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重色愈浓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贾巨川执笔、《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上卷),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示了习仲勋的人生轨迹。叙事、写人、言志,大处着眼,高处俯瞰,以时势为轴,以史料为骨,使一代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呼之欲出,引导读者深入到传主的思想深处和内心世界,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老一辈革命者的本色,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革命道路,为什么国家、人民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力量的源头活水。
  同时,《习仲勋传》(上卷)也呈现给读者一幅西北地区革命史的浓缩画卷。因为,传主就是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大批革命者(如刘志丹、谢子长等群众领袖)中的一员,他们的毕生同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习仲勋传》(上卷)从1913年习仲勋出生写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长达36年。此间,相继发生了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而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解放战争胜利进行,新中国宣告成立等。在这一时段,习仲勋由一位热血青年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共产党,从陕甘边区走向陕甘宁边区,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不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是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旧中国走向结束,新中国开始。
  要全面认识、了解习仲勋,必须认识、了解西北地区革命史,必须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陕西。《习仲勋传》(上卷)由此切入,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和一方土地历史之厚之重,反映了习仲勋的前半生同陕西、西北地区和中国革命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与非大博弈的社会环境,优秀的人文传统对习仲勋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整个人生历程的深刻影响。读者在阅读中心灵窗户洞开,“以史为镜”之感油然而生,受到熏陶感染,汲取营养和力量。
  地处西北的陕西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的统一大业和以后的汉唐盛世,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经济、人文的高度。黄帝陵,秦皇、汉祖和唐宗之陵墓以及众多文物古迹,成为辉煌历史的记号。深厚的文化积淀,钟灵毓秀,哺育了崇尚正义、大气、豪爽、包容性格的一代又一代三秦儿女。然而自唐以降。这块土地开始走向衰落,以至成为贫穷、落后、荒僻的同义语。在历史走向20世纪30年代中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从而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承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从延安到北京,新中国宣告成立,陕西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包括习仲勋家乡富平县在内,在这一方土地上,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近代,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如同星火,发生在蒲城县的反专制的学生运动,成为辛亥革命前夕一曲清王朝灭亡的前奏。辛亥革命、反袁斗争、五四运动在富平县,在陕西呈现燎原之势。在共产党领导下,把人民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富平县的民主先贤和早期的共产党员,深深影响着满腔热血、追求正义、投身于进步活动的习仲勋。他13岁加入共青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大目标的革命道路。习仲勋终生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参加反抗八国联军牺牲的伯父,他的老师、共产党员严木三、武廷俊以及一起战斗在陕甘边区的刘志丹等战友。了解了陕西。了解了西北地区革命史,我们就会发现陕甘苏区的建立,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提供了危难之时的落脚点,就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到来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陕甘苏区。由此,习仲勋开始一步一步由地方根据地负责人,成长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肩负更重的责任,投身到更大范围的革命洪流之中的负责人。
  丰富、翔实的史料是《习仲勋传》(上卷)成功编写和出版的基础。来自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以及陕、甘、宁、青、新省(区)的档案资料,通过走访百余名习仲勋的老战友、亲属、有关工作人员收集的资料,阅读参考和习仲勋有关的一些出版物等,汗牛充栋般的史料,在作者匠心运用下,采英掘华,各得其用,使“静态的资料”得以激活。放射出光芒。
  强有力的顾问班子、编委会,是《习仲勋传》(上卷)编著成功的可靠保证。由马文瑞、王恩茂、汪锋、冯文彬等老同志共计50人,组成了大阵容顾问班子。这些老同志是习仲勋的老战友,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由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担任主任的15人组成的编委会,行之有效地开展资料征集、撰写书稿等事项。顾问班子和编委会通力合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求实,审核资料、书稿,以精益求精、严谨的作风确保了《习仲勋传》(上卷)成为一部高质量的信史。
  《习仲勋传》(上卷)值得称道的是述而少论,甚至不议不论的写作技巧,读来耐人寻味,引人思考。“述而不论”是“志书”的编写传统和基本特色。《习他勋传》(上卷)的编写中,作者重在史料的运用,而很少议论。有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论由史出,也把“论”留给时间,留给读者。这一写作方法的成功运用,有力地增强了《习仲勋传》(上卷)的社会效果。
  遍阅全书,掩卷深思,收获颇丰。丰富、翔实的史料,史家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朴实清新的写作风格,以及对文字的精雕细刻,使历史人物走出历史,进入现实生活,使传主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跃然纸上。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习仲勋在党组织教育和指引下,把自己的人生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家的繁荣富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终生。特别是在长达二十几年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的日日夜夜,以满腔热血,置生死于度外。无论是在学生运动的风潮中,在陕甘边区地下活动期间,还是在延安保卫战的严峻日子里,他都出生入死,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在习仲勋等老一代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对人民、国家的深厚感情。习仲勋出身农家,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家乡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存状况和当局的横征暴敛,激发了他对老百姓的同情心和对当局的反抗精神。从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视野从一村一乡一县扩大到全中国,从反对当年的地方当局到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所追求的不再是一方一域一时的利益,而是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正如传记所述,习仲勋一生最爱说的话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最爱吟颂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身处国家领导人高位,老百姓的疾苦依然使他魂牵梦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习仲勋等老一代革命家情怀的真实写照。
  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习仲勋一生作风的突出特点。在创建陕甘边区的过程中。在陕甘边区抵制“左”倾教条错误的斗争中,在领导陕甘边区的土改活动中,习仲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制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具体政策和工作方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包括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光明磊落的求实作风,使习仲勋能够模范地团结同志,同心同德开展工作,成绩卓著。因而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表彰和多次接见,与其共商陕甘中边区土改等方面工作大计。他曾参与陕甘宁边区的领导工作,和彭德怀等领导共同肩负保卫延安的重任。
  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习仲勋前半生革命生涯中,他历经困难、挫折、生与死的考验。曾因参与学潮而坐牢。因开展地下活动多次身临险境。在陕甘边区遭受“左”倾教条错误的破坏而危在旦夕的时刻,在延安保卫战的日日夜夜,习仲勋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表现了共产党员对人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
  开卷有益。读《习仲勋传》(上卷),使人获益良多。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光耀千秋,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访问伊朗    应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卡鲁比的邀请。万里委员长于1990年5月6日至9日,对伊朗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首次出访伊朗。伊方给予了隆重、热烈、友好的接待。陪同万里委员长的主要成员,除全国人大几位领导外,还有齐怀远副外长。    机场贵宾室风波    1990年5月6日下午,万里委员长一行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伊议长卡鲁比等议会的主要领导、外长和中国驻伊朗大使王本祚
“一帆”文学社成立于2009年,以“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为建社宗旨,制定了较完善的章程和制度,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帆”文学社践行“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的课程理念,活动丰富多彩,如承办“与经典有约”美诗文朗诵会;组织策划“同读共学,品析思悟”读书活动;举办“户外采风,我手写我心”书画比赛及展览;与《东方卫报·中学周刊》合作,开设“一帆”专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
林彪性格内向,在晚年经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但他在青年时代却关心时局,具有宽阔的视野,同晚年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山沟里“妄言”,准确预测到“中日战争可能发展为世界大战”    1937年12月,而立之年的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晋西南的赵城。面对日军气势汹汹的进攻,他正认真思考着时局问题。  经过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同日军的较量。林彪已经认识到这是他从北伐到十年内战都没有碰到过的强劲对手。他除
1996年4月15日,福建省华安县沙建镇上樟村,35岁的邹金瑞与同村三人到邻村山上挖笋,被人追赶。各自逃跑途中,响起了鸟铳声。当晚,人们发现邹金瑞死在山上,离被追赶地不远。次日,警方立案,法医进行解剖。之后,当地公安部门以证据不足、疑犯虽承认开了枪但却找不到子弹,一直未破案。  16年后,邹金瑞去世时还在学步的儿子邹阳辉终于长大成人。他发誓要替父亲讨回血债。谜案,开始有了变化……  16年前的枪声
①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接见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时郑重提出,澳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一国两制”。  ②1986年6月30日,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首轮会谈在北京举行。  ③1987年4月,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订。  ④1993年1月13日至15日,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江泽民、李鹏、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会议的全体委员。    1999年,
毛泽东“布子”,陈毅踌躇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部长一职由周恩来总理兼任。但他的政务活动过于繁忙,他这个人又举轻若重,事必躬亲,劳心、劳力、劳神。大约四年过后,毛泽东同志为减其负,萌生出“外交换帅”的念头,并暗中“布子”,将其锁定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陈毅身上。在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心口中,陈毅人才难得,政治上强,既有战略头脑,又有外交才华。1954年秋天,陈毅从上海市长的岗位上被调到北京任副总雕
毛泽东:程悦长同志,你很爱兵,你对部队很有感情    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往湖南长沙,在程悦长将军的儿子程七大家征集到将军的大量遗物。其中有程悦长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工作时的工作笔记、剿匪时的照片,个人的衣物、书信、创作的诗稿等,收获颇丰。我在整理这批遗物时,认为有三件非常有价值,基本可以反映程悦长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革命历程。  程悦长是湖北省黄安(今红
一    1962年8月,康生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把习仲勋等人定为“习仲勋反党集团”,要把习仲勋置于死地。关键时刻,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习仲勋。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不能把习仲勋定为“敌我矛盾”,他还是我们的同志。周恩来提出,可以把习仲勋安排到中央党校附近,找个安静的房子,让他住在那里学习。中央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1963年,组织上安排习仲勋到中央党校学习,独居在“西
《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是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蛇山登高触景、感怀国是的咏怀之作。词因登临而发,又题为“黄鹤楼”,许多注家便想当然地认为,毛泽东当年登的是黄鹤楼。这实属笑谈。自从这首词发表以来,许多注家对黄鹤楼的题解和注释,多有讹误,甚至一些深具文史修养的学者,也对黄鹤楼的史迹以讹传讹
开国少将年富力强,战绩辉煌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共授予少将军衔798人,其中:  副兵团级少将1人,贺晋年。准兵团级少将3人,解方、袁也烈、段苏权。正军级少将107人,副军级少将215人,准军级少将345人,正师级少将125人,无军队级别2人——汪东兴、黄正清。  据授少将军衔的798人名单统计,军级少将占少将总数的83.6%,正师级少将占少将总数的15.7%。说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