态。而海外榜单一直存在一个特别聚焦的阅读取向:文学和生活这两大类。新闻出版总署一直在推行出版“走出去”的战略,什么内容的刊物适合率先走出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依据。
根据2011年度排行榜,国内阅读TOP100期刊排行中,文学文摘类期刊占37%,生活类期刊占23%,商业类期刊占16%,排在其后的时政人物类期刊占13%,专业刊物占6%,教育与教学占3%,文化类占2%。
国外阅读TOPl00期刊排行中,文学文摘类期刊占35%,商业类期刊占23%,生活类期刊占22%,排在其后的时政人物类期刊占11%,专业刊物占4%,教育与教学占2%,文化类占2%。
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战略方针的推进,海内外读者的阅读取向一直是龙源每年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的重点。从2011年的榜单来看,文学类、文摘类、商业类、生活类、时政人物类期刊成为海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期刊类型,这充分说明,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与深入,海内外阅读取向有趋同态势。
海内外阅读趋同是事实,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截取国内外阅读TOPl00排行中的前20种期刊我们会发现,在国内阅读TOP20中,时政人物类期刊9种,约占一半,而在国外排行中只有6种;对于国内只有7种的文学文摘类期刊,国外排行中却有11种。这表明,由于社会生活环境不同,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差异仍然存在,相EL-P海外的读者来讲,时政类期刊是国人必须关注的,因为这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大众杂志的分众化泛读。小众杂志的大众化传播
期刊网络传播中同时体现了传统期刊传播的“大众性”的特点与网络传播“小众性”的特点,而且这两种特点在期刊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不再是分庭而立,而是相互融合、各取所需,使得期刊的网络传播呈现出具有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特点,又有别于这两种传播形式的特色,具体可以从以下两 个案例中看到。
主要体现在网络品牌类的期刊。在龙源TOPl00期刊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以《三联生活周刊》《意林》《收获》《十月》《当代》为代表的大众类期刊在访问量上继续迅速增长,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读者被细分,实现了分众化泛读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期刊网络阅读打破了原本期刊“本”的概念,以“文章”为单位供读者选择,细分的内容导致了细分的受众群,这也是未来期刊网络服务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龙源TOP100期刊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传统出版中非常“小众”的期刊在网络空间上也可以成为“大众”期刊,如各种特殊兴趣类期刊,这些期刊往往是某
沟通交流互动分享些爱好者关心和阅读的载体,但是在网络上,小众期刊也日渐得到大众的喜爱。如2011年的国内阅读TOPl00期刊中,《价值工程》《中国大厨》《经济师》《汽车维修与保养》《兵器知识》《轻兵器》等期刊的不断入围都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这类期刊的忠实读者以年轻男性为主,这一群体也恰好是网络的主流消费群,因此可以说,小众期刊借由网络实现了大众化传播。
过刊文章价值凸显。优质内容长尾尤长
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它能够为期刊社网络期刊提供新的赢利机遇,主要体现为过刊文章价值凸显,优质内容长尾尤长。
阅读打破了刊期界限,由“读刊”变为“读篇”;再加上网络即时传播克服了纸质期刊查阅、携带不便的缺点,从而使过刊文章不再“过期”,能长久传播,优质内容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长尾效应”,创造持续的长期的效益,保值增值。
举例来讲,国内、海外阅读文学文摘类期刊占很大比重,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在网络传播中,文学文摘类期刊由于内涵深厚,时效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更能发挥“长尾”优势。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纸质文学期刊发行受阻、销路不畅的今天,网络将是其赢得读者的利器,文学复兴的希望或许就在这里。文学期刊经营者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利用网络,并以网络传播的特点重塑文学作品形态,从而实现经营目标和文学理想。
在网络传播中,即使是“时事新闻”和“时尚”类文章,“过刊”也能够获得持续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其他类别应当更有潜力。这就印证了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是适合读者需要的文章,在网络传播中,就会有更长的生命周期,都不会因时间因素而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