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习得母语和课堂外语教学都离不开语言输入和交流,前者依赖保姆式语言,后者需要教师语言。保姆式语言的特征和它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在于: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教师语言的真实性。
关键词: 外语教学 保姆式语言 教师语言 真实性语言
儿童习得母语需要语言输入和交流,这种语言输入开始来自于父母,特别是母亲。母亲与幼儿接触时所用的语言叫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也叫婴儿语(babytalk)、母亲语(motherese)或父母语(parentese)。与此相通的是,那些通过课堂方式学习外语的学习者也在时时接受语言输入,这种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叫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一、保姆式语言与儿童母语习得
1.保姆式语言在使用时的特征
研究表明,保姆式语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母亲与儿童讲话时总是有目的的,可能是传达一个信息,也可能是让孩子懂得某方面的社会得体性。这种输入需要对方做出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回应,儿童在做出语言回应时,人们会更注意其是否得体而不太在意其形式的正确性。
(2)现实性。保姆式语言涉及的总是当时当地的情况。母亲与儿童早期接触的对象总是关于儿童的直接环境:他/她们可以看到的、感觉到的、听到的或摸到的;他/她们当时的需要和兴趣。因此,交际的内容总是涉及到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
(3)可预见性。母亲与儿童接触的内容起初是可以预见的,所涉及的都是较窄范围的一些重要内容,如事物、睡眠、玩乐等。随着儿童的成长,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所需的语言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会鼓励小孩用所学语言去做更多的事情。
(4)简短性。母亲与儿童对话时会尽量使用结构简短、语法正确的句子,这些语句同成人语言相比存在更多的冗余和重复信息。此外,母亲还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重复、转换自己的语言,或者辅以动作示范。
综上所述,母语的输入和输出从一开始就注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保姆式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具有真实性(authenticity)。交际的目的是真实的,这一目的对参入者而言是重要的、有趣的,交际的范围和表达的功能会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结果是,母语学习者既能识别语法正确的句子,又能在各种场合得体地使用母语。
2.保姆式语言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
近年来,语言学家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及交流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尽管很难确定保姆式语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学习语言,但它存在易于理解的特性,比如发音清晰,伴有停拖带顿、疑问、祈使及夸大的语调等。再者,保姆式语言之所以有助于母语习得还在于它是由儿童当时的情境、活动及需要有关的话语组成。儿童在接触这类语言时更容易把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对应起来,从而使母语的词汇和结构变得更有意义。
二、教师语言与课堂外语教学
1. 外语教学的过程及其特征
外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材料;(2)进行语言和言语操练;(3)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记忆、思维和情绪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外语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学在提供各种交际环境和活动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的、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语言学习质量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通过学生、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效果。在诸多相关因素中,师生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言性、交际性和个体性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形式必须在使用中学习才能被真正掌握和活化,语言交际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反过来又促进语言交际,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完善。
2. 保姆式语言对教师语言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全真实的保姆式语言对母语习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课堂外语教学与儿童习得母语存在相通之处——都离不开语言输入和交流。因此,课堂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语言也应最大限度地趋向真实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外语教师应力所能及地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用可理解的外语组织课堂教学。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应当尽量使用学生可接受的外语来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信息交流,并让课堂变得真实自然,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2)引导学生产出真实的目标语言。在让学生产出外语时,尽量让他/她们谈论当时当地的事情:首先,课堂本身有不少相关内容,如学生自己的相貌、家庭、衣着、兴趣爱好、教室内的物品等;此外,课堂外生活中的相关话题也可成为讨论的对象。
(3)设计教学活动并突出真实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活动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有些活动要求学生对目的语做出反应,促进语言输入;有些活动要求学生用语言做事情,彰显语言功能。
3.真实性教学语言的实现
真实的教学语言是产生教学实效的源泉,而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真实性教学语言的制度保障。因此,要落实真实性教学语言就必须转变外语课堂教学评价。其具体要求如下:
(1)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视学生的学习收获大小为原则的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传统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指标设定在教师的活动上,诸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诚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但是,反映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往往没有予以充分重视。既关注教师、又关注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当观察教师是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这种兴趣是否导向积极学习,是否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注意研究学生的差异。同时应当观察学生在课上的感受,他们是在主动地参与学习,还是被动地跟着活动走?他们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否有实际意义?学生能否会提问题和质疑?
(2)评价指标应涉及两个维度——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是决定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以往我们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评教,评价指标只涉及教师,眼睛只盯着教师。现在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念,把眼睛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看学习者的发展如何。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以学评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两个因素的统一。
(3)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的实际收获。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评课不仅仅是为了评教师,更不是看教师“表演”。今天的外语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已很少见,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仍有疑问。如何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活动仍是外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焦点。有时我们看一节课,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媒体运用、举止教态等各项评价标准衡量都很优秀,但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就会看到,学生并没有主动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实质收获并不大。由此看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算一节好课。不应该学生“配合”、“呼应”教师的教学,而應当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一致都要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何兆熊等.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刘润清等.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俞唐等.对外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7).
关键词: 外语教学 保姆式语言 教师语言 真实性语言
儿童习得母语需要语言输入和交流,这种语言输入开始来自于父母,特别是母亲。母亲与幼儿接触时所用的语言叫保姆式语言(caretaker speech),也叫婴儿语(babytalk)、母亲语(motherese)或父母语(parentese)。与此相通的是,那些通过课堂方式学习外语的学习者也在时时接受语言输入,这种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叫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一、保姆式语言与儿童母语习得
1.保姆式语言在使用时的特征
研究表明,保姆式语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母亲与儿童讲话时总是有目的的,可能是传达一个信息,也可能是让孩子懂得某方面的社会得体性。这种输入需要对方做出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回应,儿童在做出语言回应时,人们会更注意其是否得体而不太在意其形式的正确性。
(2)现实性。保姆式语言涉及的总是当时当地的情况。母亲与儿童早期接触的对象总是关于儿童的直接环境:他/她们可以看到的、感觉到的、听到的或摸到的;他/她们当时的需要和兴趣。因此,交际的内容总是涉及到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
(3)可预见性。母亲与儿童接触的内容起初是可以预见的,所涉及的都是较窄范围的一些重要内容,如事物、睡眠、玩乐等。随着儿童的成长,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所需的语言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此时会鼓励小孩用所学语言去做更多的事情。
(4)简短性。母亲与儿童对话时会尽量使用结构简短、语法正确的句子,这些语句同成人语言相比存在更多的冗余和重复信息。此外,母亲还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重复、转换自己的语言,或者辅以动作示范。
综上所述,母语的输入和输出从一开始就注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保姆式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具有真实性(authenticity)。交际的目的是真实的,这一目的对参入者而言是重要的、有趣的,交际的范围和表达的功能会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结果是,母语学习者既能识别语法正确的句子,又能在各种场合得体地使用母语。
2.保姆式语言在母语习得中的作用
近年来,语言学家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及交流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尽管很难确定保姆式语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学习语言,但它存在易于理解的特性,比如发音清晰,伴有停拖带顿、疑问、祈使及夸大的语调等。再者,保姆式语言之所以有助于母语习得还在于它是由儿童当时的情境、活动及需要有关的话语组成。儿童在接触这类语言时更容易把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对应起来,从而使母语的词汇和结构变得更有意义。
二、教师语言与课堂外语教学
1. 外语教学的过程及其特征
外语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材料;(2)进行语言和言语操练;(3)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记忆、思维和情绪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外语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学在提供各种交际环境和活动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的、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和语言学习质量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通过学生、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效果。在诸多相关因素中,师生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外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言性、交际性和个体性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特征。语言形式必须在使用中学习才能被真正掌握和活化,语言交际的目的是发展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反过来又促进语言交际,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完善。
2. 保姆式语言对教师语言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全真实的保姆式语言对母语习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课堂外语教学与儿童习得母语存在相通之处——都离不开语言输入和交流。因此,课堂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语言也应最大限度地趋向真实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外语教师应力所能及地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用可理解的外语组织课堂教学。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应当尽量使用学生可接受的外语来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信息交流,并让课堂变得真实自然,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2)引导学生产出真实的目标语言。在让学生产出外语时,尽量让他/她们谈论当时当地的事情:首先,课堂本身有不少相关内容,如学生自己的相貌、家庭、衣着、兴趣爱好、教室内的物品等;此外,课堂外生活中的相关话题也可成为讨论的对象。
(3)设计教学活动并突出真实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活动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有些活动要求学生对目的语做出反应,促进语言输入;有些活动要求学生用语言做事情,彰显语言功能。
3.真实性教学语言的实现
真实的教学语言是产生教学实效的源泉,而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真实性教学语言的制度保障。因此,要落实真实性教学语言就必须转变外语课堂教学评价。其具体要求如下:
(1)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视学生的学习收获大小为原则的课堂教学评价思想。传统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指标设定在教师的活动上,诸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诚然,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但是,反映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往往没有予以充分重视。既关注教师、又关注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当观察教师是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这种兴趣是否导向积极学习,是否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注意研究学生的差异。同时应当观察学生在课上的感受,他们是在主动地参与学习,还是被动地跟着活动走?他们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否有实际意义?学生能否会提问题和质疑?
(2)评价指标应涉及两个维度——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是决定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以往我们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评教,评价指标只涉及教师,眼睛只盯着教师。现在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念,把眼睛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看学习者的发展如何。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以学评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两个因素的统一。
(3)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的实际收获。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评课不仅仅是为了评教师,更不是看教师“表演”。今天的外语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已很少见,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仍有疑问。如何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活动仍是外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焦点。有时我们看一节课,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媒体运用、举止教态等各项评价标准衡量都很优秀,但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就会看到,学生并没有主动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实质收获并不大。由此看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算一节好课。不应该学生“配合”、“呼应”教师的教学,而應当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一致都要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胡壮麟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何兆熊等.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刘润清等.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俞唐等.对外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