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秘密首次公开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1日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95岁寿辰,也是他在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亲笔撰写、亲自讲授航天第一课《导弹概论》5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日前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95岁高龄的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出版社已将这本样书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珍藏。
  5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威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和全面封锁,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武器,发展独立自主的航天科技工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中国后的第二年,即向中央政府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由钱学森担任院长。随后,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一批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和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聚集在钱学森的麾下,开始了中国航天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
  当时,在这支人数不多的精英队伍中,没有人见过导弹,更没有人知道导弹为何物。钱学森为了推动中国的导弹事业,培养航天人才,亲笔撰写了中国的第一本航天教材——《导弹概论》。他用这份讲稿,亲自向第一批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100多名大学生和其他技术人员讲授了航天第一课。《导弹概论》在中国航天的起步阶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路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他的手稿被定为秘密文件,只打字油印了一些小册子,对这些小册子,乃至当年学员的听课记录,组织上都进行了严格的保密管理,所以尽管《导弹概论》在几代中国航天人中口口相传、影响很大,但是真正见到手稿的人并不多。


  在祖国航天事业取得50年辉煌成就的今天,中国宇航出版社在钱学森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找到了保存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当年钱老的珍贵手稿,将之影印出版。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钱老写的101页手稿;第二部分是校订稿,请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对原文进行了校订,对一些术语、物理量和计量单位进行了校注,并对原文的繁体字进行了简体字处理;第三部分是附录,集纳了16位当年听课学员的回忆《我们见证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还配发了13幅当年珍贵的照片。钱老在书中对为什么要搞导弹,以及推进系统、空气动力和结构、制导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逻辑严密。手稿的字里行间,既有他推导的公式,又有他绘制的图表,还有他摘录的资料,闪耀着他辩证的哲学思想、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图书装帧设计朴实、庄重。《导弹概论》是钱学森撰写50年后的第一次公开出版,他的手稿也是50年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钱老看到样书后,亲笔签名认可。
   图书出版后,读者反映,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50 个春秋,但从书中却仍然可以领略和学习到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哲学思想、科学思路和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导弹概论》并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航天科技教科书,它更是钱老所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留下的宝贵的科学思想、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石磊)
其他文献
THAAD系统成功进行拦截试验  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网站1月27日报道,美国导弹防御局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今年1月26日在夏威夷考艾岛太平洋导弹靶场(PMRF)成功进行了一次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武器系统飞行试验。这是THAAD在PMRF进行的首次飞行试验,试验拦截了一个整体式目标。此次碰撞杀伤拦截试验验证了THAAD系统精确拦截入侵威胁的能力以及为己方部队和设备提供更强大保护的能力。
期刊
美国航宇局卫星发现新型黑洞爆炸  日前,科学家们根据美国航宇局的数据资料发现一种新型的被称为混合伽马射线暴的宇宙爆炸。和其他伽马射线暴一样,这种混合爆炸很可能预示着一个新黑洞的诞生。  美国航宇局的雨燕号于去年7月14日最新发现了这次爆炸。自雨燕号发现以后,十几个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内的望远镜和大型地面天文台都开始了对这次爆炸的研究。  美国航宇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尼尔·吉赫尔(Neil Geh
期刊
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纪实  2006年12月13日晚,在中央电视台“金苹果”栏目的演播大厅,正在举行“神箭神舟”杯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团体赛决赛,当主持人宣布此次大赛的团体冠军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代表队获得时,全场观众报以最热烈的掌声,拉拉队员们热烈的欢呼与鲜花彩带交相辉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先生亲手将获奖证书颁发到毛凯、卢燕、吴维3位选手的手中。那
期刊
载人航天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可载人航天的研究,并曾做出过一个名叫曙光号的二舱式飞船的全尺寸飞船模型。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能力和工业基础等条件不成熟,所以半途而废了。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航天工程。    通天之舟  神舟号飞船是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期刊
2006年11月30日到12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在珠海隆重举办。航天两大集团公司高调亮相,展出了近两年来在多个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促成了更多的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吸引了观众的众多目光,成为此次航展上最具耀眼亮度的参展商。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展的项目多达110种,其中近六成是新增项目,70种首次登场的新产品充分展示了集团公司近两年来在卫星、运
期刊
2006年10月8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下不朽功勋的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五十华诞。这一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礼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近千名新老航天人欢聚一堂,重温历史、共话未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召开庆祝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的方式,隆重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中央领导同志通过贺信、批示等各种方式对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表示祝贺,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期刊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双星闪烁    探测一号卫
期刊
40年前1967年1月27日是个星期五。按照美国航宇局的计划安排,这天肯尼迪航天中心将进行阿波罗4A号宇宙飞船的地面试验。如果试验情况良好,这艘飞船将在二月底进行载人登月计划的首次飞行。参加试验的3名航天员也是阿波罗4A号飞船的航天员。他们是格斯·格里索姆——美国最早的7名航天员之一,参加过美国的第二次太空飞行;爱德华·怀特——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第三名航天员是还没有参加过太空飞行的新手罗
期刊
MGS可能结束火星探测生涯  从2006年11月2日起,美国航宇局的“火星全球勘测者”(MGS)探测器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络。初步迹象表明,它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难以转动,使其有可能再也无法产生通信联络所需的足够电力。不过工程技术人员还在探讨造成问题的其它潜在原因。该探测器已成为迄今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工作寿命最长、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MGS发射于1996年11月7日,第二年9月11日进入火星轨道。它首
期刊
2006年12月8日早晨,川西高原晴空万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沐浴在初冬煦暖的阳光里。8点53分,大地震颤,呼啸声鸣,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腾起熊熊烈焰,托载着风云二号D星拔地而起,直上云天。  火箭发射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6407千米、倾角24.9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这次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D星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