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zhou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育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传播美、讴歌美、追求美,从而启迪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历史前进。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心理、思想得升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二、美育应遵循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
  2、潜移默化的原则
  美育教育先在感情上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一直奔向美的殿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召和启发,这样就容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和谐统一。
  3、知识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是一般的学习语言,在有关母语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美育内容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文形式承载着美育内容,美育内容通过语文知识得以显现。
  4、针对性原则
  美育对象是学生,教师要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如:低年级学生适合直观性强、能亲自参加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作品。
  5、实践性原则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为了把美育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理想。
  三、培养美育的目的
  1、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广泛性,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以真正“学生生活”。
  (1)从“自然美”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安定的向往与自豪,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美好人生的追求。
  (2)从“社会美”中提高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逐步确立爱憎感和是非观,以自觉融于现实社会中。
  (3)从“艺术美”中熏陶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染以至有序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情操。
  2、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形式多样性,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正确追求以真正“学会做人”。
  3、根据语文美育内容的情境性特点,启迪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及作用的认识。激发其自信、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四、美育教育的措施
  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有原理来进行。
  (一)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认识审美对象的能力,它包括完善的人化的感官、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促进感官完善
  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塔索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2、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
  (1)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2)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注重形象思维,训练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注意、情感
  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段话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们能进行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性想象和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注意与兴趣的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五)有的放矢、言传身教,达成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全方位实施
  良好的教学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即美的欣赏和美的熏陶过程。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教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1、注重学科知识目标与美育目标的兼顾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来具体实现的。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还应发现课文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2、以“身教”为本
  常言“为人师表”,一个好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美育功能必须从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他们的父母。为此,美好的教态与优雅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与良好师德必定在课堂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再塑声音的形象。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可以促成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可以充分融合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广阔天地,实现学科知识、美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联系与拓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体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有序达成。作为素质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和审美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就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语文老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美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以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阳市二道街小学 辽宁辽阳)
其他文献
《数学程标准》前言中提到: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他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而“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自信能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改善人学习或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自信能使人增强毅力,不畏困难,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确信程度。其中自
期刊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
期刊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部分。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让处于可塑性阶段的小学生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心理的加工、调节、控制和支配功能,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的目的要求。而此时的学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
期刊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数学直觉思维具有个体经验性、突发性、偶然性、果断性、创造性、迅速性、自由性、直观性、自发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数学直觉思维活动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性,即它有时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在过程上表现为跳跃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简约性,简约美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直觉思维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
期刊
[摘要]英语学习不仅受英语本身语言特点、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影响,还受学生的语言天赋、认知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就情感因素而言,焦虑情绪是影响英语学习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影响更大。本文就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焦虑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以及针对现象提出相对应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焦虑 英语学习 英语课堂    英语学习对学生来说,
期刊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的特点,培养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
期刊
生命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简单得如草木一秋,如落花飘零。生命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庄子的笔下,他是鲲鹏展翅搏击长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笔下,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与忧思;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是戍守边关与思恋故园这层层叠叠的感伤累积而成的厚重。  《长相思》这首词出现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一、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呢?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这样说过:“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
期刊
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需。可是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甚差,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此阐述一下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中的几点做法。  一、亲近学生,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