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四化”要不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推进新课程的四年,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一些“新课堂”中,却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在实践过程中偏离课改轨道的现象,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师地位弱化、文本内容淡化和评价机制泛化。
  
  一、教学目标虚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和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想上出一堂优秀而成功的语文课,首先是要制定出明确而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是明确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预期的变化。教学过程则是围绕着怎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实施语文新课程以来,教师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时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将总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教师们把课程改革总目标的“三个维度”变成教学目标逐渐成了“时尚”与“流行”,因而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而空,万金油式的教学目标。将总体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混为一谈,教学目标制定得过于大而空。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缺乏明确的设计。这种教学目标里充满着许多宏观的目标,例如:“感受与体会课文的内涵与情感”、“了解一些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等。其实这种形式的教学目标所呈现的“感受”、“了解”等,就像万金油一样是每一次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可以方便地套上去。而这些目标与要求到底是否可以在这一课时内达到,其中每个要求与目标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这种大而空、万金油式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一种套路,失去了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明确课程与教学活动预期结果,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优化内容与方法,并且成为评价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的功能。
  其二,草率盲目,追求“流行”式的教学目标。盲目地追求“时尚”将新课程改革总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课时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错,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长期的目标。如果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总目标落实到一节语文课中去实施与完成,这实际上有将课时教学目标变成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无用摆设的嫌疑。它不是针对课时的教学目标。更不能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应有的功能。
  
  二、教师地位的弱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了体现这一精神,凸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几乎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如被树立为全国典型的江苏泰兴某中学明确规定任何学科的老师上课讲话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老师完全沦为“配角”“跑跑龙套”。例如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七八个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的答案教师都加以肯定、表扬,该作结论的不作结论;有的过度注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同时由于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意见缺乏适时中肯的反馈性评价,以致于迷失了学生的认知目光,造成了是非判断标准的混乱,学生一堂课听下来,原有的问题还是问题,甚至还走入了认识和知识上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新课程也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可以分辨出优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要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三、文本内容的淡化
  
  新课程鼓励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于是就出现了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跳出文本教语文的误解。有的课堂对文本教学走马观花,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资料的补充和文本内容的延伸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例如有的老师在教风景名胜的课文时,整节课都用于观看风景碟片、交流图片资料,而放弃文质兼美的课文,成了一节“旅游观光课”;有的在教适合表演的课文时,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是一目十行,与文本的交流是囫囵吞枣,整节课成了小组试演,全班公演的“戏剧表演课”。这样的语文课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是丰富多样,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是乱七八糟,让人搞不清这堂课到底还是不是语文课。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相互交织而成的,对话是对话者之间思想的碰撞,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文本之上的。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文本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语文课虽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学科本色。教师在课堂上将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通过表演、绘画、唱歌或做科学小实验来体现学科渗透,有时能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但开放要有个度,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味道,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评价机制的泛化
  
  公开课也好,观摩课也好,在客观上都有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近些年来,这些类型的课很多,而参加的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这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因此。对于公开课和观摩课给予正确而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减少其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也曾多次参加过各种级别和类型的观摩课,看完和听完之后,似乎很难说它不好,但总是觉得不够实在,不好学,难怪很多老师说参加观摩课教学是:来的时候激动,听的时候感动,回去之后难动。这形象地说明它距离平时的课堂教学远了点。的确,很多的观摩课花样特多,授课者总是想方设法在一些环节上标新立异,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和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少的观摩课都有“作秀”之嫌,外表的东西多,内在的东西少。善于学习的老师可能还有点收获,不善于学习的往往是“东施效颦”,结果是不伦不类。我认为公开课和观摩课也应该尽可能地贴近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样才能为老师和学生接受,不要怕存在缺点,暴露不足,有缺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当然,这当中存在一个对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正确评价的问题,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应当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要灵活复杂得多,对此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早就说过:“教学是艺术,语文教学则是高超的艺术。”一堂课的“好”与“坏”其实都是相对的,“好”的里面可能存在另一种弊端,而“坏”的里面也可能有许多可鉴之处。从语文教学的本质上讲,一个老师如果想在短短的45分钟里面做尽文章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方面,作为听课者没有理由苛求一堂课的完美;另一方面,授课者(包含主办者)也不一定非要把这类课型当样板来加以推广,可以作为讨论课,方法和手段只能作为交流借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这才是学习和评价一堂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正确标准。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评价机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跟上语文改革发展的时代步伐,摸准它跳动的脉搏,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轻形式而重内容,充分认识语文教学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劳动。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学当中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格,使语文教学改革健康而顺利地发展。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很简单,在实施语文新课程过程中,我们只一味“拿来”,却把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丢失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既然是一门科学,那它就应该遵循科学规律,不要被外在的形式蒙蔽了心智。语文新课程,“四化”要不得,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丢不得。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技能与训练》课程特点,从它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出发,强调了这门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等专业同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提高实
作为现代化的大众媒介,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天,网上购物、交友、聊天等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性特征,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必然受到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然而,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无视网络,甚至排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求得学生思维升华,而家长、教师、社会关注的焦点是考试,他们认为考试是当下教育价值观中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主要标准。新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形成过程的教学新理念,因此很有必要淡化考试。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不断反思,为什么不认可在一般性考试或考查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懂得合作?
期刊
硬盘就是硬盘,它怎么可能变为光驱呢?其实,笔者这里端上来的是一道"虚拟光驱"的大莱.简单地说,也就是将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自己备份下来的ISO、BIN和IMG等格式的光盘镜像文件直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像我等喜欢做课件的或不得不做课件的老师,自然首先要关心那些课件制作工具了.现如今的软件多如牛毛,哪些是我们做课件的利器呢.且听我给你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mis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euphemisms in Chinese.The analysis is illustr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examples to comprehe
由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承办的2002年中国优秀教育软件论坛会于2002年11月5-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姊归县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游泽清,刘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