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Vs思念:交替称霸的冷战(上)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三全与思念,先后成为速冻行业的两大霸主。创新与模仿,抢跑与牵制,合作与借鉴,一条街上的两个品牌,在竞争中巩固了共同的地位与利益。
  在速冻食品行业,三全食品是一个开创者,勤于摸索且产业聚焦。思念食品是一个后来者,长于模仿却又灵活多变。它们同是行业龙头,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
  三全与思念的竞争,是渠道、产品、品牌、资本等各方面回环往复的交锋。在明争暗斗的博弈中,在超越与反超越的竞逐中,两个企业互为参照,从弱到强,铸就了共同的领先地位。这场速冻食品行业的竞争,是一个没有败者的角逐。
  发展路径:超越与反超越
  1993年,速冻市场混沌初开,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抢先开荒圈地。几年内,三全汤圆供不应求,等着拉货的买家汽车排了数公里。如日中天的三全十分硬气,来人必须要现金才能提货。
  5年后,一个果敢而精明的年轻人,把速冻厂开在了三全的对门,这个人就是李伟,一个靠卖雪糕起家,却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他的厂子叫思念。
  后来者如何插足?思念的一个重要策略是:“价格便宜,可以赊账。”挖墙脚,两板斧下来,经销商意志动摇,思念从三全挖走6000多万元的订单。
  此时李伟29岁,陈泽民55岁。经过多年的积累,三全的产值已经近亿元。陈泽民原谅了30多家速冻汤圆跟风—包括李伟的思念,尽管有点蔑视的味道。不知何时,李伟又与陈泽民的儿子陈南交上了朋友,经常打着地铺,在陈泽民家里“偷师学艺”。
  思念在陈泽民纵容下野蛮生长,成立的第二年,李伟就提出了“三年之内超过三全”的宣言。果然,仅用了两年,思念产值就突破亿元——而三全花了6年多时间,却只比思念早了一年。
  2006年,思念市场占有率达20%,销售额有20亿元,将三全甩在身后。同时,思念在新加坡上市,融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钱是英雄胆,李伟宏伟的图画立刻展现在眼前:2007年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三到五年超越三全,抢下冷冻市场的半壁江山,思念在成都、广东和江浙的3家新厂立即开工。在2008年,思念又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资本与品牌这两步,思念都走在了三全的前面,一时间风光无两。此时的思念,甚至被媒体公认成行业的龙头老大,甚至有了思念将收购三全的坊间传言。
  但也是在2006年,三全开始按捺不住,展开全面超越战。在郑州开建食品工业园区,在天津、成都、苏州、广州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意在扩大产能,缩短与市场的空间距离,更高效地抢夺市场。
  2008年8月,三全在深圳上市,成功扳回一局。2009年7月2日,陈南接替陈泽全成为三全董事长,三全完成了权力更替。随后,三全以超过28%的市场占有率全面超越思念。2013年更是一举拿下另一行业巨头龙凤食品,压制湾仔码头北袭的势头,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
  而思念在多元化的过程当中,速冻食品业务发力不足,营业收入节节下滑,而且在食品质量事故的影响下,曾经的速冻食品“第一品牌”变得有名无实。在新加坡股市,思念股价低迷,交易冷淡,最终在2012年底宣告退市。
  今天的思念似乎是走入了低谷,但李伟坐拥速冻食品、地产、资本运作、白酒四大产业,资本运作的空间巨大。不过这种“多元化”,是大股东的多元化,思念仍然只是一家速冻食品企业。只要思念的股东对速冻食品恢复以往的热情,它就仍有反超的底气和能力。
  点评:三全和思念之争,变幻而激烈,每一个节点都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两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数字层面,而是一条从市场到战略、方向、品牌,乃至资本的全面战役。其中单一化与多元化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三全一直本本分分做食品,既没搞多元化,也没在资本市场大赚快钱,发展稳健;而思念的大股东热衷于资本运作,搞了一系列的大动作,赚取了不少快钱,自然会埋下不少风险,思念收入下降、质量事故频发也是正常的。
  产品体系:创新与模仿的纠缠
  思念的产品策略让三全一直头疼,三全出什么产品,思念也会紧跟。而且思念在模仿中也总能找到一些让三全头疼的小创新,然后把大量消费者给吸引过去。
  1998年,三全主推35克的汤圆,但思念却将其瘦身成10克重的“珍珠”小汤圆,一炮而红,当年销售四千吨,销售额超千万元。次年,思念又推出重量仅3.5克的珍珠汤圆,一个小变化,让思念占尽便宜,销售额增加到8000多万元,净利润2000万元。
  2003年,三全推出老街油条,利用人们的怀旧情绪,开拓出汤圆之外的另一个市场,上市第一个月就获得7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老街油条上市不到半年,思念就推出了思念油条,油条模仿,但卖点不含糊,思念打出了油条不加明矾的概念,而且思念油条的名字就叫“放心油条”。思念放心,三全闹心,当年,三全油条的消费者跑了大半。
  2010年,三全将老街油条推进了西式快餐厅,也学着使用油条不加明矾的卖点。于是思念又玩出了新花样,在黄色的油条披上了一层雪白的糖霜,然后取名“霜糖油条”,并且推进了2600多家肯德基店。
  种种讨巧性的产品分身术,让市场觉得思念富于创新,而三全则是老套僵硬缺少变化。
  粽子、馄饨、南瓜饼、水饺……思念像影子一样紧紧粘着三全,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而且连价格都常是一模一样。产品一旦消除了市场认知差距,对领先者显然不利。
  创新速度上甩开思念行不通,三全采取了一个新策略,在产品数量上压制思念。2002年7月,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细分产品线,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甚至在思念引以为傲的小汤圆产品上,三全也一连推出7个品类。
  面对如此之多的产品种类,模仿策略显得措手不及。思念好像服软了。
  但思念并不只是会模仿,用价格、规模把对手逼死。在三全与高端品牌龙凤对垒的时候,思念则在市场首推煎饺产品“煎饺好吃”、飞饼产品“思念飞饼”和“手打天下”水饺——而且只推出495克、720克、1080克的包装。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差异化的创新品类概念去冲击市场,所到之处常是供不应求。到2006年,三个创新产品当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思念的整体销售额迈入20亿元大关。
  2006年,三全饺子的销量和收入都能超过汤圆,饺子成为三全的主导产品,两家企业开始明白,饺子才是竞争的焦点。一旦饺子路线确立,双方的厮杀将再次掀起。
  三全的节奏越来越快。2006年9月,三全状元水饺升级为更高端的702克精包装水饺,品质升级,馅含量高于一般产品。一年后三全又对饺子口味进行细分,开南北口味之先河。此外,三全又以文火煲汤为卖点,推出高端珍鲜灌汤水饺。于是,三全的产品体系中,高端产品销售比重逐步提升。
  三全的毛利率保持到了36%以上,一举超越思念,思念追赶的步伐渐渐沉重。2012年冬,三全又推出了私房水饺,三全食品新产品私厨系列水饺也高调问世,不过这次对手不是思念,而是湾仔码头。移情白酒的思念已经不再是竞争中的主角。
  点评:市场总是会给人安排两种角色,领导者和跟随者。思念在这个时间采取的就是跟随者的策略。思念的账算得很清楚:老大不好当,费尽心机不断地创新,还随时可能失败,只要摆好做老二、老三的架势,实行跟随策略。这样不但不会吃亏,甚至还能时不时超越老大。
  这一期间的三全与思念,在产品结构上几乎相似,在各个档次上都有相互抗衡产品。此时,获取更多利润只有两条路,要么扩张产品线用规模取胜,要么优化产品线、提高单品零售价格,提升利润空间。
其他文献
引文:中国的白酒行业不会被消灭,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以及消费习惯的变迁中,该是时候好好重新回到出发线上,想想接下去要怎么迈出新的一步了。  去年九月有一则新闻吸引了笔者:高端白酒遇冷,批发商改卖方便面。再不相干的两个概念都有可能跨界融合起来。  “高大上”一直是白酒行业推崇的终极目标,相对于“方便、美味、实惠”的方便面,要把两个格格不入的概念融合到一块,我们不能不从最基本的共通点——“消费者洞察”着手
期刊
品牌老化的典型表现是,提起这个牌子谁都知道,但在消费者那里已经无法促成消费冲动,至少不会是首选。高知名度和低认可度、低购买率是老化品牌的突出特征。  一、品牌老化,大品牌的老问题  知名企业及老字号企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大问题,就是品牌老化。  品牌老化的典型表现是,提起这个牌子谁都知道,但在消费者那里已经无法促成消费冲动,至少不会是首选。高知名度和低认可度、低购买率是老化品牌的突出特征。品牌一旦老
期刊
引文:雀巢是一家瑞士公司,但同时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一家中国公司。  编者按:2013年,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甚乐观的背景下,雀巢却反其道而行之,高调投资中国,其背后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具有150年历史的全球食品巨头,雀巢在投资策略上有何独到见解?在完成众多收购又保留这些品牌的同时,如何管理和包容这些企业?在其全球市场中,中国处在怎样的一个位置?面对众多的疑问,雀巢集团CEO保罗·薄凯给出了答案
期刊
引文:白酒行业的快消化是指,把白酒变成一个泛酒的概念,指一切含酒精的饮品饮料,让白酒行业成为含酒精的饮料行业,让含酒精饮料与瓶装水、低浓度果汁为伍。  如果没有“官场畸形消费受阻,高端白酒销量立下”情况的出现,或许就没有今天“白酒向快消学习”话题的被重新提起。  要销量,就快消,在思路方向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一个有着强大消费定势和营销定势的白酒业来说,改变起来没那么容易。急来抱佛脚式的希望通过
期刊
据外媒报道,全球连锁快餐Subway(赛百味)的面包内因含有化学物质偶氮二甲酰胺,已于美国时间2月6日自主宣布停用此成分。对于事件,赛百味中国通过官方网站回应称,中国区的面包中不存在上述成分。  @Xin在程度:就是化学发泡剂而已,非要和橡胶扯上关系!在美国这是允许的,只要低于0.00025%。这又不是被爆料,是Subway自己宣布不用的。  @淡然向流年:Subway可是以主打健康、营养、低热量
期刊
引文: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业和奢侈品业其实有一个共通点——历史和口碑赋予品牌力量,只要保证了品质,变化并不是企业必备之选。  编者按: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亨氏的印象还是婴幼儿米粉制造商,事实上,这项业务在亨氏集团105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仅占不到20%。亨氏最赚钱的业务是调味料和快餐食品,公司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商,还是全球最大的番茄种子提供商,牢牢掌控着地球上番茄行业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作为
期刊
引文:不走寻常路,才会有出路!  眼下,更多的传统企业依然在按照“4P模式”思考,例如,中国茶叶、家具、白酒、糖果……  做产品、走渠道、搞促销,都信奉多产品多子多福,但做渠道跑马圈地必然导致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中国茶叶拥有上千年的品饮历史,可是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迈上国际舞台的品牌。  是4P没有做好吗?当然不是!  事实上,他们早就不应该用“4P模式”来思考!只有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找到更合适
期刊
随着2013年在整个白酒行业持续低迷,尤其是高端酒严重下滑,很多企业都开始力推一些中低端产品。这本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许多做了多年市场的白酒企业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做市场了。究其原因,在于高端白酒完全迥异于中低端类快消类产品的操作手法——高端白酒经销商们,往往连最基本的铺货率,包括加权铺货率、渗透率这些概念都不知道,终端维护也完全不懂,更别提其他了。  到底,这在白酒企业中是一个偶然现象是
期刊
【跨页文字】  繁花掩映的背后,我们看到核桃乳这个植物蛋白饮料品类存在尚不成熟的市场表现。由于市场空间大、准入门槛过低等因素,企业实力参差不齐的特征愈发明显。从市场份额来看,行业两极分化严重,领跑者养元一枝独大,第二、第三名与之相差几十倍,目前这个品类做到亿元以上的仅五六家企业。  【综述】  近两年,核桃乳市场异常火爆,最大的推手当然是养元。凭借六个核桃这个大单品,养元创造了销量连年翻番的奇迹。
期刊
引文:做高档商品不能仅仅是产品层面的提升,还需要目标市场的提升。  核桃乳的发展离不开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发展背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极度担忧,有许多消费者转向了植物蛋白饮料。当然,植物蛋白饮料企业在接受市场机遇的同时,主动出击,除加大产品铺货、广告宣传和产品研发外,还进行消费者教育工作,向他们灌输植物蛋白饮料是天然、绿色、安全的饮品。在这些努力下,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出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