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由“骗子”变“英雄”始末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3年12月17日,当奥维尔·莱特(OrvilleWright)和威尔伯·莱特(WilburWright)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动力飞机试飞成功之后,这对兄弟隐约感到可能“做成了一件事情”。
  几个世纪以来,无数顶尖科学家都认同一个观点:任何比空气重的机器都不可能飞起来。而莱特兄弟打破了这个论断。
  不过,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无论科学家还是新闻记者,甚至周围邻居,均完全不相信这两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会修理自行车的小子能够发明出一部可以飞起来的机器。当时许多新闻编辑都自信地将关于莱特兄弟的报道视为“谣言”,而莱特兄弟则被斥为“骗子”。
  最终,公众耗费在相信事实上的时间,比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的时间还要长。
  “人类能够飞起来之时,也是发明永动机之际”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小鹰镇海滩刮着秒速10~12米的寒风。上午10点30分左右,奥维尔乘上飞机,趴着握紧操纵杆。他们的飞机是放在安有4个小轮子的台车上拉来的。飞机升空之前,为了防止倾斜,哥哥威尔伯还扶着机翼跑了一段路。
  飞机顶着强风滑行13米,终于脱离台车飞向空中,在飞行12秒、约36米之后安全着陆。这是20世纪最为伟大的创举之一——在人类的操纵下,比空气还重的机器,首次依靠自身动力升空。
  当日,兄弟俩又重复进行三次试飞,都获得了成功。第四次试飞,由哥哥威尔伯操纵,创造了飞行59秒、约256米的纪录。这一年,威尔伯36岁,弟弟奥维尔32岁。
  不过,当天早晨,没有任何新闻记者或者通讯员在试飞现场。试飞前,莱特兄弟虽然向方圆6英里的邻居发出邀请,但最终只有五名目击者在场。而人类航空史上最有纪念价值的一张照片,也就是莱特兄弟飞机起飞的照片,是由一名海岸警卫队队员拍摄的。
  结束试飞,莱特兄弟来到海岸警卫队值班室,给留在家乡代顿市的父亲发了一封电报。这也是该重要消息首次被传递到外界。
  莱特兄弟后来的传记记者弗雷德·凯利曾采访了兄弟周围邻居的态度。许多邻居认为,莱特兄弟的机器能够飞起来,纯属意外。比如,可能是被大风吹起来的,或者仅仅是一种噱头或者把戏,并且再也不会发生第二次。一位邻居告诉弗雷德·凯利:“人类能够飞起来之时,也是人类发明永动机之际”。
  附近居民持有如此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媒体影响。对于大多数当时的媒体人来说,即便莱特兄弟真的能够飞行,那又如何?早在120年前,1783年,法国人就已经在巴黎进行第一次载人飞行了。当然,那时候几乎没有新闻人能够区分气球和飞机在飞行意义上的差别。
  对于莱特兄弟来说,更加不幸的是,科学界早已将利用机器飞行视为荒谬的事情。就在他们成功试飞前一个半月,著名科学家西蒙·纽科姆发文指出,任何重于空气的机械都不可能飞起来,而且他还表示,即便真的飞了起来,“一旦驾驶人员放慢速度,开始下降,就会必死无疑。如何让机器不在着陆时候坠毁呢?至少目前来看,我没有看到哪位发明者完美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这个论断也有鲜活事实证明。就在这年10月7日,负责华盛顿史密森研究院工作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家兰利,在华盛顿郊外进行了飞行实验,这次实验由美国军方出资5万美元资助。结果,当天两架飞机被媒体喻为“像两颗迫击炮弹一样”钻进了华盛顿波托马克河里。
  科学家的文章虽不会影响到莱特兄弟的邻居,但是至少能够影响许多报纸编辑,并且通过他们影响舆论。
  缺少媒体和公众的认可,莱特兄弟并没有感到气馁,反倒是觉得有趣。每当他们听到别人说“这件事难于上青天”时,都会暗自发笑。
  一次失败的展示
  第一次试飞成功,莱特兄弟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学习如何掌控飞机。他们还设定了一个目标:飞行852英尺远,并且绕出一个完整的圆圈。
  为了完成试验,莱特兄弟开始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场地。代顿银行董事会主席托伦斯·霍夫曼大方地将他的牧场免费借给这对兄弟。当然,他并非是觉得两兄弟的试验靠谱,而是觉得他们人品不错。
  莱特兄弟曾给代顿,甚至给辛辛提那市每一家报纸都写过信,告诉记者,他们将在1904年5月23日举行试飞,如果有记者感兴趣,欢迎过来参观报道。在莱特兄弟看来,他们的试验是一项重大科技进展,新闻媒体肯定会对此感兴趣。
  信件发出后,大约有12到15名记者赶了过来,再加上附近的居民和朋友,莱特兄弟这次实验围观的人数有五十多人。
  当天,莱特兄弟将他们的飞机从牧场中一间小屋子拖出来,启动引擎。不过,这台当时世界上最轻的引擎并没有运转。这在之前从没有发生过。几分钟之后,莱特兄弟虽然解决了引擎的部分问题,但却又遇到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风速不够快,大约只有5英里每小时,而飞机起飞至少需要7英里每小时。
  莱特兄弟向围观的记者和居民保证,即便引擎并不能很好地工作,只要风速提高,他们就会起飞。不幸的是,当天风速再也没有提高。等待多时之后,围观人群开始不耐烦起来,两三名记者觉得自己受骗了,并且质问,为什么要他们浪费时间跑到这里来。
  莱特兄弟向人群道了歉,并且宣布:“我们今天飞不了了,但是既然大家都等了这么久,我们将让飞机起飞跳跃几英尺高,展示飞机的原理。”
  最终,这架机器升空了五六英尺高,并飞了大约60英尺远。这对于记者来说,实在是没有报道的价值。记者们询问莱特兄弟明天是否能够再飞一次。但是莱特兄弟并没有肯定,因为他们不能保证一晚上就能解决引擎问题。但他们表示,欢迎明天再来参观。
  第二天,一两名记者真的再次过来了,不过虽然这天风力比较合适,但是引擎仍然不能正常工作。此后,再也没有记者过来了。不过,许多记者事后都写了报道。只不过,有些记者对此进行了夸大,甚至说飞机飞到了75英尺高。
  经过不断试验,到1905年10月3日,莱特兄弟的飞机已经能够连续飞行32分钟、20英里远。两天之后,这个纪录又达到了在三十八分钟零三秒内,飞行24英里。而且这还是在飞机油箱没有加满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成绩。   美国陆军部:不要欺骗我们
  在莱特兄弟看来,或许只有美国陆军部才能真心对人类能否飞行感兴趣。出于爱国情怀,莱特兄弟希望能够将飞机的专利以及一切机密提供给政府和美国军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飞机可以被用来执行巡逻任务。
  不久之后,根据一位国会议员的建议,莱特兄弟给美国陆军部部长写了一封信,表示他们可以给予美国政府关于这项发明的各项优先权。
  美国陆军部显然把他们的来信当成“突发奇想”,而且他们此前也收到过无数份关于各种设计飞行机器的奇思妙想,所以他们也按照惯例进行回复。
  直到1907年,或许有人给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一篇关于莱特兄弟的报道。总统在这篇报道上批注“请调查”。秘书将其交给军备委员会。至此,美国陆军部才部分地转变了对莱特兄弟的看法。但是他们对此还是疑虑重重。此后,他们曾和莱特兄弟直接表示,陆军部的人并不好欺骗,他们现在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相比美国陆军部,对于莱特兄弟更加感兴趣的是法国陆军。法国陆军上尉路易斯·费伯在一本出版于德国的气球杂志上曾阅读过莱特兄弟的故事。他是一名航空爱好者,也是法国航空俱乐部的会员。
  不过,费伯认为这个故事肯定有夸大之处。所以,他联系莱特兄弟询问最新的试验情况。莱特兄弟给他邮寄了简要的报告。费伯将这份资料交给了法国航空俱乐部。俱乐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争论报告内容的真实程度。
  1905年12月6日,韦弗在给法国的回信中表示,莱特兄弟绝对不是骗子。他被莱特兄弟的发明所感动,并且详细介绍了飞机的细节。这封回信在法国航空俱乐部引起轩然大波,但经过一夜的讨论,除了拉姆和费伯外,大部分会员还是不相信。
  拉姆将韦弗的法文调查报告,发给了《纽约先驱报》。《纽约先驱报》据此写了一篇报道,稿件的标题是《飞人还是骗子?》
  这篇新闻后来被传回美国,包括代顿地区在内的新闻人都看到了。但还是老样子,代顿的编辑仍然根本不相信,不过他们对莱特兄弟已经在法国这么出名感到惊奇。所以,他们认为,法国人真的是一个有趣的民族。
  几个月后,拉姆的儿子、刚刚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弗兰克·拉姆中尉拜访了莱特兄弟。在暗中观察这对兄弟的人品之后,弗兰克对他们深信不疑。1907年9月,在这位西点军校学员介绍下,美国陆军部终于开始和莱特兄弟进行接触。
  一直视莱特兄弟为骗子的美国军备部写信询问莱特兄弟飞机的价格,莱特兄弟开价十万美元。1908年,经过讨价还价,美国陆军部决定出资两万五千美元,条件是进行一场公开测试,结果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除驾驶员之外,飞机还需要载一名乘客以及两个不少于350磅的重物;飞行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小时,时速不得低于40英里,并且携带能够支持125英里的燃油,测试应于当年9月完成。
  松林里的暗访
  此时,绝大多数美国民众仍然不相信飞机的存在。1908年又有一名记者远距离观看了莱特兄弟的飞行。这位名叫布鲁斯·萨利的记者负责采写弗吉尼亚和北卡罗莱纳州新闻。他将所见所闻写成稿件,发给《纽约先驱报》。所幸,该报编辑也是一名航空爱好者,所以只是提醒萨利核实每一个细节,并将他的稿件发表在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版面上。
  但这则新闻被其他媒体所注意,许多媒体都派记者跟进这条新闻。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记者名叫拜伦·牛顿,他擅长于调查报道。在当时的媒体看来,如果莱特兄弟是一对骗子,没有人能够比拜伦·牛顿更深刻地揭露他们。
  拜伦·牛顿带领几位记者决定暗访莱特兄弟。他们找到一位当地渔民作为向导,藏身于牧场附近一片遍布毒蛇的松树林中,用望远镜偷窥。他们连续暗中观察四天,终于见到了令他们一生难忘的景象:莱特兄弟带着一名技师飞行了三英里。
  回到纽约后,拜伦·牛顿立刻就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并且表达了对莱特兄弟的敬佩之情。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编辑对此表示怀疑,其他媒体也不予报道。当拜伦·牛顿为另一份杂志写文章时,他收到了编辑的回复:“虽然你的文章非常有趣,但是我不知道它算是事实还是小说”。
  1908年9月3日,按照与美国陆军的约定,莱特兄弟在迈尔堡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飞行,终于得到了世界的承认。现场观摩过的总统老罗斯福回忆:“当飞机升起来的时候,人们吃惊地发出了尖叫。”
  1909年10月,莱特兄弟又在纽约市的哈德逊—富尔顿庆典中当着100万纽约人的面绕着自由女神像盘旋,并在曼哈顿的哈德逊河面上进行了波浪状的飞行表演。这次飞行表演终于让莱特兄弟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至此,距离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试飞已经过去了近六年时间。而从设计草图到研制出第一架飞机,莱特兄弟也不过用了四年时间。
其他文献
三色堇一生都走在返乡的途中,无论是灵魂的故乡,还是精神的家园。接近故乡就是接近灵魂,从每一声的鸟鸣,到无边无际的金黄色麦田;从一绿再绿的青山草木,到汹涌的大海,无不弥漫着她深深的乡情。  诗人的敏感与热忱让我们轻易就能走进三色堇的内心世界,从她的诗句中就能抓住诗人的精神特质。  “追忆的马蹄一再踏响/我想像古人一样用不舍的眼神/抚慰家乡,抚慰金黄的麦粒与稻谷/我的身体紧挨着乡愁/灵魂的存在与低语总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贵州省优秀的领导干部,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晚晴》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思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22日在贵阳逝世,享年85岁。  王思明一生胸怀坦荡,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热爱祖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公仆本色。他严于律己,对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深受贵州广
在1955年首批授衔的1042名开国将军中,有9位独目将军,李文清乃其中之一。他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洪湖苏区斗争到进军大西北,从普通战士到大军区副司令员,他从枪林弹雨中一路拼杀出来,浑身上下7处负伤,右眼因伤失明,贺龙戏称他“李瞎子”。  李文清号称贺龙麾下三员猛将之一,功勋卓著。长征中,当团长的他同师长贺炳炎端起花机关枪(冲锋枪),带着敢死队冲向敌阵,在瓦屋塘为主力部
他生前最大的乐趣就是用他对青岛的深度了解,去帮助那些希望知晓答案的人们,并且这也让他始终保持着忙碌与活跃。他从未忘记自己心爱的故乡——青岛!——Mathias Matzat(马维
在发展方式转型的特定背景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关键性因素。为此,需要充分估计收入分配改革的特定背景和特殊作用。 In the specific
朱学俊是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终身教授,记者约他采访,他说没问题,只要不怕累,来吧,我给你准备巧克力。74岁的朱学骏鹤发童颜,他爱吃巧克力,是个微博控。他每年做一次光子嫩
在这样瞬息万变的时代,将初恋进行到底的人还有多少呢?一定像钻石一样稀有。这一次《芭莎珠宝》团队远赴文莱,就是去拜访现代爱情童话故事里的主角——吴尊。他的人生经历真
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  打印  新一代3D打印设备将在未来3至5年面市,3D打印将攻克整个生产链,从薯片到汽车零部件,从眼镜到航天航空零部件,3D打印的“慢”速度正在改进。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Magazine》  编程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一门不满20岁的年轻学科,其作用已崭露头角,未来地位不容质疑。比如细胞被“编程”后
出身于湖南宁乡农家的熊立寅,从县职业中专毕业后,当过兽医,给人养过猪,还受聘在县农校和县粮食局工作过。后来,他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湖南农业大学的本科文凭,并攻读了该校农业环境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熊立寅婉拒多家企业丰厚待遇的聘请,回老家当农民办生态养猪场。从2013年开始,熊立寅满怀对脚下一方热土的深情,先后研制成功多项涉及农村生态保护领域的产品,取得54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他
未来一段时间,宁波经济将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港口的转型升级对于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宁波港未来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制约,其转型发展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