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之家》中莉莉的困境、追求和伦理选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迪丝·华顿在其经典作品《欢乐之家》中塑造了一个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摇摆挣扎的女性人物——莉莉,她一方面渴望豪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又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本文分析莉莉所面对的困境、秉持的追求及其最终伦理选择,旨在呈现当时美国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欢乐之家;莉莉;伦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当时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 她的成名作《欢乐之家》发表于1905年,描述了出身纽约上流社会的主人公莉莉·巴特在家道中落后试图运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嫁入豪门,但同时却无法舍弃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最终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落得服用过量镇静剂孤独离世的结局。在她所面对的物质与精神的困境中,莉莉的死是她所做出的伦理选择的必然结果
  一、窘迫的经济困境
  莉莉的困境在于无法获得经济独立与自由。当时莉莉正陷入家庭破产和父母双亡的双重窘境,并因此不得不寄人篱下。可莉莉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养尊处优,长期周旋于骄奢的上流社会交际圈中,习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使她注定难以忍受平淡节俭的生活。当时纽约的上流社会以男权为中心,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與自然对立的西方工业文明造成并强化了女性受支配的地位,女性的敌人是父权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白人男性,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模式导致了资本主义父权制霸权为核心的政治策略”[1]。莉莉从小就深受其所处阶层和社会理念的教育,认为女性存在的意义就是利用自己的美色获得一位有地位有财富的丈夫,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依附,所以她迫切地想要嫁给一位家财万贯的男性,使她能维持在上流生活生存的必要花销。
  莉莉最终拒绝与贵族结合并离开上流社会时,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像自己的朋友格蒂·法里什那样的独立女性。她被当作观赏品抚养长大,没有经济独立得以傍身的技能,“除了坐在客厅里像鲜花散发香气一样散发她的高贵气质外,她想不出自己还能干什么。”[2]她也不像童话故事里的女主角那般幸运,总能够机缘巧合之下否极泰来。[3]被上流社会排挤后,莉莉的选择是去工厂做制帽女工以维持生计,然而从小缺乏相关训练的她始终无法熟练操作,最终在淡季来临时被解雇,失去一切经济来源。
  二、矛盾的双重追求
  母亲与父亲不同的教育赋予了莉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造就了她矛盾的性格,使得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在她身上并存着。一方面,她渴望像宝石般高高在上又精致至极的生活,费尽心思想要嫁入豪门;但另一方面,她在内心深处又鄙视自己所追求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向往更高尚的精神世界。莉莉的母亲可谓是一个将挥霍与奢华当作日常生活的女性。她认为除了上流社会,其他人过的都是猪一样的生活。即使在破产后,她仍留恋从前纸醉金迷的生活,期待莉莉能够以美貌为跳板嫁入豪门,重归上流社会。临终时她仍嘱咐莉莉一定要竭尽全力摆脱寒酸卑贱的生活。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莉莉已经把嫁给有钱人当作奋斗目标。但由于父亲的熏陶,莉莉不仅热爱绘画与文学,对高尚情操也有着执着的追求。这使得莉莉时常厌烦自己必须处心积虑吸引那些仅仅是有钱,却没有高尚情操与品位的异性的命运。
  三、摇摆的伦理选择
  事实上,莉莉并不缺乏结婚的机会。她身边出现过许多家底殷实的男性:家财万贯,一进入纽约上流社会社交圈就引起骚动的葛莱斯;想要求娶一位贵族小姐来帮助其进入上流社会的新兴资产阶级罗斯代尔;陷入家庭危机并倾心于她的老朋友多赛特。莉莉确实为找到一个有钱丈夫而不懈努力过:在葛莱斯面前,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循规蹈矩,以家庭为中心的优雅温柔的女人;失去一切经济来源,沦落寄宿旅馆时,她也曾经向罗斯代尔低头过表示愿意嫁给他;在得知多赛特愿意娶她时,她也曾为这扬眉吐气的大好机会动心过。“可是每当这样的机会降临,她总是退缩不前”。[2]莉莉在困境中渐渐地意识到,比起物质上的贫瘠,自己更害怕精神上的空虚。于是做出了自己的伦理选择——听从真实的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她放弃了与葛莱斯的约会,婉拒了罗斯代尔的求婚,也推开了多赛特抛来的橄榄枝,放弃了与有钱人结婚以获得经济依靠的机会。
  四、结语
  固有的社会理念和母亲的深远影响使莉莉无法抗拒上流社会的诱惑,即使她厌恶仅为金钱而结合的婚姻,却因无法经济独立而徘徊摇摆。她一方面向往豪华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却又追求道德高尚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让她无法真正适应上流社会,却也无法脱离上流社会而生存。最后莉莉遵循自己内心去追求理想中的精神王国,却因缺乏独立生存的技能,落得服实过量镇静剂孤独离世的结局。丽莉的死是她斗争的高潮,也是她作出的伦理选择的必然结果。因为她渴求的这种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婚姻在她所处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死亡是为了坚持莉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她对金钱至上的社会的反抗。死亡使她脱离了虚伪的世界,找到了灵魂归宿。
  参考文献:
  [1]肖巍.《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M].赵兴国,刘景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3]Erin, Mahoney. The House of Mirth and the Realistic Fairy Tale[J]. Explicator.2009, Vol.68(No.1):36-38.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品中各种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文学作品本身活灵活现,更好地展现和诠释深层次内涵和意义,可以将作家的思想、意图通过作品的形式形象地传达给读者。美国文学作品《荒野的呼唤》就是象征手法最形象的体现。作者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将自己的思想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将对美国文学作品《荒野的呼唤》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荒野的呼唤》;象征;解读  作者简介:张妮(1983.10-),女,汉族
摘 要: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和女性主义的繁荣,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时时刻刻》,但她们都集中在分析女性主体意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女性命运的悲剧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阐释《时时刻刻》中三位女性的迷失形象。  关键词:女权主义;迈克尔·坎宁安;父权制  作者简介:郭荣琼(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
摘 要:英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意义重大。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西方文学的结晶与代表,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有其独特的特点。本文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征作了梳理,以期抛砖引玉,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每一种文学
摘 要:维·阿斯塔菲耶夫(1924年-2001年),在1976年,《鱼王》获得了苏联国家奖,这部作品成为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显示出阿斯塔菲耶夫的独特风格。很多评论家一度认为阿氏属于“普里什文”一派,总是从自我角度书写抒情的乡村气息,但是在《鱼王》这一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宁静唯美的乡村气息,还有血淋淋的搏斗和贪婪的人性和道德缺失。而这一系列的惨痛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
1998年9月10日,一架MU586航班MD-11大型客机从虹桥机场起飞后,前起落架故障,在空、地密切配合与充分准备后,紧急迫降成功。机上137名乘客与机组人员除6人轻伤外,其他人员基
摘 要: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此部作品中首次出现了文学中“多余人”这一形象,通过对贵族青年奥涅金的描写,反映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普遍现状,也深刻剖析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奥涅金作为多余人的代表而存在,他身上體现的一系列特征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特征,更是这个时代一群人的代表。  关键词:多余人;贵族青年;奥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