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WWW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大量的信息和页面通过各种链接组织起来,单击含有超协链接的文本或图片,可以实现页面的跳转。《建立超链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中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三节网站实现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在第二部分网页制作基础上的延伸与网站的完善,内容包括:超链接结构、插入超链接和超链接的色彩,而其中插入超鏈接内容又包括:在文字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在图片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建立到其他网站的链接、图片热点链接、锚点链接、E-mail链接等。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和种类;学会规划网站的超链接结构;掌握创建超链接的几种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3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网站内单个网页的制作。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而且通过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的学习,已经浏览过形形色色的网站,早就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够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并且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完成了网站内各个独立网页的制作,只要再把各个网页的超链接创建起来就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4 重点难点
经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创建超链接的几种方法。难点:正确运用超链接。
5 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主张抛砖引玉,授之以渔,把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
5.1 教法。为体现“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本节课在教法上是采用“提出任务——探究合作学习——作品展示交流——教师总结评价”的思路来进行的。
提出任务:先是根据需求,运用演示与讲解的手段提出并完成任务一,让学生对超链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为前期制作的网站内各个孤立的网页进行超链接的制作,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创建几种超链接的方法。
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首先利用网络、课本或小组成员了解几种超链接的插入方法,接着结合本组前期制作的网站完成实际超链接的创建。
作品展示交流:这一节是对前期制作的网站进行完善,对网站的各个网页进行超链接的插入,任务完成后可由各个小组想全班展示本组的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吹毛求疵,找出不足,学生未发现的不足教师进行补充,各小组再进一步修改。
教师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新课改进行到今天学生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每一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加上网络这一工具的帮助,相信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也不排除极个别的。所以教师的总结评价还是很重要的,再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总结评价阶段要完成的。教师得把前面环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一列举处理并提出解决方案,最重要的还得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扬长避短。
5.2 学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善于总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尽管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课堂上学到新技术的水平不一样,但是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也一样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6.1 创设情境,巧妙引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搜狐”网站的各个超链接,引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超链接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去插入超链接。
6.2 启发探究,技巧点拨。把本节课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按照顺序,逐层递进。
任务一:先让学生了解当鼠标移动到某一位置后变成“手”的样子就说明此处设置了超链接,进而引出什么是超链接?什么是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由学生根据看到的超链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得出超链接的概念。并给出几个设置超链接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这些实例去准确区分链接源和链接目标,只有在正确区分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在后面具体设置超链接时正确的完成操作。
任务二:网站的超链接结构有哪些?该如何应用?学生根据演示的网站,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探究得出超链接结构:树状结构和星状结构。并与前面所学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类比,网站的这两种超链接结构都有其缺点,所以在具体的网站建立过程中总是将这两种结构混合起来使用。
任务三:有哪些常见的超链接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网络以及小组成员、教师这些资源去完成题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接着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超链接的这几种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任务四:该如何去插入这几种方式的超链接?教师首先根据一实例演示一种方式的超链接的插入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去探究,合作学会其他几种方式的超链接的插入方法。
6.3 探索创新,自由创作。由学生利用本节超链接知识去完善前期制作的网站将各个孤立的网页窜成一个整体,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自由的发挥。
6.4 作品展示,成果交流。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各个主题网站,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帮助其他小组找出不足。
6.5 教师评价,归纳总结。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7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超链接的各种相关知识,学会了超链接的操作,而且从深层次去理解了它。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符合客观规律,并且通过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索新知,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无味,同时在合作帮助的过程中体会了乐趣,在结束时让学生评价各小组的作品,做到了互相学习,查漏补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虽有极大的学习空间,但教师要加强课堂调控,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以兴趣任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才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
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我总在寻找一条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学途径,不断地调整着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但是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希望在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的信息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WWW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大量的信息和页面通过各种链接组织起来,单击含有超协链接的文本或图片,可以实现页面的跳转。《建立超链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中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三节网站实现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在第二部分网页制作基础上的延伸与网站的完善,内容包括:超链接结构、插入超链接和超链接的色彩,而其中插入超鏈接内容又包括:在文字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在图片上创建指向网站中另一网页的链接、建立到其他网站的链接、图片热点链接、锚点链接、E-mail链接等。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超链接的概念和种类;学会规划网站的超链接结构;掌握创建超链接的几种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3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网站内单个网页的制作。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具备了一定信息素养,而且通过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的学习,已经浏览过形形色色的网站,早就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够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并且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完成了网站内各个独立网页的制作,只要再把各个网页的超链接创建起来就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4 重点难点
经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创建超链接的几种方法。难点:正确运用超链接。
5 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主张抛砖引玉,授之以渔,把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
5.1 教法。为体现“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本节课在教法上是采用“提出任务——探究合作学习——作品展示交流——教师总结评价”的思路来进行的。
提出任务:先是根据需求,运用演示与讲解的手段提出并完成任务一,让学生对超链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为前期制作的网站内各个孤立的网页进行超链接的制作,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创建几种超链接的方法。
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首先利用网络、课本或小组成员了解几种超链接的插入方法,接着结合本组前期制作的网站完成实际超链接的创建。
作品展示交流:这一节是对前期制作的网站进行完善,对网站的各个网页进行超链接的插入,任务完成后可由各个小组想全班展示本组的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吹毛求疵,找出不足,学生未发现的不足教师进行补充,各小组再进一步修改。
教师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新课改进行到今天学生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每一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加上网络这一工具的帮助,相信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也不排除极个别的。所以教师的总结评价还是很重要的,再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总结评价阶段要完成的。教师得把前面环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一列举处理并提出解决方案,最重要的还得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扬长避短。
5.2 学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善于总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尽管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课堂上学到新技术的水平不一样,但是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也一样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6.1 创设情境,巧妙引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搜狐”网站的各个超链接,引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超链接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去插入超链接。
6.2 启发探究,技巧点拨。把本节课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按照顺序,逐层递进。
任务一:先让学生了解当鼠标移动到某一位置后变成“手”的样子就说明此处设置了超链接,进而引出什么是超链接?什么是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由学生根据看到的超链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得出超链接的概念。并给出几个设置超链接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这些实例去准确区分链接源和链接目标,只有在正确区分链接源和链接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在后面具体设置超链接时正确的完成操作。
任务二:网站的超链接结构有哪些?该如何应用?学生根据演示的网站,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探究得出超链接结构:树状结构和星状结构。并与前面所学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类比,网站的这两种超链接结构都有其缺点,所以在具体的网站建立过程中总是将这两种结构混合起来使用。
任务三:有哪些常见的超链接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课本、网络以及小组成员、教师这些资源去完成题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接着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超链接的这几种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任务四:该如何去插入这几种方式的超链接?教师首先根据一实例演示一种方式的超链接的插入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去探究,合作学会其他几种方式的超链接的插入方法。
6.3 探索创新,自由创作。由学生利用本节超链接知识去完善前期制作的网站将各个孤立的网页窜成一个整体,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自由的发挥。
6.4 作品展示,成果交流。完成任务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各个主题网站,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帮助其他小组找出不足。
6.5 教师评价,归纳总结。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7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超链接的各种相关知识,学会了超链接的操作,而且从深层次去理解了它。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符合客观规律,并且通过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索新知,避免了学习过程的枯燥无味,同时在合作帮助的过程中体会了乐趣,在结束时让学生评价各小组的作品,做到了互相学习,查漏补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虽有极大的学习空间,但教师要加强课堂调控,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以兴趣任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才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
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我总在寻找一条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学途径,不断地调整着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但是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希望在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的信息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