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l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包括拉萨的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和佛教礼仪等。选用一种“身、心、神”的视角,探讨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实质是澄清旅游者体验拉萨的佛教建筑等表层文化之过程。其过程呈现出三个层次,即以“身”把握“表象”的初级体验;以“心”把握“概念”的中级体验;以“神”把握“境界”的完美体验。
  关键词: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52-03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是一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引佛法入西藏以来,佛教便在拉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历史的岁月中经受着尘世沧桑的洗礼,佛教文化不断地与西藏本土文化碰撞、适应、融合,形成了拉萨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拉萨的藏传佛教有着说不出道不明的神秘感,其寺院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着圣城的故事。布达拉宫前的信徒们用自己虔诚的姿态语言向旅游者传递着藏传佛教的魅力,拉萨藏传佛教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为之驻足,流连忘返。这深刻地表明了拉萨藏传佛教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无非是拉萨藏传佛教文化具有旅游体验价值,而旅游者在拉萨藏传佛教庙宇之中,在旅游体验的情境之中,所看到的金灿灿的佛殿,朱红色的墙体,以及僧人的礼拜等之过程,皆可归于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范畴。本文引用一种“身、心、神”的视角对澄清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涵,结构、以及体验的层次过程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并为拉萨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涵
  为了明确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涵,笔者引用文化层次理论对宗教文化进行了三层区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涵就更为明了清晰。宗教文化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上图的结构,从文化层次理论的角度将宗教文化分为信仰、行为、宗教建筑艺术等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的是深层文化、中层文化、表层文化。而中层文化(外在的行为)和表层文化(宗教建筑艺术等)皆是信仰的外化;行为主要指宗教礼仪活动,包括旅游者在旅游中所看到的磕头、烧香等宗教活动;信仰则是摸不着的深层文化。与深层信仰文化相对,笔者把能用感觉器官把握的宗教行为和宗教建筑艺术等称为宗教表层文化。基于这样的理解,藏传佛教表层文化实质上包括了中层文化和藏传佛教寺院艺术等表层文化,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中所体验到的藏传佛教的转经、磕长头等宗教礼仪活动,以及用肉眼把握到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造像等皆属于藏传佛教表层文化范畴。
  明确了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为了澄清这个概念的内涵,先看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一书中给旅游体验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1]。结合此定义和对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的论述,笔者认为,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是指旅游个体通过与拉萨藏传佛教的佛教礼仪活动及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等表层文化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
  二、选择“身、心、神”作为视角的依据
  “身”是指旅游者的物质性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这些感官皆具有一定的主观认识能力。“心”在中国古代被误认为是产生意识的器官,而这里的“心”采用了佛教哲学的解释,即“‘心’的含义就可以简明地归纳为两种”一是作为主体的‘心’,二是作为本体的‘心’。前者可谓之为心用,后者可谓之为心体”[2]。即是把心理解为产生意识的根据,亦把心理解为发生作用的功能,此功能正如法相唯识宗的八识中的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之中,正是由于心之所用,而欣赏、体验旅游景观的。“神”是指一种旅游体验境界,是身心合一、主客合一的完美体验境界。
  选择“身、心、神”作为研究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视角,是为了恰到好处地阐释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性。但要说明的是,引“身、心、神”来解释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并不是笔者的孤明先发,早有学者认為,“从旅游体验的层次来看,经历了三个层次:身到、心到、神到”[3];选择“身、心、神”作为视角,可以更进一步说明体验主体、体验客体、体验效果之间的关系;选择“身、心、神”作为视角,为解释旅游者的主观精神现象和心理愉悦度提供一种本体论的依据;选择“身、心、神”作为视角,为拉萨佛教旅游体验层级提供了普遍性的解释;选择“身、心、神”作为视角,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旅游者的审美情境,旅游体验的美是悦目之美、悦心之美、悦神之美[4]。
  三、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结构
  基于以上的论述,从“身、心、神”的视角,并结合旅游体验的三要素,提出了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旅游体验三要素的提出来确定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主体、客体、效果”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并从“身、心、神”的角度明确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和体验过程。
  (一)旅游体验三要素的提出
  目前关于旅游体验的要素问题,学界理解不一,大多从影响旅游体验效用的角度提出,如李怀兰认为影响旅游体验效用的因素包括旅游者本人因素、旅行途中、旅游体验产品特性、与体验相关的其他人[5]。而笔者从主客关系与体验效果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要素做出普遍性的解释,即旅游体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那就是体验主体、体验客体、体验效果。
  体验主体是指旅游体验情境中的旅游者,凡是属于旅游者主观方面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皆属于其列,在上图中,主要包括“身、心、神”三个层面。体验客体是指与旅游主体相对的体验对象,蕴于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活动之中,而在上图中主要包括拉萨藏传佛教寺院艺术、佛教礼仪等。体验效果即是指旅游体验效用,就是旅游者对旅游体验产品的心理满意度。在上图中包含表象、概念和境界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揭示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化理解程度,即是体验客体在体验主体的心理产生的效果。   (二)以“身”把握“表象”的初级体验
  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第一个层次是以“身”把握“表象”的初级体验。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属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层,旅游者在拉萨佛教寺院中进行旅游活动时,可以启动自己的感官系统,对客观的旅游资源进行主观的把握,旅游者通过眼睛不仅可以感悟到黄灿灿的藏传佛教金顶在蓝天白云下显得而外壮观和神圣,同时也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点酥油灯、磕长头等宗教礼仪活动;同时,旅游客可以启动自己的嗅觉系统对寺院里的酥油味进行体验;亦可以通过触觉感受到寺院的建筑质感,等等。
  但是,旅游者启动自己身体的感官系统,对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的体验仅处于表象层面,即所体验到的文化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文化单元,即眼睛看到的是颜色,形状、动作等,而鼻子嗅到的只是气味。身体触摸的只是质感,等等。这就是以“身”把握“表象”的初级体验。
  (三)以“心”把握“概念”的中级体验
  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第二个层次是以“心”把握“概念”的中级体验。在此阶段,旅游者启动自己“心”的作用,按佛教理解,这个“心”不仅可以为旅游者身体的感觉器官提供根据,即是说这个“心”是旅游者身体感觉器官发生作用的根据。此“心”还可以对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支离破碎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整理。
  其实,这个“心”可以简单化地理解为“意识”。此阶段的旅游者已会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对处于自己身外的藏传佛教表层文化进行吸收和理解,通过意识的加工整理,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已经不是一个个缺少联系的表层单元,而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概念。
  (四)以“神”把握“境界”的完美体验
  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第三个层次是以“神”把握“境界”的完美体验。在此阶段,从体验效果层面讲,已经到达了主客合一之境界,即是体验主体对体验客体的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反过来讲,当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效果呈现出主客合一之境界时,作为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主体的旅游者已经成就了完美的自我,其表现是身与心的合一,物质与精神的合一。此时的旅游者已经达到了心境不二的境界,对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的体验实可谓完美的体验。但是,这种境界只能看作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终极境界而已。
  总之,对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的探討,选用一种“身、心、神”的视角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拉萨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而旅游体验的主观因素浓,体验主体的个性特征差异,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不一,等等因素,为旅游体验的程度和过程之把握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寻找一个普遍的尺度对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进行阐释的确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04.
  [2] 杨维中.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J].宗教学研究,2002,(1):68-74.
  [3] 潘海颖.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J].旅游学刊,2012,(5):88-93.
  [4] 樊莘森,李范,杨恩寰.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95-302.
  [5]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4:23.[责任编辑 王玉妹]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市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办公楼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对其区位分布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以矢量化的上海市虹口区地图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计算出虹口区办公楼的空间可达性,进而说明在自然条件均匀的地区(上海市中心城区),
期刊
摘 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小企业业务简单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不仅简化了核算,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的简化调整,在财务报告组成上,未强制要求小企业对外提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报表内容上,针对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业务,删减了25个科目等。从财务报表方面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
期刊
摘 要:以Q市“王子”事件为起点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风险治理理论对政府、媒体与公众在信息沟通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众和媒体三个方面存在的诸如政府忽视群众意见、主流媒体角色缺位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个视角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风险治理;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媒体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12-0
期刊
摘 要:美国政府管制改革经管制启动、管制泛滥、管制理性回归三个阶段,经验可归纳为法律制定、绩效评估、市场主导、关注社会、渐进改革五个维度。而行政审批被包含于政府管制,且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纵向进程中取得优异成绩,但与国外横向比较下存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通过研究美国之政府管制改革历程及其路径,为中国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和探索框架,对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所裨益。  关键词:美
期刊
近些年来,我国对自然文化遗迹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开发也开始迅速地发展。地质公园作为一种对地质遗迹开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推进了地质学科普的进程。
  地质遗迹博物馆是地质公园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地质公园博物馆,地质遗迹博物馆能够对地质遗迹进行更直观地研究和观赏,是地质学研究的天然基地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第一现场。随着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不断完善,地质遗迹博物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纵观
摘 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私家车数量的攀升,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的喧闹与被污染的环境,想去清静的环境释放压力、寻求健康。城郊型森林公园凭借着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基于休闲旅游背景,界定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范围,分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研究进展,阐述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最后以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提出六种休
期刊
摘 要:依托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在理论上对高校内涵式发展加以探讨,又从实践方面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新兴业态随之出现。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门类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标志着旅游产业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日本东京的秋叶原,正是动漫产业跨界融合的典范,对于未来中国动漫产业的集群化,以及动漫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都有极大的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动漫;旅游;秋叶原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
期刊
在传统社会,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国家将强调“礼”的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统治思想,对臣民百姓施行礼制社会教化。在社会教化逐渐下施的背景下,传统聚落中的教化空间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教化空间建设丰富。本文以徽州传统聚落中的教化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教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教化形式,对教化空间的类型、形制及特征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
  论文开篇对于教化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传统聚落的研究现状与教化空间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学术基础,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
木张弦梁结构作为一种高效的刚柔混合预应力木结构,在现代木结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中国的木张弦梁结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如选材、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形态表现策略都相对欠缺,木张弦梁在国内的实践运用也处于缺少参照的状态。国外关于木张弦梁结构技术的研究较为领先,实践案例较多,但关于其结构表现策略的研究也相对欠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木是可生长的减碳材料,发展木张弦梁结构是一个新的方向,因此本论文选择“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为研究对象。
  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包含技术与艺术两大层面。作者在研究中采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