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的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本文从心向(心系学生,尊重学情)、多向(多维互动,避免替代)、指向(指示明确,及时点拨)三个方面论证有向开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开放 有向 课堂 学情
开放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注重学习环境创设,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课堂开放后,利用资源推进教学时,往往出现不同的状态,有教师等待自己需要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视而不见的“假开放”、有只选择教师需要的,为开放而开放的“白开放”、有无法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也无法做出恰当处理的“半开放”……可见,并非课堂上所有的开放都是有价值的,有些开放是盲目的开放,是无向的,这样的开放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效率。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应该是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丰富教师预设的目标,甚至改变之,在开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中养成思维。因为,高效的开放课堂追求“有向”,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 心向:心系学生,尊重学情
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开放中内含的指向是学生,这是有向开放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为了更深入解读学生,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解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过程中都循序“学生会的少教,不会的重点教”的原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多向:多维互动,避免替代
课堂要尽可能向多数学生开放,而不是只向少数优生开放。优生指的是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比较积极活跃的学生,而普通的学生在课堂中通常会被优生所替代。在课堂中,优生更加自信地回应教师的问题,所以会给课堂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懂的教学内容假象。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优生比普通学生反映更快、举手更频繁、准确率更高,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流畅的教学过程,叫优生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点普通学生回答更高。在公开课上,教师经常为了保证课堂气氛和正常教学进度,往往只是指名优生回答,以求在课堂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优生掌握了课堂知识不代表普通学生也掌握了,这造成了所有学生都弄懂的假象,这也会使优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而其他普通学生则因为对课堂知识心存疑惑而失去了参与课堂讨论的勇气和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较突出的问题则是组员的思维被组长思维所替代。“小组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不注意调控,就很容易出现下列状况:简单题目,对对答案;难的题目,小组讨论,抄抄答案;开放题目,小组讨论,凑凑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是锻炼了小组长的能力,其他学生也只是凑凑热闹而已,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另外,开放的多向也体现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多向、多次、多节点的互动形式。例如在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上可以设计个别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小老师带读、指名抽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生字词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单一的识字。
只有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行动起来,个个都主动思考,人人都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人皆精彩的理想课堂。
三、 指向:指示明确,及时点拨
要实现有指向的开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开放,如小组交流和反馈预习情况,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批注课文和小组讨论时,都尽可能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小,教师在课堂上的指令必须非常清晰、明确,如“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几页,看到第几行第几个字”。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有集中的教学指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认真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规范甚至锤炼课堂语言,从而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提问的层次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提问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每一次的课堂提问都能成为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以便提问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在一年级下册《识字五》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给“也”字加偏旁,学生很踊跃举手发言,很快在课堂上“诞生”了池、他、她、地等字,这些字都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字,学生对此比较熟悉。但是我提出给池、他、她、地这些字编儿歌时,课堂鸦雀无声,我发现直接把这个难度颇大的问题抛给学生是不实际的,那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后来我再次上《识字五》这一课时,遵循了“教结构用结构”先扶后放的方法,待学生给“也”字加了偏旁之后,我再选其中的两个字进行儿歌创编,然后让学生对其他的字进行填充式儿歌创编。这样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观察了老师创编儿歌之后也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创编的欲望,这时我把时间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听到了许多学生精彩的发言。同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点拨,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收获的效果完全不同。
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示方向:当学生观念模糊的时候,帮助其明确;当学生认识抽象的时候,帮助其具体;当学生思维点状的时候,帮助其组成结构;当学生有具体的问题和障碍的时候,帮助其解决问题,跨越障碍。
有向开放的课堂,给学生留出充分自主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有目的、有指向地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焕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师生主動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安琪. 语文课堂活动要有明确要求[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1).
[3]王欣.合作学习中的“思维替代”现象及解决方法[J].教育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2013(5).10—13.
[4]张向众.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5]周宜东.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关键词:开放 有向 课堂 学情
开放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注重学习环境创设,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扬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课堂开放后,利用资源推进教学时,往往出现不同的状态,有教师等待自己需要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视而不见的“假开放”、有只选择教师需要的,为开放而开放的“白开放”、有无法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也无法做出恰当处理的“半开放”……可见,并非课堂上所有的开放都是有价值的,有些开放是盲目的开放,是无向的,这样的开放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效率。真正的开放课堂教学应该是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丰富教师预设的目标,甚至改变之,在开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中养成思维。因为,高效的开放课堂追求“有向”,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 心向:心系学生,尊重学情
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开放中内含的指向是学生,这是有向开放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为了更深入解读学生,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解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过程中都循序“学生会的少教,不会的重点教”的原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多向:多维互动,避免替代
课堂要尽可能向多数学生开放,而不是只向少数优生开放。优生指的是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比较积极活跃的学生,而普通的学生在课堂中通常会被优生所替代。在课堂中,优生更加自信地回应教师的问题,所以会给课堂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懂的教学内容假象。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优生比普通学生反映更快、举手更频繁、准确率更高,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流畅的教学过程,叫优生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点普通学生回答更高。在公开课上,教师经常为了保证课堂气氛和正常教学进度,往往只是指名优生回答,以求在课堂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优生掌握了课堂知识不代表普通学生也掌握了,这造成了所有学生都弄懂的假象,这也会使优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而其他普通学生则因为对课堂知识心存疑惑而失去了参与课堂讨论的勇气和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较突出的问题则是组员的思维被组长思维所替代。“小组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不注意调控,就很容易出现下列状况:简单题目,对对答案;难的题目,小组讨论,抄抄答案;开放题目,小组讨论,凑凑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只是锻炼了小组长的能力,其他学生也只是凑凑热闹而已,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另外,开放的多向也体现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多向、多次、多节点的互动形式。例如在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上可以设计个别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小老师带读、指名抽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生字词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单一的识字。
只有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行动起来,个个都主动思考,人人都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人皆精彩的理想课堂。
三、 指向:指示明确,及时点拨
要实现有指向的开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开放,如小组交流和反馈预习情况,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批注课文和小组讨论时,都尽可能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小,教师在课堂上的指令必须非常清晰、明确,如“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几页,看到第几行第几个字”。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有集中的教学指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认真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规范甚至锤炼课堂语言,从而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提问的层次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提问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每一次的课堂提问都能成为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以便提问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在一年级下册《识字五》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给“也”字加偏旁,学生很踊跃举手发言,很快在课堂上“诞生”了池、他、她、地等字,这些字都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字,学生对此比较熟悉。但是我提出给池、他、她、地这些字编儿歌时,课堂鸦雀无声,我发现直接把这个难度颇大的问题抛给学生是不实际的,那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后来我再次上《识字五》这一课时,遵循了“教结构用结构”先扶后放的方法,待学生给“也”字加了偏旁之后,我再选其中的两个字进行儿歌创编,然后让学生对其他的字进行填充式儿歌创编。这样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观察了老师创编儿歌之后也有浓厚的兴趣,有了创编的欲望,这时我把时间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听到了许多学生精彩的发言。同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点拨,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收获的效果完全不同。
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示方向:当学生观念模糊的时候,帮助其明确;当学生认识抽象的时候,帮助其具体;当学生思维点状的时候,帮助其组成结构;当学生有具体的问题和障碍的时候,帮助其解决问题,跨越障碍。
有向开放的课堂,给学生留出充分自主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有目的、有指向地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焕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觉,促进师生主動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安琪. 语文课堂活动要有明确要求[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1).
[3]王欣.合作学习中的“思维替代”现象及解决方法[J].教育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2013(5).10—13.
[4]张向众.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5]周宜东.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