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都是“暴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教育者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直接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距离,形成隔阂甚至发生对抗,影响了教育的效果。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理论讲座、形势报告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预订的渗透和塑造。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或者可以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教师居高临下的书本授课,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以一种潜藏的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同时当代年轻人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迷信权威,很多时候遵循自我原则,运用隐性教育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同时,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参与哪种特定的活动,这就把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受教育。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独特优势
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这种方式存在着教条化、强制性的局限,一般的教学停留在老师通过书本及课件讲课,学生听课,但是学生通常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方式通常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这就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近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1.高校非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隐性教育
教师自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修养的示范者。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2.发挥社团和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社团成员以其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于社团活动,在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奉献精神。另外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跨进社会,与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组织进行合作,吸收社会的资金、信息、经验和运作模式,与社会全面接轨。这对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3.运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代青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面通过微博,微信,qq,MSN等通讯软件了解并传播信息,同时这些信息页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轻松近人的网络信息抢占宣传高地。
4.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課余时间和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深入社区或者农村,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更好的了解省情国情,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更应该大力开展此类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因此,新时期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并让学生们总结心得收获,使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富有成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的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於艳萍.浅议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8,5:76-77
[2]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
[3]马雷.谈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4]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
[5]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都是“暴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教育者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直接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距离,形成隔阂甚至发生对抗,影响了教育的效果。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理论讲座、形势报告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预订的渗透和塑造。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或者可以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教师居高临下的书本授课,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以一种潜藏的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同时当代年轻人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迷信权威,很多时候遵循自我原则,运用隐性教育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同时,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参与哪种特定的活动,这就把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受教育。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独特优势
有利于避免大学生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这种方式存在着教条化、强制性的局限,一般的教学停留在老师通过书本及课件讲课,学生听课,但是学生通常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方式通常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这就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在要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近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1.高校非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隐性教育
教师自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修养的示范者。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2.发挥社团和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社团成员以其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于社团活动,在各种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奉献精神。另外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跨进社会,与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组织进行合作,吸收社会的资金、信息、经验和运作模式,与社会全面接轨。这对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3.运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当代青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面通过微博,微信,qq,MSN等通讯软件了解并传播信息,同时这些信息页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轻松近人的网络信息抢占宣传高地。
4.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課余时间和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深入社区或者农村,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更好的了解省情国情,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更应该大力开展此类活动让大学生增强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因此,新时期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并让学生们总结心得收获,使实践活动具有实效性。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富有成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的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於艳萍.浅议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8,5:76-77
[2]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
[3]马雷.谈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4]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
[5]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