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广联(中国)传媒会展集团董事长贺强告诉记者,集团化这个话题非常具有前瞻性,会展行业即将迎来这一趋势,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个议题。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现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众的生活消费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因此,会展行业也面临着较大的转折,目前是一个新模式的创造期。在这种大环境下,会展企业集团化是一条必定要走的路,同样是一个大趋势。
贺强表示,早在16年前的2005年,天广联就加入了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可能也是第一个加入该促进会的会展公司。入会后他发现,国内很多会展企业对集团化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总体来看,集团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横向的集团化,即横向的地域性发展。在这方面,天广联可能算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自2003年开始,天广联按照地域业务发展的方向,专注于专业展会的设计搭建业务,在北京、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等地设有10个分公司,在香港、澳门、洛杉矶、斯图加特等地设有办事机构,并分别在芝加哥、杜塞尔多夫设立展材仓储基地。天广联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团两大品牌、五大区域的整体优势,合理统筹并掌控全局。
第二种是纵向的发展,即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发展。现在地方上这种新成立的集团公司比较多,他们会在区域内进行深耕,业务可能覆盖了场馆、主承办、设计搭建等多个环节,有些还在往数字化方面发展。
第三种就是双向发展的规模较大的集团。例如东浩兰生会展集团、首都会展集团等。这种可能是更有规模性、代表性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将来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国有会展企业和有一定背景的跨界企业,例如房地产领域的绿地、保利等,现在也都在向会展领域发力。
贺强表示,对于天广联来说,现在也是非常关键的节点。因为天广联原有的展装版块主要客户是参加广交会有临展需要的企业,所以疫情的到来对天广联在展装业务版块的冲击也比较大。近几年,公司从品牌策划、视觉设计、空间设计、实施搭建等方面也在往上下游拓展业务,因为不拓展就很难适应如今会展时代的发展。
贺强认为,企业集团化并不是拼凑,并不是N多的企业组合成立集团就一定对企业发展有正向的助益。一般来说,成立集团首先考虑的可能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的外力越少越有利于发展,让“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中国企业在目前阶段可能必须要走这一步,因为企业需要更加规模化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对企业自身是把双刃剑,有一定的好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双向看待。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尊重会展行业的属性与特质。从会展行业来看,纵向的集团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病。虽然会展各个产业链拥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各自环节的属性区别还是很大的。例如场馆管理属于物业管理,与主承办机构、物流企业、搭建企业、广告企业,甚至近两年火热的线上会展服务机构的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环节的专业性都非常强。从管理上来看,如果以会展集团的形式打通了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但整体运营管理的体系没有跟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而成立集团的关键应该是每个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扣与补充,这才是发展的重点。
我国将来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会展集团,但每个会展集团存在的关键在于需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自身是哪个方面的集团化?”贺强认为,这是将来每一个会展集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不应该追求规模的集团化,而应该追求集团真正存在的意义,让企业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因此,我认为集团化发展,是中国企业必走的一个步骤,但肯定也会面临一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不断进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也是必走的过程。我也把集团化发展列为整个会展产业模式变革中的一种探索。”贺强说。
贺强认为,各种会展集团间的强强合作也会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合作需要从两方面去考量。首先,强强联合在某个阶段一定会对企业业务的补充、对产业链的打通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强强联合也可能会限制自身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其中的排他性可能会成为会展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场馆、主办方、服务商间的强强联合,产业链是打通了,内部沟通更加顺畅。但是这种排他性对其他会展企业而言却不是好事,很大程度上会对地方会展行业的发展形成阻碍。如何在好的方面去发扬光大,同时规避它带来的不良连带反应,这是需要业界审慎考虑的问题。
規模化的会展企业会逐渐成为主流,但同时这种规模化会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因为会展业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服务行业,小企业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小。总体来看,贺强认为未来中国展览企业会朝两方面分流。一方面是大的规模化的集团,可能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另一方面是更加专业化的小公司,小而精。中间规模的公司可能更难存活。“业务要么大,要么小而精,这样可能更有生命力。例如小型主办方,他们在某个展会领域做得很强;或者做设计搭建的公司,在某个产业领域做得很专很强。”贺强说。
贺强表示,在20多年前,会展人把展览行业看作是朝阳产业,都认为行业将迎来大发展。但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摸爬滚打,这个朝阳产业却并未如预期,未像其他产业般得到迅速发展。疫情期间,大家发现会展业还是门槛太低,整个产业规模也仍然不是很大,行业也未形成“抱团取暖”的氛围。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创造一种新的会展模式,会展业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值得所有会展人深思。会展企业集团化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成为趋势,但如何把握这背后带来的利与弊,或者说风险和机遇,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在此,我也呼吁各地政府提高对会展行业的重视和引导,但不是一味的成立地方会展集团。国有成分的入场确实能够体现对会展行业的重视,但对于服务行业而言,让民营会展企业更活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贺强总结道。
集团化是必然之路
贺强表示,早在16年前的2005年,天广联就加入了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可能也是第一个加入该促进会的会展公司。入会后他发现,国内很多会展企业对集团化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总体来看,集团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横向的集团化,即横向的地域性发展。在这方面,天广联可能算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自2003年开始,天广联按照地域业务发展的方向,专注于专业展会的设计搭建业务,在北京、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等地设有10个分公司,在香港、澳门、洛杉矶、斯图加特等地设有办事机构,并分别在芝加哥、杜塞尔多夫设立展材仓储基地。天广联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团两大品牌、五大区域的整体优势,合理统筹并掌控全局。
第二种是纵向的发展,即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发展。现在地方上这种新成立的集团公司比较多,他们会在区域内进行深耕,业务可能覆盖了场馆、主承办、设计搭建等多个环节,有些还在往数字化方面发展。
第三种就是双向发展的规模较大的集团。例如东浩兰生会展集团、首都会展集团等。这种可能是更有规模性、代表性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将来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国有会展企业和有一定背景的跨界企业,例如房地产领域的绿地、保利等,现在也都在向会展领域发力。
贺强表示,对于天广联来说,现在也是非常关键的节点。因为天广联原有的展装版块主要客户是参加广交会有临展需要的企业,所以疫情的到来对天广联在展装业务版块的冲击也比较大。近几年,公司从品牌策划、视觉设计、空间设计、实施搭建等方面也在往上下游拓展业务,因为不拓展就很难适应如今会展时代的发展。
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
贺强认为,企业集团化并不是拼凑,并不是N多的企业组合成立集团就一定对企业发展有正向的助益。一般来说,成立集团首先考虑的可能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的外力越少越有利于发展,让“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中国企业在目前阶段可能必须要走这一步,因为企业需要更加规模化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对企业自身是把双刃剑,有一定的好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双向看待。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尊重会展行业的属性与特质。从会展行业来看,纵向的集团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病。虽然会展各个产业链拥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各自环节的属性区别还是很大的。例如场馆管理属于物业管理,与主承办机构、物流企业、搭建企业、广告企业,甚至近两年火热的线上会展服务机构的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环节的专业性都非常强。从管理上来看,如果以会展集团的形式打通了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但整体运营管理的体系没有跟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而成立集团的关键应该是每个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扣与补充,这才是发展的重点。
我国将来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会展集团,但每个会展集团存在的关键在于需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自身是哪个方面的集团化?”贺强认为,这是将来每一个会展集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不应该追求规模的集团化,而应该追求集团真正存在的意义,让企业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因此,我认为集团化发展,是中国企业必走的一个步骤,但肯定也会面临一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不断进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也是必走的过程。我也把集团化发展列为整个会展产业模式变革中的一种探索。”贺强说。
强强联合有利有弊
贺强认为,各种会展集团间的强强合作也会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合作需要从两方面去考量。首先,强强联合在某个阶段一定会对企业业务的补充、对产业链的打通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强强联合也可能会限制自身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其中的排他性可能会成为会展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场馆、主办方、服务商间的强强联合,产业链是打通了,内部沟通更加顺畅。但是这种排他性对其他会展企业而言却不是好事,很大程度上会对地方会展行业的发展形成阻碍。如何在好的方面去发扬光大,同时规避它带来的不良连带反应,这是需要业界审慎考虑的问题。
規模化的会展企业会逐渐成为主流,但同时这种规模化会压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因为会展业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服务行业,小企业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小。总体来看,贺强认为未来中国展览企业会朝两方面分流。一方面是大的规模化的集团,可能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另一方面是更加专业化的小公司,小而精。中间规模的公司可能更难存活。“业务要么大,要么小而精,这样可能更有生命力。例如小型主办方,他们在某个展会领域做得很强;或者做设计搭建的公司,在某个产业领域做得很专很强。”贺强说。
贺强表示,在20多年前,会展人把展览行业看作是朝阳产业,都认为行业将迎来大发展。但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摸爬滚打,这个朝阳产业却并未如预期,未像其他产业般得到迅速发展。疫情期间,大家发现会展业还是门槛太低,整个产业规模也仍然不是很大,行业也未形成“抱团取暖”的氛围。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创造一种新的会展模式,会展业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值得所有会展人深思。会展企业集团化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成为趋势,但如何把握这背后带来的利与弊,或者说风险和机遇,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在此,我也呼吁各地政府提高对会展行业的重视和引导,但不是一味的成立地方会展集团。国有成分的入场确实能够体现对会展行业的重视,但对于服务行业而言,让民营会展企业更活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贺强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