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社会交往关系浅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sTs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成为在校主力,也即将成为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主人,教育部门十分重视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作为外在因素的环境配套设施、政策支持、规划制定只有通过学生自身自我意识的培养、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完善提高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实施。文章认为,高校作为学生、学生家庭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必将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
  作者简介:赵铮(1979-),男,山东滨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163-02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高教大众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度关注个人价值,人生追求趋于现实;信仰追求与思想困惑同在,理想信念趋于淡薄;自主意识强烈,思想独立性明显增强;烦恼和压力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深入认识和探讨他们的思想特点与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首先要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前提,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确立“主客”互动意识,既有利于主人翁意识、担当的责任意识的实现,也有助于纠正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
  一、从家庭、学校到社会:自我意识的发展演变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以实现自己的欲望、需求为目的,不受社会道德约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自我:就是社会中显示的自我。有感情,有理智,遵循现实的原则。超我: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完美,遵循道德的原则。
  套用这个理论,90后大学生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些吻合大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成长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90后学生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有些类似“本我”阶段——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满足,不懂得生活的打理,在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奠基阶段容易落后。到了学校阶段特别是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独立面对外在环境的大学阶段,有些类似“自我”阶段——开始接触学校这个小社会,自我意识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得以形成与巩固,而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开始在迷茫与困惑中学会用理智去打探周围世界,能较为合理地处理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学校到社会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随着知识结构深化、实践能力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大学生从心智到能力都开始逐渐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这一阶段有些类似“超我”阶段——实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交往统一整合,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
  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自我意识的定义(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就可以看出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自我意识的完善对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有互动的作用。“认识你自己”是90后大学生正确处理“主客”、自我与他人、自身与环境、学业与生活、求学与就业等一系列关系的前提基础,这也是主体性彰显的标识。
  90后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来完成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这也是自我意识培养的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90后学生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正是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时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阶段,自我意识完成了从萌芽到发展完善的历程演变。
  二、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嬗变
  “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在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外在的、客观的存在,这是主体相对应的存在参照,也是主体存在的客观环境。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中学阶段被动学习到在大学里主动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健谈、热情,喜欢交朋友,而有些人冷漠、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有人办事有主见,果断,走到哪里都是“头儿”,而有些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谨慎、被动,总是被别人支配;有的学生活跃、好动、精力旺盛,有人不爱动,消极、显得很“文静”。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些品质和特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是自我意识成熟完善的外在展示,也是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的准备条件。良好的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在外在坐标里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助于自我意识的矫正,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开始嬗变。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90后大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展现“随和性”(热心、善良和诚实)以及“使命感”(认真、负责和勤奋)。
  在价值观方面确立独享与分享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逻辑演化。从某种意义上讲,“90后”是存在主义或享乐主义的一代。从“我思故我在”,发展到“我乐故我在”,而且这“乐”是个体本位的,不是社会本位的。但是透过2010年世博会上志愿者的风采展示、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游赛志愿者的全心奉献以及在很多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担当和责任,使我们欣慰地看到他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是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者”,不再是“怨天尤人厌倦空虚”的“悲观主义者”,不再是强调“有用、方便、好处”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开始学会理解和尊重,学会担当和面对,学会团结和合作,并在大是大非面前举止行为有理、有利、有节,这些都体现了9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嬗变、从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逻辑演化过程。
  而正是三个方面三组关系的互动,才体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在“三观”上的历史逻辑演化过程。
  三、从“主我”、“客我”两分到“主体间性”融合: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其社会交往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对其他人的态度。[1]“主我”是个人在自己的行动中针对那一社会情景做出的动作,只有他实现了该动作后,它才进入他的经验,于是意识到它,这样才能履行他应尽的责任义务。“客我”的出现则是为了去履行那个责任义务,它以这种方式出现在他的经验中。由此看来,“主我”与“客我”始终是有区别的。“主我”既召唤“客我”,又对“客我”做出响应。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自我实质上是凭借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进行的一个社会过程。[2]
  正如梅洛—庞蒂所指出的,主体性并不是一种“静态的与自身同一”。对于主体性而言,“从自身出发”以及将自身向他人敞开是极为重要的。[3]在她看来,主体性是一种与世界的关系,而且她还认为没有具身的、内嵌的自身体验,交互主体性既不可能也不可理解。这就表明,从“主我”、“客我”两分到“主体间性”融合,自身体验产生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关系的培养有基础性作用。
  从“主我”、“客我”两分到“主体间性”融合,表明了内在与外在、自身与他人趋于和谐的态势。而由于经济市场化和文化世俗化的强大影响力,90后大学生社会行动的理性化取向日益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参与行动方面,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表现出来。由于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张扬,其自我意识、效用观念和利益动机这些价值选择和行动取向,正逐渐地取得合法性并呈现进一步强化之势。在这种情景下,加强自我意识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关系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主体间性”,即是所谓“交互主体性”,它打破了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起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再是某个主体的独语,而是努力关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确认自我主体、他人主体,以及世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不管是社会学(包括伦理学)的主体间性,还是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它们都是强调在不同领域中通过知识或共识的普遍性寻求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在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两个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即理性化和人本化:其一,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上,他们持有开放透明的心态;强调个性、平等和权利;热心公益事业,具有更自觉的环保意识;对生活充满憧憬和热爱,厌恶形式主义等。其二,在社会行动和生活方式层面上,由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利益意识的强化,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社会心态的丰富化特征,使得他们在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尽可能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四、总结
  通过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历程,在主体间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应愈发注重他们社会责任心塑造、诚信培养、同情心与爱心激发、树立重视健康的观念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等等。这也势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素质的拓展、知识结构的搭建、实践能力的锻炼、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注释:
  [1][2][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37,140.
  [3][丹]丹·扎维哈.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M].蔡文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03.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结合五邑大学实际情况,对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MATLAB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阐述了如何通过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构建MATLAB程序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路及措施,旨在通过强化MATLAB双语教学的效果,达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对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MATLAB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示例教学  作者简介:张建民(1981-),男,
期刊
摘要:主要研究了可视性评价在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微博)上的具体体现,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理行为特征,还调查了现阶段大学生的微博使用状况,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文明参与网络活动,将微博贴切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及实际生活之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心理特征  作者简介:杨诗意(1990-),女,陕西西安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本科生;徐娟娟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社会性问题,文章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提高和稳定毕业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指导;创业  作者简介:刘经兰(1969-),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玉花(1985-),女,江西赣州人
期刊
摘要: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依托课程和理论教学体系外,还应借助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教学环节,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合理嵌入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元素,使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有机融合,是实施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体验;自主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徐英俊(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对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曾正德(1963-),男,四川资中人,南京林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高健(198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37)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变异理论认为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必要条件。面对知识点繁多的“继电保护”课程,重点探讨了利用变异理论加强对概念的学习,且讨论了变异理论在“继电保护原理”课程其他方面的作用。变异理论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继电保护原理;变异理论;学习迁移  作者简介:李翀(1980-),男,河北井陉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讲师;刘青(1974-),女,河
期刊
摘要:针对电类专业基础课程“软件技术基础”的特点和当前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对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侧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评,加大了设计性、综合性,探索性题目的比重,并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手段辅助教学。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实践能力;课程特点  作者
期刊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却很低。为此,研究基于角色扮演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首先,提出了计算机原理类、计算机应用类、计算机学习交流类和计算机求职类等四种剧情,并探讨了剧情设计的几个原则;然后,针对这四种剧情设计了角色扮演的实施步骤和方法。通过该研究,探索“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新思路,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总结了CAD/CAM系列课程教学中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不足,提出CAD/CAM系列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训为引导,边练边教边学,以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任务实训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使CAD/CAM系列课程教学重点突出、循序渐进。  关键词:CAD/CAM;实训;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杜义贤(1978-),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
期刊
摘要:在高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站,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和村官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对村官工作就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制定完整、连续的村官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成为村官后能够“反哺”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和大学生交流,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文章介绍了苏州科技学院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