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状态已大不如从前。面对新的形势,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键在于给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把“开门”的钥匙主动交给学生
学习方法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同一个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不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思”,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要改变这个局面,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梳理生字词,巧用工具书。高考语文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要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从历年高考卷的前两道基础题就可以看出,高考题往往从字形或者发音角度入手,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而学生最容易得分和失分的也恰恰是这种题目。所以,在平时的预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此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叶圣陶曾说过,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应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多注重内容与方法上的讨论,学生吟诵的机会少之又少,多数都是看看而已。这就是偏向一面,丢开一面。只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的教学才是全而不偏的教学。因为吟诵的时候,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东西,不仅是理智地了解,更是深切地体会,这样所得的东西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知识内化才能终身受用。
再次,要了解文章背景,浏览课后练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的烙印。很多艰涩难懂的文章,如果放到原来的环境中去阅读就不难理解了。我们若想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探究他的思想,必须要了解文章的背景。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鲁迅先生以1907年秋瑾起义为背景,用独特的眼光写下了独特的文章。如果课文离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一背景资料,那么我们便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深意。
二、把释疑的能力尽快教给学生
学习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但有了方法并不代表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根本。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又不容易划分是非界限。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辨析是释疑的好办法,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行为。课堂上,笔者会让学生议论、批评、反驳、争辩,从教材内容到讲课方法都让学生发表意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嘲讽。古人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预习不仅仅要明理晓情,还要自悟读书真谛,方能掌握“开门”的决窍。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主要表现为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去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把立异创新的热情献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所处的世界,五彩缤纷,思想变化万千。我们要提倡学习中的标新立异,让他们从中深刻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发挥自我的力量。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发展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方法。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该篇文章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十一卷六十一章。伽西莫多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乞求人们让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
针对课文的题目,学生质疑题目不妥,所以课上笔者留足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分组讨论后总结出:首先从题目的内容来看,它与原文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一滴眼泪”在文中有体现,“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而“一滴水”则无从说起了。原文是这样写的:“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其次从题目内部的关系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位置颠倒。“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显然是说用“眼泪”换“水”,而我们研究原文,发现正确的顺序应为爱斯梅拉达用“水”换来伽西莫多感激的“眼泪”。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质的飞跃。
一、把“开门”的钥匙主动交给学生
学习方法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同一个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不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思”,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要改变这个局面,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做到三点:
首先,要梳理生字词,巧用工具书。高考语文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要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从历年高考卷的前两道基础题就可以看出,高考题往往从字形或者发音角度入手,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而学生最容易得分和失分的也恰恰是这种题目。所以,在平时的预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此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叶圣陶曾说过,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应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多注重内容与方法上的讨论,学生吟诵的机会少之又少,多数都是看看而已。这就是偏向一面,丢开一面。只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的教学才是全而不偏的教学。因为吟诵的时候,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东西,不仅是理智地了解,更是深切地体会,这样所得的东西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知识内化才能终身受用。
再次,要了解文章背景,浏览课后练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的烙印。很多艰涩难懂的文章,如果放到原来的环境中去阅读就不难理解了。我们若想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探究他的思想,必须要了解文章的背景。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鲁迅先生以1907年秋瑾起义为背景,用独特的眼光写下了独特的文章。如果课文离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一背景资料,那么我们便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深意。
二、把释疑的能力尽快教给学生
学习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但有了方法并不代表就能提高学习效果,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根本。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又不容易划分是非界限。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辨析是释疑的好办法,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他们的行为。课堂上,笔者会让学生议论、批评、反驳、争辩,从教材内容到讲课方法都让学生发表意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嘲讽。古人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预习不仅仅要明理晓情,还要自悟读书真谛,方能掌握“开门”的决窍。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主要表现为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去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把立异创新的热情献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所处的世界,五彩缤纷,思想变化万千。我们要提倡学习中的标新立异,让他们从中深刻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发挥自我的力量。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发展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方法。
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该篇文章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十一卷六十一章。伽西莫多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乞求人们让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
针对课文的题目,学生质疑题目不妥,所以课上笔者留足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分组讨论后总结出:首先从题目的内容来看,它与原文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一滴眼泪”在文中有体现,“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而“一滴水”则无从说起了。原文是这样写的:“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其次从题目内部的关系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位置颠倒。“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显然是说用“眼泪”换“水”,而我们研究原文,发现正确的顺序应为爱斯梅拉达用“水”换来伽西莫多感激的“眼泪”。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