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服务业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中的热门行业之一。据2004年中国美容经济论坛上发布的《2005年中国美容经济调查报告》显示,从1983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中国美容业年销货额攀升了200多倍。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800万人,营业总收入达1762亿元。据预测,未来的5年,从业人数还要再翻一番,老百姓的美容消费支出也将随之翻番。
美容业已从单纯的美容扩展到医疗美容、身体保健、形象设计等多样性服务。由于美容业发展迅速,然而在质量上可以支撑的教育体系、市场经营、人际网络等都很薄弱,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美容业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美容院里黑洞多
美容院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项较新的行业,一下子跃上了中国最具耀眼的行业,一些惊人的数字开始浮出水面。在公布的2004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中国的美容业竟然列在其中。面对暴利的行业中,几个内部从业者见怪不怪,非常轻松地说,翻番百倍小意思,成本数十元的东西,转手就加价六七百。灌装销售很简单,里面有何成分,就凭自己说。从业者还十分老道地告诉,只要标出美字号的,也包括美发业、美容健身按摩的,价格其实都很高,要问成本没有那么多,不说得悬乎些,谁还来。这一行还真怪,你的价格定得越高,受众者也多,赚的就是这些人的钱。
一位退出美容行业的Z女士告诉笔者,她退出美容行业,就是因为对化妆品厂家没有信心。据她讲,爱美女士在美容院花六七百元订购的一套普通护肤套装,成本不过几十元 ;风靡一时的牙齿镶钻,让多少追时髦者毫不吝惜慷慨解囊,其实四五百元的费用,成本只有1块钱。
美容院是暴利行业,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一位经常光顾美容院的李小姐告诉笔者令她非常气愤的一件事:“我在家门口一家小美容院订了一个护肤套装,主要是熟人,美容店老板给了很大的优惠价格,280元一套产品。前些天陪同事到大胡同批发市场买东西,看到一个化妆品柜台出售的相同品牌的套装化妆品与我买的一样,才卖27元,这还是没有砍价。李小姐说,这套化妆品20元就能成交。对此内部人透露,他们出售的标有中国意大利合资的6件套护肤品,实际价格最多18元,到他们那里得卖到500元。
其实这种暴利是美容院圈内的一个公开的秘密,用她们的话说,做美容不像卖商品,看得见摸得着,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想蒙你多少钱,你就乖乖地掏多少钱,很少有讨价还价的,美容院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敢大着胆子宰人没商量。话虽这么说,但业内人员也担忧,一旦消费者明白了里面“码密”之事,醒悟了,像他们那些不讲信用,专门骗钱的美容店很快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导致失信于顾客。
(二)假冒伪劣品充斥不法美容院
大凡经常光顾美容院的消费者都有感触,特别是一些小型美容院,他们使用的化妆品不少是“三无”产品。从反馈信息上看到,有关部门对美容美发市场检查时发现,化妆品以假充真的现象非常严重,尤以美容院为甚。
美容院内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不问价格多少,安全是最重要的。这话听起来到让人感动,可细打听,其中的奥秘在于:只要产品不出问题,效果谁也说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常光顾美容院的女士们都有感触,为什么美容院卖的护肤品品牌,在大商场或专卖店里是绝对看不到的。对这个问题,多数美容院讳莫如深,还是小Z女士道出了原委。
美容院经营方式大同小异,他们给消费者提供的美容系列品,一般都冠以合资、外资进口货品,而且是专门为美容院的特供品。当消费者质疑美容院提供的美容品牌时,美容小姐都振振有词道:您平常在商场里看到的那些化妆品品牌,只是做皮肤的日常和一般护理,若到专业美容店,只有用这些品牌化妆品,对肌肤的护理最有效。言外之意,在别处是根本买不到这些东西的。
事实是象他们说的一样吗?Z女士拿出1200多元买一套的护肤套装,这里面包括洁面霜、去死皮霜、按摩膏、精华素、面膜等7种产品,一般可用10次左右。笔者问这里的产品产地时,多数美容院均告之是深圳中法、中德或其他国家的合资品。据一家媒体介绍,那些在美容院用的化妆品,大多是通过专业线进货,产品一般不做公开宣传,其质量、价格相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知性。相当一部分生产厂商,都设在广州、深圳的郊区、乡镇,在那里分布着很多打着“中外合资的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的美容品厂家。所谓中外合资不过是一个幌子,有的是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回来找个地方生产;有的连厂房也没有,靠贴牌生产方式,这就是中外合资生产专供美容院化妆品的内幕。
(三)毁容投诉事件不断发生
其实,中国的美容业从整体看还很不成熟。有一些美容美发业的老板连皮肤结构、皮肤生理、毛发及头皮结构都不懂的情况下,就堂而皇之开办起美容院。看看新开业的一些美容院置办的“家档”,几台喷雾器,几张美容床,几面镜子,几台超声波导入仪,一堆包装精美、花花绿绿的盛有美容膏、液的瓶瓶罐罐,便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美容院开起来。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据天津市工商局举报中心的同志讲,美容之所以成为投诉热点,主要是美容院经营者中高素质专业人员为数不多,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些美容院不具备手术资格,从业者不具备医师资格,擅自操手术刀为顾客做美容手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造成投诉的重要原因。从媒体近日曝出的新闻中看到,今年以来,投诉举报中心共接受的有关美容美发方面的举报172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热点。
从天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获悉,今年上半年就接到多起美容纠纷。消费者杨某在天津市南开区万德庄大街附近一家美容院,花3600元做量子脱毛美容治疗,工作人员把治疗仪能量调错,将杨某的四肢烫起了水疱。杨某经过专业医院两次导色素治疗现在还有黑痂,使杨某至今不能穿半袖衬衫出门。消费者时女士在河西区一家美容院进行瘦身减肥,减了5次后,时女士发现自己皮肤全身青紫,疼痛难忍,便找美容院理论,美容院方称属正常现象,不予解决。津南区一位消费者在该区一家美容院割双眼皮,造成感染,险些毁容,为此耽误了工作。
(四)四种陷阱
美容院里设有陷阱,归纳起来有四种。
一是美容院开进商场。他们依托大商场的信誉,谎借与商场合办以诱骗消费者。他们以免费护肤试用,一元钱做美容为幌子,一旦有消费者误入,不掏钱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休想走出美容院大门。黄女士在和平区一家大商场闲逛,被一托姐死拉活拽拉进美容院。工作人员一边为其做美容,一边吹嘘给黄女士用的美容产品,让其掏钱买下其美容产品。如果黄女士不买,她脸上的面膜就不给洗下来,无奈的黄女士只好花100元买下产品。没想到,当黄女士启用这瓶化妆品时,皮肤过敏产生了。
二是用优惠卡设圈套使其就范。这些优惠卡事先无任何说明,可到使用时就出现问题。
优惠卡只管服务不包含购买商品,跨年度卡就作废,逢年过节优惠卡无效。消费者张小姐在南开区一家美容院花800元购买了一张年卡,商家言明,可连续使用十次,十次以上凭卡5折优惠,可这家美容店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三次易主,张小姐这张优惠卡没用几次就白白地损失了。
三是虚假广告误导。市消协的一位朋友介绍这样一件事。一家美容中心在广告中称:“在本中心花上1560元接受塑身美体服务,如果24小时不见效全额奉还。”这个诱人的广告使一些消费者动心,纷纷前去美体。事实上别说24小时了,5天过去了,许多消费者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当消费者感到受骗要求退款时,该中心百般抵赖,无奈之下消费者纷纷找消协求助。
四是不能兑现的承诺。承诺是多数美容院招徕顾客的一大法宝,一旦消费者把钱掏出去,各项承诺立马化为乌有。
二、对美容美发业立规矩 定标准
美容美发行业存在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行业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因而行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为此商务部颁发了我国首个美容美发规范性文件《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将在美容美发业推行分等定级标准,实行等级评定制度,以有效促进美容美发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天津市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美容美发行业标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条例,拟出台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经过自上而下的酝酿、修改,业已成熟,虽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基本的法规内容、政策、制度在业内深入人心。天津市美容美发行业质量标准的各项内容要求比较细,很具操作性。比如洗发,要求选择与发质相符合的洗发用品,打足泡沫,手法轻重适度,洗净冲透,给顾客用面巾擦脸。烫发要求使用合格的烫发液和定型剂,使用过程中不得损伤顾客的皮肤等。护肤美容要对肤质检测判断准确,选用合适的化妆品、护肤品、美体产品,操作美容仪方法要正确。
关于企业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初步确定分五个等级,最低为一星级,最高为五星级。专业划分等级有效期为三年。顾客可以按星级选择价格和服务。
从今年春节后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反馈的情况看,有关美容美发方面的投诉大为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天津市在打假和维权方面始终向消费者倾斜,消费者在充分得到保护的同时法律意识和警惕性逐渐增高。二是严格的准入证制度也从一个方面限制了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进入。三是天津的一些美容院开始闻风而动,各专业美容美发店的行业自律增大了法制化力度。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纷纷从内部管理着手,清理和检测企业内现存的美容美发品,看看使用期是否过期,于是假冒伪劣品纷纷自行下架。美容美发业的老板还趁此机会,纷纷开办免费培训班,向经营者和消费者介绍一些相关的美容化妆、护肤等方面的知识,便于消费者在实际使用时鉴别。据消费者反映,美容专业店对回头客都是爱护备至,真心诚意对待,所以消费者基本满意。
为使美容行业健康发展,建议有关执法部门加强对进入美容美发业门槛的准入监管和认证,对美容院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资格认证和从业者专业资格比例的规定。要堵塞伪劣化妆品在美容院落脚。商品质检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美容美发行业监督管理,制订相应措施进行规范。做到有诉必接,有举报必查,加大取缔无照经营和打击虚假广告的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定期和不定期走访、暗访、抽查化妆品质量,一旦发现以次充好并用假冒伪劣化妆品坑害消费者,要毫不手软地进行打击,触犯刑法的要给予制裁,以此杜绝假冒伪劣化妆品流入市场。
编辑/王允贞
美容业已从单纯的美容扩展到医疗美容、身体保健、形象设计等多样性服务。由于美容业发展迅速,然而在质量上可以支撑的教育体系、市场经营、人际网络等都很薄弱,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市场准入门槛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美容业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美容院里黑洞多
美容院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项较新的行业,一下子跃上了中国最具耀眼的行业,一些惊人的数字开始浮出水面。在公布的2004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中国的美容业竟然列在其中。面对暴利的行业中,几个内部从业者见怪不怪,非常轻松地说,翻番百倍小意思,成本数十元的东西,转手就加价六七百。灌装销售很简单,里面有何成分,就凭自己说。从业者还十分老道地告诉,只要标出美字号的,也包括美发业、美容健身按摩的,价格其实都很高,要问成本没有那么多,不说得悬乎些,谁还来。这一行还真怪,你的价格定得越高,受众者也多,赚的就是这些人的钱。
一位退出美容行业的Z女士告诉笔者,她退出美容行业,就是因为对化妆品厂家没有信心。据她讲,爱美女士在美容院花六七百元订购的一套普通护肤套装,成本不过几十元 ;风靡一时的牙齿镶钻,让多少追时髦者毫不吝惜慷慨解囊,其实四五百元的费用,成本只有1块钱。
美容院是暴利行业,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一位经常光顾美容院的李小姐告诉笔者令她非常气愤的一件事:“我在家门口一家小美容院订了一个护肤套装,主要是熟人,美容店老板给了很大的优惠价格,280元一套产品。前些天陪同事到大胡同批发市场买东西,看到一个化妆品柜台出售的相同品牌的套装化妆品与我买的一样,才卖27元,这还是没有砍价。李小姐说,这套化妆品20元就能成交。对此内部人透露,他们出售的标有中国意大利合资的6件套护肤品,实际价格最多18元,到他们那里得卖到500元。
其实这种暴利是美容院圈内的一个公开的秘密,用她们的话说,做美容不像卖商品,看得见摸得着,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想蒙你多少钱,你就乖乖地掏多少钱,很少有讨价还价的,美容院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敢大着胆子宰人没商量。话虽这么说,但业内人员也担忧,一旦消费者明白了里面“码密”之事,醒悟了,像他们那些不讲信用,专门骗钱的美容店很快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导致失信于顾客。
(二)假冒伪劣品充斥不法美容院
大凡经常光顾美容院的消费者都有感触,特别是一些小型美容院,他们使用的化妆品不少是“三无”产品。从反馈信息上看到,有关部门对美容美发市场检查时发现,化妆品以假充真的现象非常严重,尤以美容院为甚。
美容院内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不问价格多少,安全是最重要的。这话听起来到让人感动,可细打听,其中的奥秘在于:只要产品不出问题,效果谁也说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常光顾美容院的女士们都有感触,为什么美容院卖的护肤品品牌,在大商场或专卖店里是绝对看不到的。对这个问题,多数美容院讳莫如深,还是小Z女士道出了原委。
美容院经营方式大同小异,他们给消费者提供的美容系列品,一般都冠以合资、外资进口货品,而且是专门为美容院的特供品。当消费者质疑美容院提供的美容品牌时,美容小姐都振振有词道:您平常在商场里看到的那些化妆品品牌,只是做皮肤的日常和一般护理,若到专业美容店,只有用这些品牌化妆品,对肌肤的护理最有效。言外之意,在别处是根本买不到这些东西的。
事实是象他们说的一样吗?Z女士拿出1200多元买一套的护肤套装,这里面包括洁面霜、去死皮霜、按摩膏、精华素、面膜等7种产品,一般可用10次左右。笔者问这里的产品产地时,多数美容院均告之是深圳中法、中德或其他国家的合资品。据一家媒体介绍,那些在美容院用的化妆品,大多是通过专业线进货,产品一般不做公开宣传,其质量、价格相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知性。相当一部分生产厂商,都设在广州、深圳的郊区、乡镇,在那里分布着很多打着“中外合资的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的美容品厂家。所谓中外合资不过是一个幌子,有的是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回来找个地方生产;有的连厂房也没有,靠贴牌生产方式,这就是中外合资生产专供美容院化妆品的内幕。
(三)毁容投诉事件不断发生
其实,中国的美容业从整体看还很不成熟。有一些美容美发业的老板连皮肤结构、皮肤生理、毛发及头皮结构都不懂的情况下,就堂而皇之开办起美容院。看看新开业的一些美容院置办的“家档”,几台喷雾器,几张美容床,几面镜子,几台超声波导入仪,一堆包装精美、花花绿绿的盛有美容膏、液的瓶瓶罐罐,便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美容院开起来。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据天津市工商局举报中心的同志讲,美容之所以成为投诉热点,主要是美容院经营者中高素质专业人员为数不多,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些美容院不具备手术资格,从业者不具备医师资格,擅自操手术刀为顾客做美容手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造成投诉的重要原因。从媒体近日曝出的新闻中看到,今年以来,投诉举报中心共接受的有关美容美发方面的举报172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热点。
从天津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获悉,今年上半年就接到多起美容纠纷。消费者杨某在天津市南开区万德庄大街附近一家美容院,花3600元做量子脱毛美容治疗,工作人员把治疗仪能量调错,将杨某的四肢烫起了水疱。杨某经过专业医院两次导色素治疗现在还有黑痂,使杨某至今不能穿半袖衬衫出门。消费者时女士在河西区一家美容院进行瘦身减肥,减了5次后,时女士发现自己皮肤全身青紫,疼痛难忍,便找美容院理论,美容院方称属正常现象,不予解决。津南区一位消费者在该区一家美容院割双眼皮,造成感染,险些毁容,为此耽误了工作。
(四)四种陷阱
美容院里设有陷阱,归纳起来有四种。
一是美容院开进商场。他们依托大商场的信誉,谎借与商场合办以诱骗消费者。他们以免费护肤试用,一元钱做美容为幌子,一旦有消费者误入,不掏钱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休想走出美容院大门。黄女士在和平区一家大商场闲逛,被一托姐死拉活拽拉进美容院。工作人员一边为其做美容,一边吹嘘给黄女士用的美容产品,让其掏钱买下其美容产品。如果黄女士不买,她脸上的面膜就不给洗下来,无奈的黄女士只好花100元买下产品。没想到,当黄女士启用这瓶化妆品时,皮肤过敏产生了。
二是用优惠卡设圈套使其就范。这些优惠卡事先无任何说明,可到使用时就出现问题。
优惠卡只管服务不包含购买商品,跨年度卡就作废,逢年过节优惠卡无效。消费者张小姐在南开区一家美容院花800元购买了一张年卡,商家言明,可连续使用十次,十次以上凭卡5折优惠,可这家美容店不到一年的时间已三次易主,张小姐这张优惠卡没用几次就白白地损失了。
三是虚假广告误导。市消协的一位朋友介绍这样一件事。一家美容中心在广告中称:“在本中心花上1560元接受塑身美体服务,如果24小时不见效全额奉还。”这个诱人的广告使一些消费者动心,纷纷前去美体。事实上别说24小时了,5天过去了,许多消费者身体没有任何变化。当消费者感到受骗要求退款时,该中心百般抵赖,无奈之下消费者纷纷找消协求助。
四是不能兑现的承诺。承诺是多数美容院招徕顾客的一大法宝,一旦消费者把钱掏出去,各项承诺立马化为乌有。
二、对美容美发业立规矩 定标准
美容美发行业存在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行业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因而行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为此商务部颁发了我国首个美容美发规范性文件《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将在美容美发业推行分等定级标准,实行等级评定制度,以有效促进美容美发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天津市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美容美发行业标准以及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条例,拟出台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经过自上而下的酝酿、修改,业已成熟,虽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基本的法规内容、政策、制度在业内深入人心。天津市美容美发行业质量标准的各项内容要求比较细,很具操作性。比如洗发,要求选择与发质相符合的洗发用品,打足泡沫,手法轻重适度,洗净冲透,给顾客用面巾擦脸。烫发要求使用合格的烫发液和定型剂,使用过程中不得损伤顾客的皮肤等。护肤美容要对肤质检测判断准确,选用合适的化妆品、护肤品、美体产品,操作美容仪方法要正确。
关于企业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初步确定分五个等级,最低为一星级,最高为五星级。专业划分等级有效期为三年。顾客可以按星级选择价格和服务。
从今年春节后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反馈的情况看,有关美容美发方面的投诉大为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天津市在打假和维权方面始终向消费者倾斜,消费者在充分得到保护的同时法律意识和警惕性逐渐增高。二是严格的准入证制度也从一个方面限制了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进入。三是天津的一些美容院开始闻风而动,各专业美容美发店的行业自律增大了法制化力度。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纷纷从内部管理着手,清理和检测企业内现存的美容美发品,看看使用期是否过期,于是假冒伪劣品纷纷自行下架。美容美发业的老板还趁此机会,纷纷开办免费培训班,向经营者和消费者介绍一些相关的美容化妆、护肤等方面的知识,便于消费者在实际使用时鉴别。据消费者反映,美容专业店对回头客都是爱护备至,真心诚意对待,所以消费者基本满意。
为使美容行业健康发展,建议有关执法部门加强对进入美容美发业门槛的准入监管和认证,对美容院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资格认证和从业者专业资格比例的规定。要堵塞伪劣化妆品在美容院落脚。商品质检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美容美发行业监督管理,制订相应措施进行规范。做到有诉必接,有举报必查,加大取缔无照经营和打击虚假广告的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定期和不定期走访、暗访、抽查化妆品质量,一旦发现以次充好并用假冒伪劣化妆品坑害消费者,要毫不手软地进行打击,触犯刑法的要给予制裁,以此杜绝假冒伪劣化妆品流入市场。
编辑/王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