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兵法激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自觉的行动”,即“主观能动性”。国家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地理教学要全面体现“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知识的获得、素养的造就,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发挥的基础上。以本校为代表的一批学校阵营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固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学科知识的构建编排等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更主要是学生在“被学习”,没有真正把地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不是被动信息接受,而是对外界的信息选择加工。主观能动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一些方法策略激发与培养,一旦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自愿、乐于、享受地理学习。这其中,运用兵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失为教学良方。
  本篇所言兵法即《孙子兵法》。经年累月,它的影响力未见稍衰,反而深刻久远:在政界、商场上,在达官显贵、布衣白丁间,在阡陌小巷、酒肆茶楼中,均能觅其踪迹,乃至在教育界也频频水波兴焉。地理教学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在教学中,我们要做智慧型的师者,要打没有硝烟的水柔之战,要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的原则——攻心为上,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创设生动、悱愤教学情境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从高处飞流而下的水,气力之大,以至于可以推动石头,这是势的作用。
  这里的“势”可作“气势、氛围、情境”讲,地理教学中也需要制造追求这种“势”的效应。例如,在介绍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时,教师或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提供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语言文字的濡染浸润下,学生内心深处会氤氲着文化馨香,共鸣情感,陶冶性情,激发兴趣;抑或播放影像资料,丰盈感官,促使学生勾连想象、思绪蹁跹,造就一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势”,毋庸置疑,此时主观能动性已然在学生内心孕育生成,当如“鸷鸟之疾,冲天而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执教“热力环流”时,笔者就预设并创建了两个教学情境:(一)烧一锅水,待水沸腾之后,仔细观察锅中间和边缘水的运动状况: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二)在操场上空旷安全无风的地方燃烧一小堆草屑,留意草屑和灰烬所呈现出的运动线路。然后趁“势”按照以下三大序列,逐步推进:
  1.(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学贵有思,思起于疑。设疑:开水或草屑、灰烬为何会如此运动?经过一番静思、深思、精思之后,学生个人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小组内,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层交流,教师纵观全局、相机参与。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经过彼此间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学生内心深处会有一种迫切想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强烈欲望,似懂非懂、欲说无言的悱愤情境随之悄然生成。圣贤先师孔子曾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如果不想法设法把学生置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境地中,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展示成果、自评互评,(教师)适时、适度点拨或点评。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学生尝试绘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个地区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们争相欲试,亟待把自己所思、所悟、所得呈现出来与他人分享。在自我点评的基础上,结合同学间的互评,从而达成共识,内化自知,完善知识体系,兼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境地。在整个展示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且审时度势,于必要时适当点拨或点评,以起画龙点睛、拨云见日之功效。
  3.(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升。鼓励学生洞悉知识本真,探究原理规律,建构思维模式。列举或设计鲜明典型的案例以证明“热力环流”的真实存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沙漠与绿洲”、“裸地与绿地”等。这其中,教师要着重渗透“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图变质定”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识图→填图→绘图”能力的梯度提升,指导学生努力呈现“心中有图→脑中成图→手中出图”的思路历程,最终让知识能力得以融会浸入学生的魂髓之中,经由内化、重构、蜕变、新生。
  这两个教学情境的设置,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会有一种亲切熟稔之感,深知自己生活的周边就弥漫着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势篇》)。换言之,如果情境设置脱离原汁原味的生活,缺乏地气,学生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和生活常识铺垫,就会与情境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好比远眺海市蜃楼、雾里看花,朦胧中透着些许迷惘,跟着感觉走,如履薄冰,走一步看一步,步步维艰,教学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主动构建愉悦、成功情感体验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把兵士当作自己的婴孩,就会跟随他去冲锋陷阵;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就会随同他共生死。
  师生关系如同将帅与士卒的关系,似若“水之于鱼、林之于鸟”,唯有彼此间莫逆无隙、情感交融,方能促进、推动学生对新生事物认知的发生、发展。也就是说,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肯定、赏识、宽容等。教育家惠更斯曾经有言:“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当学生受到老师或自我的赏识激励时,就会体验到愉悦感、成就感。心理学显示:凡是那些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就容易激发兴趣。兴趣盎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悦纳老师及其所授的课,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如果没有精神,人生就缺乏实质,或者人的实质就会轻飘”(周国平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例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水平、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规律等,由浅入深、由简及繁、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拾级而上,能够体验到“通过些许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的成功喜悦感。现以高中自然地理中“锋面系统·气团”(湘教版)为例,笔者预先呈现教材中关于气团介绍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影像资料,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学习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能级要求呈递进式的子目标,且以“知识问题化”的形式呈现。如:
  1.根据材料所述,如何判断某一气团是暖气团还是冷气团?从高纬度或低纬度移动来的气团,分别属于何种性质的气团?
  2.某地,如果只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状况如何?如果只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状况又如何?为什么?
  3.某地,如果同时受冷、暖气团控制,天气状况可能如何?为什么?
  4.根据材料所述,描述天气状况,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由于问题难度的设计是阶梯式的上升,学生在解决上一个问题之后,成就感、自信心溢满心间,自我肯定、赏识情愫倍增,主观能动性被激情式调动起来,在内心深处营造出欲罢不能、不能自休的情感氛围,“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势篇》),为下一个问题的顺利、成功解决,打下坚实的知识、情感及精神基础。
  三、相机选择常规、独特方法手段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举凡在交战过程中,获胜的一方总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的将帅,他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尽,犹如江河奔流永不停息。
  “以奇胜”、“善出奇”、“奇正多变”……孙子在兵法中推崇“奇正之术”。地理教学同样需要“奇”,需要推陈出新,需要“听唱新翻杨柳枝”,切忌“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或摒弃传统落后的平铺直叙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模式,大胆果断地运用多种新奇的教学方法手段,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实践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师生共享式等。笔者以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可称之为“正”,独特的教学方法可谓之为“奇”。没有常规教学的“正”,则会使教学漫无规则,犹如失根的蕴藻,飘浮不定,有道是“规矩,方圆之至也”。没有独特教学的“奇”,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造成思维的惰性,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徒让主观能动性沉寂于内心深处。然而,“奇正之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孙子所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例如,在一节讨论课中,“讨论法”即为“正”,而在其中安排教师一段精彩的演示或讲授,则为“奇”。反之,在传统的讲授课中,“讲授法”即为“正”,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讨论”或“情景教学”则为“奇”。奇正转换的要旨在于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新奇感,以便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言以蔽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篇》),教学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型、学生、教学条件等,其教学方法手段也应该是相宜多变的。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缘此,笔者“偷得浮生数日闲”,择一僻幽之地、远离尘嚣,一杯清茶、几缕檀香,诗文为友、丝竹做伴,吟诵兵法、感味经典,然其意蕴丰厚,愿撷取一二,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调动其蛰伏内心深处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从内心深处爱上地理,借助内驱力的力量,把地理学习内化为一种持久的自觉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在pH 10的氨性缓冲溶液中,CTMAB存在下,铀与苯基荧光酮生成稳定的有色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7×105,最大吸收波长为560 nm,络合物组成比为铀:苯基荧光酮=1:3.在
现在的护生综合素质不甚令人满意,特别是专业素质中的动手能力差是普遍问题.将解决问题论应用到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
1基本情况我校药剂专业自1971年批准创办以来,已连续开设29年,是我省培养药剂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学校之一.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加强语文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是重视结论,还是重视教学的过程。对学生不切实际的主观评价,已经阻止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发挥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可以形成学校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一、课堂教
英语除了是小学阶段学习当中的一个重要考察科目之外,更多地是一个文化符号和形式,教师们一定要挖掘生活因素,将文化意识渗透于小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当中。  一、开展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想要让学生有意识、有效果地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起英语学习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说,首先要让学生们注意和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英语当中是真实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将英语与中文进行比较
语言教育是推开孩子瞭望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孩子们对色彩鲜艳和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具备极大的兴趣,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多彩活动为起点,从多个方面构建孩子们高效的语言教育环境。  一、携手诗歌,吟出多彩新篇章  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与学生的情感、思维、经验及社会交往能力诸方面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多个领域,综合渗透。自古以来,诗歌就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教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儿童口腔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龋病是少年儿童多发病之一,也是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实施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是测重对课堂理论进行验证,强调循序渐进,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探索新时期学生的认知规律,缩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激发学
探讨了新显色剂2-[3-(1H-1,2,4三唑)偶氮]-5-磺甲氨基苯甲酸(简称TRA-CH2SO3H)与铜离子显色的适宜条件及其共存离子的影响,建立了TRA-CH2SO3H测定铜的新显色反应体系.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