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e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十二指肠粘膜粘液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胃上皮化生(GM)常发生在DU边缘部粘膜,酸性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是诱发GM的重要原因。GM为幽门螺旋菌(HP)在十二指肠内引起感染提供了条件。电镜显示HP对粘膜有破坏作用。提示胃酸和HP是十二指肠溃疡(DU)形成过程中的致病因素;GM是DU的组织学特征,是预测慢性十二指肠炎是否能发展为DU的有用指标。

其他文献
利用超声检查了26例无症状志愿者及60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胃的混合食物排空,结果发现:(1)NUD患者中有48.3%存在胃混合食物排空延迟,它与NUD症状中的进食后腹痛、腹胀、早饱、反酸密切相关;(2)胃排空与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幽门形态、空腹胃液量、胃液酸度无明确关系。胃排空不受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等影响;(3)促胃动力药可改善有胃排空延迟的NUD患者的排空时间,同时可改善部
期刊
观察了19例贲门失弛缓症的药物和扩张的疗效。并在65例随访中,对15例扩张后平均1.5年及18例术后平均13.7年的患者进行了复查。结果表明:(1)丁溴东莨菪碱优于硝苯啶,与扩张可比,均明显增加食管钡剂排空指数;(2)扩张后中期和术后远期患者的症状记分、食管钡剂排空指数和LESP接近;(3)内镜显示手术组44.4%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扩张组为6.7%,全部食管炎患者的LESP·LESL均<12mmH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4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 NUD)患者空腹胃液二羟胆烷酸、三羟胆烷酸及总胆汁酸进行了定量观察,并讨论了胃液胆汁酸含量变化与胃窦部、胃体部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患者胃液二羟胆烷酸、三羟胆烷酸及总胆汁酸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胃窦部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γ二羟=0.4451, P<0.01;γ三羟=0.4238,P<0.01;
期刊
特选4%胆酸钠、40%酒精、15%高张盐水及60℃热糊为造成胃粘膜损害的损伤剂;4%辣椒煎液、牛乳为抗损伤剂;结合低量MNNG,在610只Wistar大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各单一损伤剂组胃肿瘤发生率基本为0;MNNG组为22.2%;而同时结合胆盐、酒精、高盐、热糊之各组则为38.1%、55.9%、86.2%及88.5%,较NG组均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0.05, P<0.01)。如在损伤剂灌
期刊
本文报道在持续应用利尿剂的条件下,补给足量电解质,促进肝硬变患者腹水的消退。应用这一方案治疗32例,腹水全部消退,而治疗时间却较常规方法明显缩短(P<0.05)。同时随着补钾、钠量的增多,血钾、钠维持较高水平时,腹水消退时间可继续缩短,效果显著。
期刊
在上海地区11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23.2%;HBsAg阴性患者中HCV感染率为17.8%;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者占全部患者的14%。HCV感染患者HBsAg阳性率为66.7%。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肝代谢功能损害及免疫功能紊乱似更严重,肝硬化合并症也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