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次孤独的飞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返老还童》讲述了一个时光旅行者本杰明返老还童所经历的故事,通过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深刻的主题,对死亡,爱等人生命题赋予了哲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 《返老还童》死亡 孤独 爱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段有始有终的旅程,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每迈出一步,我们离生命的终点就更近一步,生命是条单行线,只能前进无法后退。于是,希冀时光倒流无异于痴人说梦。还好有这么一部片子让我们在梦幻般的故事情境中有了梦想实现的可能。电影《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大卫·芬奇导演的一部力作,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化妆奖等多项奖。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于1918年一战结束前夕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一出生就是一副垂垂老矣的形象,母亲也因生产而去世,他的父亲随即将他遗弃。幸好有好心的黑人妇女奎尼收留了他,并给了他足够的照顾与关爱,在养老院里本杰明与一群垂暮之年的老人一起生活,目睹了他们日渐老去而生命消逝的过程。在12岁时,本杰明遇到了将会影响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个人——黛西,懵懂少年(尽管他此时看起来有60多岁)心里开始有了她的烙印。之后的岁月里本杰明和黛西各自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遭遇,最终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地点,他们的生活有了交集,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了给母女俩一个正常的生活,本杰明选择了离开。当他再次回到黛西身边时,已因老年痴呆而无法辨认出黛西,本杰明慢慢变成了一个婴儿,在日渐衰老的黛西怀抱中闭上了眼睛。
  整部片子片长约2小时30分,叙事时间从1918年直到2003年,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复杂情节、人物矛盾和戏剧冲突,在娓娓道来的述说中观众既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了一群平凡人物的生命体验,也从这些人物身上反观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淡淡的哀伤之情一直延续在影片中。导演大卫·芬奇曾说“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而这样的阴郁、哀伤也是他一贯秉承的风格。还好,在《返老还童》里除了对生死、孤独、爱、命运等哲学命题的冷静考量,还通过片中各种人物的塑造投射出一丝温情,爱给予我们对抗这个世界的唯一力量。
  
  一、关于爱
  
  爱。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无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对于爱给予了极大的歌颂,友情、亲情、爱情,芸芸众生陌生人之间的人性之爱,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里爱的光辉让人与人之间彼此依靠,彼此取暖,在《返老还童》中“爱”的主题贯穿了整部片子,为影片铺下了浓浓的温情的基调。
  在父亲将本杰明遗弃在敬老院门口的那个夜晚。黑人妇女奎尼本可以将这个外表怪异甚至恐怖的婴儿交给警察局,可是她没有唯恐避之不及,而是不顾韦瑟斯先生的反对,充满怜悯之情地收养了孩子,悉心照顾本杰明成长。这是对弱小生命的母性之爱。
  迈克·克拉克,一个外表狂放不羁、不甘命运安排的拖船船长,沉迷于女色和酒精的麻醉,看似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可是当战争爆发时他义无反顾地应征入伍,成为海军的一员。在海上与敌军遭遇时临危不惧,最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这是对祖国的一腔爱国之情。
  本杰明在他11岁时遇到了黛西,以后的岁月里两人虽然偶有联系,但依然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彼此生活没有太多交集。直到本杰明40多岁时,他和黛西各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后,两个相爱的人终于结合在了一起。当黛西问本杰明:“当我皮肤变得又老又松弛时,你还会爱我吗?”,本杰明反问道:“当我满脸粉刺时,你还会爱我吗?当我尿床的时候?害怕楼上有什么的时候?”,影片末尾,年老的黛西俯身牵着幼年的本杰明在林间缓缓行走,看到这里,不禁动容,爱情不仅仅产生在翩翩少年郎与如花少女之间,更应当是脱离感官享乐,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深入骨髓的爱恋。这是男女之间的深爱。
  
  二、关于孤独和死亡
  
  “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们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其实孤独没什么不好,真的。”本杰明从一出生就在养老院长大,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影片中的人物,不管是本杰明也好,还是经历丰富的黑人奥缇也好,追求梦想的黛西也好,他们都是不断离开熟悉的“家园”,不断寻找、又不断失去。他们的人生在变得更精彩,而在追寻的路上孤独始终是如影随形的。即使如本杰明,遇到养老院居住的那些老人,他们不也是终究要离他而去的吗?即使曾经遇到爱的人,伊丽莎白不也是不辞而别了吗?人与人的相遇就像是两条线,也许是平行线,也许碰巧有交集。黛西和本杰明就如同站在人生的两头,虽然彼此见证了对方的成长,但逃不掉的是离别时的孤独。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平民小卒还是富贵达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终有一死的人生结局,死亡无关性别、种族、地位,它是上帝给众生最公平的礼物。对于死亡,“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对于死亡的主题,很多影片对此都有探讨,但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没有渲染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担忧,而是以从容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要不然我们怎么会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片中当拖船船长迈克中弹即将死去时,他握着本杰明的手说:“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到来之时,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
  从一开始主人公本杰明就是被医生认定活不了几天,但是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经历着逆行的人生轨迹。电影透过本杰明的视角,看到死亡是养老院里的常客,与一群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老者生活在一起,让本杰明比其他人更早看透了生命的无常。我们不难看到,影片中所有人的死亡都是圆满的,包括为国捐躯的拖船船长迈克。其他老人更是以平和、自然的方式辞世,走得安详而无憾。对死亡的描述看似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实则在毫无视觉冲击力的一幅幅温情的画面下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若人生完满,死亦有何憾?当如襁褓婴儿般的本杰明在老年黛西怀里安静地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温暖的色调早已盖过对死亡的恐惧。
  
  三、关于人生的意义
  
  “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返老还童》看似充满奇幻色彩,但是它关注的是一群小人物,没有英雄史诗般恢弘的叙事,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精彩。
  在“冬日宫殿”里。本杰明遇到了有夫之妇伊丽莎白。并对她心生爱慕。伊丽莎白告诉本杰明,19时她曾试图成为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人,但在最后关头以失败告终,并且放弃了再次去尝试的念头,“事实上,那件事后我就没做成什么别的事情。”后来伊丽莎白与本杰明不辞而别,多年后本杰明偶然看到电视里正在采访成功泅渡英吉利海峡的一位妇女,那正是已68岁的伊丽莎白。
  影片中共出现了3次蜂鸟,一次是在酒馆里迈克向人们介绍这种神奇的鸟,一次是本杰明告别拖船时看到海上飞来的一只蜂鸟,第三次出现在飓风袭来的窗外。而“蜂鸟绝对不是一般的鸟。它的心跳每分钟1200下,每秒翅膀扇80下。如果想让翅膀停下来,10秒钟内绝对死亡。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乌,简直就是个奇迹。”蜂鸟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更是顽强生命力和自我不懈追求的象征。
  影片里的小人物们虽然生活得平凡而卑微,但却活得不卑不亢。迈克,拖船船长,夜夜酗酒,却一直没放弃当艺术家的梦想:道斯先生,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被雷七次击中,却一直感念上天的眷顾:罗森妇人,即使住在养老院里,也依然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大方得体……“人的生命不能在凭本能重复他的人种模式中度过,每一个个人必须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生是充满偶然性的,每个人的命运千差万别,“有些人,就在河边出生:有些人,被闪电击过:有些人,对音乐有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游泳:有些人,懂得纽扣: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亚:而有些人,是母亲_也有些人,能够跳舞”。面对上天赋予各自的命运,是坦荡接受,还是努力抗争?如果活出人生的意义?影片用淡淡的口吻向观影者发问。或许那只蜂鸟会给我们答案。
  生命是一次孤独的飞行,如蜂鸟般义无反顾。关于爱,关于孤独和死亡。关于人生的意义,电影《返老还童》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部影片无疑是成功的,主题寓意深远,将人生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似信手拈来,又化于无形中。好的影片也许就是这样的,举重若轻,深刻而不晦涩,感人而不煽情。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小裁缝》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受到欢迎,其原因除了展现东方异域情调、文革文化奇观而外,还来源于其诸种充满着不平衡性别话语表述,满足男性文化世界的话语内涵。作为一部回忆文革的影片,那些本来是戕残人性的苦难经历,因为对女性的窥视与玩味而弥漫着一股异样浪漫的轻松情调,这种对苦难理性反思的放逐,对女性的异样玩味,是当下消费社会在文化表象上的显著特征。而女性本身的世界却在这种被动性中永远被忽视与掩盖
期刊
摘要 三个女人,三种遭遇,发生在引领中国风尚的北京。这是一场浪漫、喜趣又充满时尚魅力的爱情冒险。表面平庸的欧泛泛是草根阶级灰姑娘的代表,风风火火的铁菱是追星族的化身,雷厉风行的唐露则是典型的女强人形象。透过她们的生活,可以从中窥见现代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如性感情生活缩影,同时也能彰显女性意识。  关键词 《女人不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因其对于女性地位以及
期刊
摘要: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成功地以“小人物”傅老大对幸福的简单追求诠释了当下我们对幸福应持有的审慎的、知足的心态。然而冷静分析一下发现,他并不幸福,而是被我们认为幸福了,是知足常乐的群体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老大的幸福》 知足常乐 反思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成功地以“小人物”傅老大对幸福的简单追求诠释了今天物欲横流之下我们对幸福应持有的审慎的、知足的心态,并且由此告诫我们知足才是
期刊
摘要 《南京!南京!》试图抽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免拨动民族仇恨这根敏感的弦。片中只有日本军人角川的一条线索有内视角,而他的内视角难以引起中国观众的认同,同时抑制了中国观众的感情投入,取得了一定“间离”的效果,但也使得片中人物形象模糊。叙述者需要对普遍的人性的理解,需要观众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不是与剧中的受害者共情。  关键词 禁忌 视角同情 象征 人性    截止5月17日,《南京!南京!》内地票房
期刊
摘要 《天水围的日与夜》站在平民的视角叙事,讲述了居住在天水围公屋里的两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导演许鞍华以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镜头语言,为人们勾勒出天水围的世态和人生,挖掘出港人内在的人情美,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港片的另一种温情。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温情 细节 诗意追求    在2009年香港金像奖颁奖仪式上,一个没有宣传、没有明星,连大规模上映都没有的低成本制作——《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
期刊
摘要 影片《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音乐深沉、深远,表现了天下和平、国家统一的愿望。帕尔曼小提琴与中国古琴,中西合璧,很有新意。让耳朵代替眼睛,在刀光剑影中感受一种比声音更安静的声音。让我们用耳朵领悟谭盾、张艺谋对大地以及民族浓浓的情感!  关键词 谭盾 张艺谋 帕尔曼 电影音乐 《英雄》    一    电影《英雄》已创造可喜的票房价值。而今,茶楼酒市里,品茶煮酒论《英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教育市场产业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的加快,尤其是在实行“政府买单”的今天,各地教育电视台(馆)的电视制作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传媒环境竞争下,教育电视台(电教馆)应力争政策支持,举全国教育电视制作的优势,继续强化各级教育电视台(馆)的互动建设,用教育电视人的品位打造教育电视的品质,全力推行教育品牌化经营思路,用智慧书写新辉煌。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期刊
摘要 影片《赤壁》在英雄豪杰的群雕中精心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小乔温柔婉约,深明大义;孙尚香乐观率真,机智勇敢。两人在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中都举足轻重,功不可没。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关键词 《赤壁》 形象分析 小乔 孙尚香    一提到赤壁,谁都不由得会想到三国故事。赤壁之战的熊熊火光至今仍燃烧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在群雄逐鹿中诞生的英雄豪杰们的光辉形象也早已定格在观众的心目中,因此
期刊
摘要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对观众心理的契合。通过神话的制造,影片对潜藏在社会集体意识深处的焦虑与恐惧来了一次尽情的抚慰。狂欢的实质是对于现实的逃避,影片所表现的那个梦想成真的神话证实了它只是好莱坞又一次造梦的把戏。另一方面,影片暴露了他西方式的编码方式,其所表现的东方只是西方眼中的东方。相对于大量奇现的展示,影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只不过是人潮中的惊鸿
期刊
摘要 当下是一个图像支配的景观社会,人们通过图像认识世界,把握真实,认识历史。然而,景观社会有它自身的一套运作逻辑,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消费主义巧妙介入其中,历史被重写,历史经典被戏说,历史和历史经典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这在影片《赤壁》中得到充分地展现。对于图像景观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来说,拨开迷乱的景观迷雾,以尊敬的心态审视历史和经典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赤壁》 景观社会 政治意识 文化消费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