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乡村的梦想与现实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8年前,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创者晏阳初先生,在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开始了他领导的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定县实验”。在如今的定县,一所免费就餐、免费住宿的农民学校——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业已在一片赞美和怀疑声中,走过了365个日日夜夜。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属于社会公益力量办学的非盈利性机构,不发放文凭,它的培训对象是“农村知识分子(初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的青年)、农民精英、赤脚医生、农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学院的教师是不要任何报酬的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院长是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改革杂志社总编辑温铁军。培训的目标是打造“具有独立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乡村建设工作者,作为桥梁的他们将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引入农村”,培训的形式是“强调到现场实践,不拘于课堂讲授,受训人员要在田野里劳动”,学院力图通过“研究实践国内外先进的乡村建设思想,培养当代乡村建设综合人才,推广更多乡村建设实践经验,以促进中国农村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004年7月9日至12日,记者随同“乡村建设志愿者交流营”的营员们走进了这所免费培训农民的学校。
  
  艰苦的办学条件
  
  行走在杂草丛生的校园里,一种油然而生的荒凉涌上记者心头。
  5年前这里是翟城中学,在定州摘学校合并中位于翟城村西的这个学校被撤销。在这有些荒凉的校园里没角路灯,拿着手电筒的翟城村村民和先期到达的志愿者,一边张罗着搬卸包括旧冰箱和热水器在内的各种生活用品,一边给营员们分配宿舍,“103房3个人,110四个人,自由组合啊”。来自山东省海阳市发城镇屋庄村的农民姜文忠在209室里拍打着被褥上的尘土。没过几分钟.他的身上就留下了几个红点点,“蚊虫叮咬的特别厉害”。
  据志愿者介绍,有1O多间教室和宿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漏雨现象,冬天房间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炉火。学校仅仅有的两个简陋厕所距离宿舍很远,“这事一定得解决,夏天还无所谓,要是碰到雨雪天就麻烦透了”。“过几天来自台湾省的志愿者谢老师要改造厕所,他是联合国人居奖的获得者,愿意帮忙建厕所的志愿者明天可以报名”!不知是谁插了句嘴。
  此前.在来自香港的志愿者袁小仙的丈夫的精心设计下,学院刚刚建成的洗澡间解决了学员们洗澡难题。
  
  村民的误解
  
  在河北省定州市乡村.知道翟城利有个乡村建设学院的人并不多,前去取经的农民大部分为外地人。“我们想通过外部影响内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从理想变成现实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学院办公室主任邱建生说。
  “2003年7月19日成立时,村民有一种很高的期望.在他们眼里学院不是公益性的。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盖房子啊,有没自什么活儿啊等等。村民把学院当成招商引资上项目了。但是经过村里做工作,村民们还是积极投入了大量的义务工。特别是翟城村经济合作社组建两个月来,翟城村村民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他们开始明白乡村建设学院不是短期能给他们带来效益的。有了认同,村民对学院的支持和参与更加稳固,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加入了村合作社,村里还推荐了两个代表到学院帮工”。
  “目前学院的人力跟不上.管理还有待改善”,邱建生说。从学院成立至今.具体管事的仅仅邱建生一人,油盐酱醋米面.安排志愿者工作,接待媒体采访等等。“志愿者来来往往,常规性的工作没法做。今年暑假刚刚招聘了两名大学生.财务也已经到位。由于经费全靠社会捐助和国际组织援助.学院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经费,因此固定设施上的投资很少。”
  为了学院的生存.院长温铁军个人从自己的稿费收入中捐出4万元.捐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翟城村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前后花了40多万元买下校舍,当中30多万是以高息向村民借贷来的,所以村里渴望尽快见效益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学院注入资金极为有限,每次有近百人的规模培训仅仅有两次。
  
  为农民做什么
  
  邱建生原来是《中国改革》杂志社的记者.学院成立后他和妻子把家从城里搬到了翟城村。“说实话.我们的底气不太足。学院的成立有它偶然的因素,当初设计时是先有翟城村试验区积累经验,然后再建培训基地,不过有大量的历史上乡村建设经验和海外乡村的建设经验可以借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各种基金会进入中国做了不少项目,也有一些可以拿来的东西。从前两期的培训看,培训后的农民最大的转变是观念认识上的变化,‘哭着维权不如笑着乡建’。记得第一批学员中有个重庆的农民,来时因为农业税和镇政府对抗的很厉害,说镇政府如何如何。通过培训,回去后他积极组织合作社,不但发展了好多会员而且学会了主动和政府沟通。”
  学院负责合作社培训的高战老师认为,“只有搞农民组织化教育,让农民组织起来.农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才能畅通,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培训就是‘火种’,培训那些有志于建设家乡的农村精英。
  院长温铁军更为直白:“新乡村建设的实质就是‘改良’,这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我们做的是自下而上的‘改良’。新乡村建设不是搞项目,不是修水利、拉电、打坝。我们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让农民把自己当‘人’看,无论是在家种地的或是在外打工的,首先你是个‘人’。自上而下的乡村建设和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两头都需要,都能化解农村的各种矛盾”。
  “农民的智慧不比知识分子差,只是农民的创新不被发现、没有条件表达而已。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分享式教育’,让农民自己现身说法,互教互学,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有的学员课后给我说。一辈子没觉得自已这么像个人。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是学院的首要任务。
  
  劳动者免费
  
  不收学费、报名费和住宿费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与其他一切面向农民的培训机构的不同之处。
  邱建生认为,‘劳动者免费’里有种理念,就是要人们尊重劳动。我们说‘劳动者免费’不是‘不劳而获’,主要是想树立尊重农民劳动的价值和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再说,农民精英是农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大多不富裕,如果对本来就稀缺的这部分人再收费,那么来学院学习的农村精英就更稀缺了”。
  “我记得学院的第一批学员中,有13名山西省运城市下属县市的农业局干部。应该说,农业局干部与农民有先天的亲近性,但在学习和生活时,他们是两派,一看就知道哪是干部哪是农民,他们之间不沟通。在劳动时.种辣椒种得最差的是农业干部。当给学院提意见时,他们说一‘要改善伙食,二要‘不要参加劳动’。看到这个建议,我心里很难受。在第二天早操时,我不得不再次强调劳动的意义”。
  据高战老师介绍,在13名农业干部走的时候,他们还要求学院开证明和“培训及参观”发票,“他们想去秦皇岛游玩”。
  
  史存义的木桶理论
  
  今年4月18曰,山东省莘县徐庄乡史河口村农民史存义来到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他是学院成立后的第一批受训学员之一。经过培训.史存义在家乡开始筹划合作社。7月10日,带着建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史存义第二次来到了翟城村。和这位高中毕业的中年农民闲聊,记者真切感受到学院所倡导的“学会尊重农民和发现他们的潜力”的涵义。
  “我在村里宣传合作社的理念时,多次遭到一些村民的误解和怀疑.但我不厌其烦地讲。集体买农药可以省钱吧,集体购买饲料可以享受批发价吧!集体卖菜可以抛开二道贩子直接大批量走吧。对于经济合作,我的理解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就好比一个木桶,农户就好比是木板,木桶能盛多少水由最低的那块决定,最短的木板就是最贫穷的部分农户。要想多装水必须中陋板子。也就是说,要想把合作社做大就要互助互爱,帮助贫困户先寓起来”。
  “为什么木桶能装住水呢”,史存义分析说,“这是因为木板是有序组织起来的,木板与木板之间缝隙紧密严实。团结合作就是力量,这是温老师说的农民组织化。木桶到底装多少水还取决于桶底的大小和桶身的高低,也就是合作社组织的规模大小和资本多少。有了桶底和桶身的前提,我们才能找到长板子和补短板子。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运作章程,水桶就要漏水,合作社社员就不可能得到财富。装不住水,桶对每块木板来说也就没了意义,这其中的风险自然要共同担当”。
  
  推销十二生肖的副县长
  
  在学院里.挂职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的何慧丽,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博士生。作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名志愿者,何慧丽和任何一位农民学员一样睡光板床,围在一起吃辣椒调黄瓜和咸菜。
  “来学院考察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不也是睡光板床吗,不也是自己打饭,自己刷洗碗筷吗”,温铁军风趣地给记者说。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何慧丽在课余时间推销手工十二生肖,”这些全是我们兰考县大李西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亲手做的,虽说不太精致但也很漂亮。2元一个,24元一套!支持支持老年人呗”。何慧丽笑着说。
  在副县长何慧丽的再三鼓动下,河南省兰考县的三位能人:仪封乡胡寨村农民.村种植协会负责人王继伟,葡萄架乡贺村农民王德显,年轻的三义寨乡南马庄村支书张砚斌来到学院,三个人三个不同的目的:王继伟,“有没有发展快的好经济合作模式”;王德显,“我想正而八经地瞅个事千千”;张砚斌,”冲着生态农村建设的培训而来”。
  在经济合作组织座谈会上,王继伟向山东省莘县农民史存义讨教,”我们协会缺少有效的致富信息,发展速度太慢,有没有发展快的,比种植协会更好的经济合作组织模式?现在市场变化太快,等到协会会员认识到并尝到好处准备大面积发展时市场又变了”。
  在他们即将离开学院时,三人却异口同声地说,收获不是太大。王继伟:“我算取得了—点搞合作社的真经,但不是太多”;张砚斌:“讲的太理想主义”;比较失望的要数王德显,“没办法呀,人家不搞具体技术培训。不过听了温铁军的农村形势分析怪开眼界的”。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知名度分不开,也与当代”三农”问题学者温铁军分不开。
  温铁军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曾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校进修,担任过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等多种国际课题的主持人。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目前任中国人民大学农经学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杂志社总编辑。2003年年底,他当选CCTV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从打扮来说很接近农民,从脸貌又属于知识分子”的温,铁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语):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从当年山西农村插队起11年的工农兵经历,和80年代以来11年的“农村试验区”调研,形成了他关注基层实践的务实学风。18年的农村研究给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层试验所得到的感性经验,比书本上那些精确漂亮的理论模型更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1995年,温铁军提出解决就业应该是当前中国的第一国策。温铁军说。中国的农民问题依然是当下乃至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基本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派生的或非战略性的。
  如果说20世纪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的话,那么,21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应是第一位的。
  
  不做实验你怎么知道不行呢
  
  通过乡村建设学院和新乡村建设来“改良”乡村,帮助广大农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组织化程度,温铁军的“乌托邦”一直遭到各种质疑,7月11日上午,温铁军告诉记者,”不做实验你怎么知道不行呢?不做实验你又怎么知道符不符台中国国情?”,“建立晏阳初学院,不是我的主意,我只是顺应了翟城农民的要求,我是老百姓的追随者·。
  温铁军进行了大量的农村实地调查研究,”而且是向上级报的忧远远多于喜”。正因为有如此,他知道农村的事情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所以他希望用改良的办法,缓解“三农”困境,化解“三农”矛盾,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组织空白,运作空白。而解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当河北定州翟城村支书米金水找到他,提出要以晏阳初的名义在翟城建所农业技工学校:为村民进行免费的农业技能培训时,两人几乎一拍即合。翟城成了他做平民教育的试点,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成为一个体现他一直以来的”三农”问题思想的试验平台。
  温铁军说,他希望参与的人员由此学得乡村建设的技术与程序,认识了解社会实际情况;通过日常交往,学会尊重农民和发现他们的潜力。在到学院接受培训的农民中,不少是各地锲而不舍的农村维权精英或农民减负信访代表。不少农民就是冲着院长温铁军的知名度而来,”温专家接待时常给农民做工作,讲哭着维权不如笑着乡建的道理。还真顶用,大部分维权精英减负代表还真听他的劝呢”。
其他文献
作为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谈,可以锻炼胆量、增长知识。增强与人相处的本领。那么,怎样寻找与陌生人交谈的机会呢? As a student, learning to talk to a stranger can incr
前不久,与弟一道上街购物,不经意想起该为单独居住的母亲买点吃的,但却不知母亲喜欢吃什么,问弟,弟也懵然。无奈只好打电话问母亲,母亲听后在电话那端沉吟良久,轻叹一声说:
美国Aural技术公司最近研究了一种新型防噪声耳塞。 这种耳塞的优点在于其内部结构是由一个打有细小孔眼的螺旋式微型声学滤器组成,对人体有害的噪声可通过这个滤器,降至80分
时下有一句口头禅:“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在很多地方,原本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却差不多成了政府的派出机构,承受着太多太重的负担,无论大事小事,事事都得管,
为了解读者朋友们对《新校园童谣31则》的反映,2月26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市的某些学校召开了座谈会, 下面是座谈记录摘登:孩子的话孩子们本来不是本刊的预定读者,却读到了这些校
午夜十二点,你坐在一家餐馆里吃宵夜,坐在你隔壁桌的一个人盯着你点的食物看了很久,然后说:“你点的东西看起来真好吃,给我吃一口吧。”接着,他伸出了舌头,那条舌头一直伸到
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研究,过去多采用古典控制理论的方法(即传递函数、频率响应方法)。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在复域里研究讨论传递函数的属性,间接地推断系统在时域里的
1975年6月由北京市医疗器械修造厂低温冰箱研制组和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烧伤病房协作研制的-80℃低温冰箱开始用于储存有活力的皮肤,到目前为止已近二年
日本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和技术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经济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两国商务交往的频繁,很有必要了解日本人的特征与习俗。 Japan is China’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流体密封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7月5日至7月10日,在浙江宁波召开了华东地区机械密封与动力密封学术交流会。大会宣读论文二十七篇。 China Me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