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格列佛游记》运用辛辣幽默的语言,通过讲述主人公格列佛航海过程中的几次奇遇,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泛滥的理性主义。基于此,本文将以格列佛航海经历为线索,对其中之讽刺艺术进行分析,以期丰富现有对本书的研究。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讽刺;人性
一、 引言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英国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称作是18世纪“游记文学”的杰出代表。作者运用讽刺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到访的四个国家及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将小说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理性的思考与批判。
二、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意味
(一)小人国:对封建专制国家的讽刺
本书开篇讲到,在随船前去印度的路上,船医格列佛遇到了海上的风暴,幸免于难的他漂流到了一座孤岛。岛上的利立普特王国,正是书中叙述的第一个王国——小人国。小人国的国民身高都不足6英寸,“巨人”格列佛的到来让他们十分惊恐。经过一番努力,格列佛帮助小人国赢得了与邻国的战争,与国王和朝臣们也成了好友,甚至被加官晋爵,享受着万人尊崇的待遇。然而好景不长,格列佛后来被诬陷犯叛国罪,只得逃离小人国。
斯威夫特在描写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时,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许多格列佛和小人国的国民因为体型差距而导致的滑稽现象。小人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繁荣,但国内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内有复杂的党派之争,外有邻国的虎视眈眈。尽管国王是一位明君,却依然难以处理国内的复杂形势,这也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天然的缺点:中央集权的君主难以凭借一人之力处理国内事务。与此同时,斯威夫特也大量描写了小人国中的官员为了讨国王欢心,不惜冒生命危险练习表演;国王一声令下,全体国民就要动员起来,仅仅为了将格列佛运送到首都就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国内恶劣的政治环境催生的两个党派,仅仅是因为所穿鞋跟高低不同这种幼稚的原因就纷争不断,可谓极尽讽刺。
斯威夫特这样的描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表面上看小人国内的情形在作者笔下显得荒诞无稽,但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当时的英国政治。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是影响并控制君主专制政体运转的核心人物,其出现的任何决策失误或理念错误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运转。即便在政体指定之初,也就是开国帝王大多是贤明而有能力的,经过长时间的权力更替,最终仍然难免会令整个政体的运转越来越差。斯威夫特在小说中仍将小人国国王描写成一个相对开明且有能力的君主,在进行国家层面的决策时也基本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国内的政治环境之混乱依然难以改变。这说明,当一个君主专制政权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到统治者无法改善的程度时,其运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是这一体制所天生具有的弊端。由于这一弊端的存在,君主专制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后必定难逃崩溃的命运。
(二)大人国:对理想国的现实反思
在格列佛的第二次冒险途中,他在前往某个岛屿寻找淡水的途中误打误撞来到了布罗泊丁奈格,也就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奇幻国家——大人国。斯威夫特笔下的大人国的政治体制很像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斯巴达。虽然其政权是以军队力量为核心的,但是大人国的国民都有着很高的道德素质以及严谨的政治生活。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宗教与战争。大人国国民的管理体制也十分特别,地主指挥着手下所有的农民,而市长则指挥着全市市民。处于领导地位的地主和市长则是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权力。在这样的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之下,民众的积极性是极为强烈的,哪怕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薪饷与赏罚制度,士兵依然自愿定期参加训练。这样一来,大人国的军队素质极高,军纪严明,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这些所见所闻令格列佛不禁认为他在大人国所目睹的这一切仿佛才是一个真正理想的政治体制。
但美好的外表下往往有暗流涌动,斯威夫特虽然将大人国的政治环境描写得极为优越,却在描述中隐含着其对君主专制政体与大人国的体制之间更为深入的对比与思考。作者通过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的机会,借国王之口对格列佛口中辉煌、伟大、智慧的英国政体、议会、军事制度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国王认为格列佛所说的英国历史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批判所谓无坚不摧的火药枪炮为邪恶化身。此处,作者通过描写大人国国王之睿智,与格列佛的盲目自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带来的强烈讽刺更凸显了作者对于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
(三)飞岛国:纯粹工具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格列佛随“好望号”再一次出海时遇到了海盗,海盗将他扔上小船放逐。漂流到了一片群岛中的格列佛发现天空中飘来了一座岛,这就是作者在书中叙述的第三个奇幻王国勒皮他,也就是飞岛国。飞岛国的科技水平极为发达,甚至超过了格列佛所知的英国社会,但岛上的居民却极为怪异。在格列佛眼中,飞岛国的国民都是“笨拙、别扭、笨手笨脚”的,他们似乎只能理解数学与音乐,而对其他知识却难以接受和消化,接受能力极低。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心理世界,在他们的意识里想象与幻想都是不存在的,他们的语言中也不存在与之相关的词汇。岛民的一切思维活动全部局限于他们所掌握的数学与音乐两门学科之中。
斯威夫特对这种荒诞社会的描写,其本质是想表达纯粹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因为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不在意事物的内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如果一味去依赖这种思维方式,只是追求用数学模型去描述自然界的事物,那么人类将难以继续思考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目的性,而只能依赖用数学模型计算得来的一切去规划社会生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和崩溃。
与此同时,飞岛国还扮演着一个暴虐的殖民者的形象。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和压迫着地面上的人民。如果有叛乱出现,飞岛则会停在出现叛乱的城市上空,遮挡住阳光和雨水,甚至还会让飞岛落下,将地面上的城市压个粉碎。斯威夫特这样描写也是有其深层用意的。飞岛国所象征的正是英国统治阶级,他们一方面对本国人民施以重压,另一方面也奴役着被殖民的爱尔兰人。这些统治阶级暴虐无度,權力滔天,他们无须参与生产劳动也能坐享其成,过着优越的生活却还不断从底层人民身上压榨着财富。如果有被奴役者胆敢反抗,统治者们就会用暴力手段无情镇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威夫特对于飞岛国统治者的描写就有了深刻的讽刺意义——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他对于英国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另外,斯威夫特还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奋起反抗飞岛国奴役并成功打击了飞岛国的城镇,这也是对现实中爱尔兰人对英国统治者的反抗的影射。作者在这里也传递出了一种信号:只要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规划,被压迫者也可以成功反抗统治阶级。 (四)慧灟国:对绝对理性的无情讽刺
通过对飞岛国的描写,斯威夫特已经对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与批判。而在小说的最后一卷,即第四个奇幻王国慧灟国,这种讽刺和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形象。书中写道,慧灟这种动物是理性的完美形态,他们的头脑不会受到任何感情的影响,用纯粹的理性思维引导着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所谓的高效形态似乎正是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完美形式。格列佛在目睹这一切后大加赞赏,甚至想要留在慧灟国,不再回英国。然而在这一章中,作者则通过对这种刻意创作出的完美社会进行描写,向读者揭示这种所谓绝对理性会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格列佛在到达慧灟国后见到的是名为“耶胡”的生物。这种生物有类人的体型,但外貌却令人感到恶心与不快,让人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格列佛与耶胡之间的区别正是作者所暗喻的理性文明对人类塑造的结果。耶胡的行为完全发于欲望,茹毛饮血,生活原始;而犹如鹤立鸡群的格列佛则举止文雅而得体。在格列佛看来自己与耶胡的区别就是自己所具有的理性和修养。然而,在真正象征着完美理性的智慧生物慧灟看来,格列佛与耶胡本质上毫无区别。而随着在慧灟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格列佛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理性与文明对人类的改造只是表面上的,从本质上来看,人类的贪婪和野蛮与耶胡毫无区别。
在这一章中,斯威夫特使用了与在大人国一章中近似的方式进行了讽刺。在格列佛像智慧而完美的慧灟描述人类社会的情形时,作者借格列佛之口对英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格列佛描述中的英国,凭借着科学技术的领先在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张,用暴力的军事武装镇压一切反抗者。英国的殖民者们通过奴役与贸易在全世界的殖民地进行无止境的剥削与压榨,少部分位高权重的精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被他们奴役支配的殖民地人民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表面上作者在描写格列佛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而实际上这里也是作者本人针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的辛辣批判。
当格列佛终于从慧灟国回到英国后,他发现自己对于人类之野蛮罪恶的鄙夷已经深入骨髓。格列佛无法再融入人类社会的生活,无法拥抱妻儿也不能和家人一起吃饭。他怀念慧灟国的生活,以至于天天模仿着慧灟的腔调,对慧灟几近癫狂的崇拜和痴迷让他再也无法正常地作为人类生活。而读者读到这里,也难免提出一个关键的疑问:书里所说的丑恶野蛮的耶胡是否就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象征着我们自己?斯威夫特在这一章中通过正面与侧面多种角度对耶胡之丑恶的描写,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类群体进行讽刺,对人性的黑暗面进行批判。这样的写作手法也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批评,许多评论家和读者认为格列佛这里的讽刺说明他仇视人类。但实际上,这种直击黑暗面的手法,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如同挑开了发炎的伤疤。斯威夫特利用讽刺这把利刃,狠狠剖开多年来少有人反思的人性之恶,希望更多人可以认清自己,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改变。
三、 结语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他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尽管主人公在四个国家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合情合理,这正是《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所在。这样虚构而又具有真实感的描述富有感染力,使得讽刺更加深入人心,让《格列佛游记》成为一本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
[1]周丽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张帆.讽刺之上的寓意:《格列佛游记》思想内涵再认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王浚波.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62-64.
[4]張润,史立英.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J].时代文学,2009(1):133-135.
[5]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杨昊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孔浩璇,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讽刺;人性
一、 引言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英国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称作是18世纪“游记文学”的杰出代表。作者运用讽刺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到访的四个国家及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将小说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理性的思考与批判。
二、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意味
(一)小人国:对封建专制国家的讽刺
本书开篇讲到,在随船前去印度的路上,船医格列佛遇到了海上的风暴,幸免于难的他漂流到了一座孤岛。岛上的利立普特王国,正是书中叙述的第一个王国——小人国。小人国的国民身高都不足6英寸,“巨人”格列佛的到来让他们十分惊恐。经过一番努力,格列佛帮助小人国赢得了与邻国的战争,与国王和朝臣们也成了好友,甚至被加官晋爵,享受着万人尊崇的待遇。然而好景不长,格列佛后来被诬陷犯叛国罪,只得逃离小人国。
斯威夫特在描写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时,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许多格列佛和小人国的国民因为体型差距而导致的滑稽现象。小人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繁荣,但国内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内有复杂的党派之争,外有邻国的虎视眈眈。尽管国王是一位明君,却依然难以处理国内的复杂形势,这也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天然的缺点:中央集权的君主难以凭借一人之力处理国内事务。与此同时,斯威夫特也大量描写了小人国中的官员为了讨国王欢心,不惜冒生命危险练习表演;国王一声令下,全体国民就要动员起来,仅仅为了将格列佛运送到首都就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国内恶劣的政治环境催生的两个党派,仅仅是因为所穿鞋跟高低不同这种幼稚的原因就纷争不断,可谓极尽讽刺。
斯威夫特这样的描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表面上看小人国内的情形在作者笔下显得荒诞无稽,但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当时的英国政治。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是影响并控制君主专制政体运转的核心人物,其出现的任何决策失误或理念错误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运转。即便在政体指定之初,也就是开国帝王大多是贤明而有能力的,经过长时间的权力更替,最终仍然难免会令整个政体的运转越来越差。斯威夫特在小说中仍将小人国国王描写成一个相对开明且有能力的君主,在进行国家层面的决策时也基本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国内的政治环境之混乱依然难以改变。这说明,当一个君主专制政权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到统治者无法改善的程度时,其运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是这一体制所天生具有的弊端。由于这一弊端的存在,君主专制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后必定难逃崩溃的命运。
(二)大人国:对理想国的现实反思
在格列佛的第二次冒险途中,他在前往某个岛屿寻找淡水的途中误打误撞来到了布罗泊丁奈格,也就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奇幻国家——大人国。斯威夫特笔下的大人国的政治体制很像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斯巴达。虽然其政权是以军队力量为核心的,但是大人国的国民都有着很高的道德素质以及严谨的政治生活。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宗教与战争。大人国国民的管理体制也十分特别,地主指挥着手下所有的农民,而市长则指挥着全市市民。处于领导地位的地主和市长则是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权力。在这样的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之下,民众的积极性是极为强烈的,哪怕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薪饷与赏罚制度,士兵依然自愿定期参加训练。这样一来,大人国的军队素质极高,军纪严明,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这些所见所闻令格列佛不禁认为他在大人国所目睹的这一切仿佛才是一个真正理想的政治体制。
但美好的外表下往往有暗流涌动,斯威夫特虽然将大人国的政治环境描写得极为优越,却在描述中隐含着其对君主专制政体与大人国的体制之间更为深入的对比与思考。作者通过格列佛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的机会,借国王之口对格列佛口中辉煌、伟大、智慧的英国政体、议会、军事制度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国王认为格列佛所说的英国历史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反叛、暗杀、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批判所谓无坚不摧的火药枪炮为邪恶化身。此处,作者通过描写大人国国王之睿智,与格列佛的盲目自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带来的强烈讽刺更凸显了作者对于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
(三)飞岛国:纯粹工具理性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格列佛随“好望号”再一次出海时遇到了海盗,海盗将他扔上小船放逐。漂流到了一片群岛中的格列佛发现天空中飘来了一座岛,这就是作者在书中叙述的第三个奇幻王国勒皮他,也就是飞岛国。飞岛国的科技水平极为发达,甚至超过了格列佛所知的英国社会,但岛上的居民却极为怪异。在格列佛眼中,飞岛国的国民都是“笨拙、别扭、笨手笨脚”的,他们似乎只能理解数学与音乐,而对其他知识却难以接受和消化,接受能力极低。他们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心理世界,在他们的意识里想象与幻想都是不存在的,他们的语言中也不存在与之相关的词汇。岛民的一切思维活动全部局限于他们所掌握的数学与音乐两门学科之中。
斯威夫特对这种荒诞社会的描写,其本质是想表达纯粹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因为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不在意事物的内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如果一味去依赖这种思维方式,只是追求用数学模型去描述自然界的事物,那么人类将难以继续思考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目的性,而只能依赖用数学模型计算得来的一切去规划社会生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和崩溃。
与此同时,飞岛国还扮演着一个暴虐的殖民者的形象。它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和压迫着地面上的人民。如果有叛乱出现,飞岛则会停在出现叛乱的城市上空,遮挡住阳光和雨水,甚至还会让飞岛落下,将地面上的城市压个粉碎。斯威夫特这样描写也是有其深层用意的。飞岛国所象征的正是英国统治阶级,他们一方面对本国人民施以重压,另一方面也奴役着被殖民的爱尔兰人。这些统治阶级暴虐无度,權力滔天,他们无须参与生产劳动也能坐享其成,过着优越的生活却还不断从底层人民身上压榨着财富。如果有被奴役者胆敢反抗,统治者们就会用暴力手段无情镇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威夫特对于飞岛国统治者的描写就有了深刻的讽刺意义——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他对于英国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另外,斯威夫特还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奋起反抗飞岛国奴役并成功打击了飞岛国的城镇,这也是对现实中爱尔兰人对英国统治者的反抗的影射。作者在这里也传递出了一种信号:只要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规划,被压迫者也可以成功反抗统治阶级。 (四)慧灟国:对绝对理性的无情讽刺
通过对飞岛国的描写,斯威夫特已经对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与批判。而在小说的最后一卷,即第四个奇幻王国慧灟国,这种讽刺和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形象。书中写道,慧灟这种动物是理性的完美形态,他们的头脑不会受到任何感情的影响,用纯粹的理性思维引导着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所谓的高效形态似乎正是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完美形式。格列佛在目睹这一切后大加赞赏,甚至想要留在慧灟国,不再回英国。然而在这一章中,作者则通过对这种刻意创作出的完美社会进行描写,向读者揭示这种所谓绝对理性会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格列佛在到达慧灟国后见到的是名为“耶胡”的生物。这种生物有类人的体型,但外貌却令人感到恶心与不快,让人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格列佛与耶胡之间的区别正是作者所暗喻的理性文明对人类塑造的结果。耶胡的行为完全发于欲望,茹毛饮血,生活原始;而犹如鹤立鸡群的格列佛则举止文雅而得体。在格列佛看来自己与耶胡的区别就是自己所具有的理性和修养。然而,在真正象征着完美理性的智慧生物慧灟看来,格列佛与耶胡本质上毫无区别。而随着在慧灟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格列佛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理性与文明对人类的改造只是表面上的,从本质上来看,人类的贪婪和野蛮与耶胡毫无区别。
在这一章中,斯威夫特使用了与在大人国一章中近似的方式进行了讽刺。在格列佛像智慧而完美的慧灟描述人类社会的情形时,作者借格列佛之口对英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格列佛描述中的英国,凭借着科学技术的领先在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张,用暴力的军事武装镇压一切反抗者。英国的殖民者们通过奴役与贸易在全世界的殖民地进行无止境的剥削与压榨,少部分位高权重的精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被他们奴役支配的殖民地人民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表面上作者在描写格列佛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而实际上这里也是作者本人针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的辛辣批判。
当格列佛终于从慧灟国回到英国后,他发现自己对于人类之野蛮罪恶的鄙夷已经深入骨髓。格列佛无法再融入人类社会的生活,无法拥抱妻儿也不能和家人一起吃饭。他怀念慧灟国的生活,以至于天天模仿着慧灟的腔调,对慧灟几近癫狂的崇拜和痴迷让他再也无法正常地作为人类生活。而读者读到这里,也难免提出一个关键的疑问:书里所说的丑恶野蛮的耶胡是否就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象征着我们自己?斯威夫特在这一章中通过正面与侧面多种角度对耶胡之丑恶的描写,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类群体进行讽刺,对人性的黑暗面进行批判。这样的写作手法也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批评,许多评论家和读者认为格列佛这里的讽刺说明他仇视人类。但实际上,这种直击黑暗面的手法,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如同挑开了发炎的伤疤。斯威夫特利用讽刺这把利刃,狠狠剖开多年来少有人反思的人性之恶,希望更多人可以认清自己,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改变。
三、 结语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他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的层面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尽管主人公在四个国家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合情合理,这正是《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所在。这样虚构而又具有真实感的描述富有感染力,使得讽刺更加深入人心,让《格列佛游记》成为一本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
[1]周丽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D].南昌:南昌大学,2014.
[2]张帆.讽刺之上的寓意:《格列佛游记》思想内涵再认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王浚波.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62-64.
[4]張润,史立英.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J].时代文学,2009(1):133-135.
[5]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杨昊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孔浩璇,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