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关键词】情感;感性;好奇心; 悬念;感染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其他文献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识字应从娃娃抓起”。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那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约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交流—总结”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概括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否是最简分数。  教具:课件、小组探究记录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
期刊
对教师而言,首当其冲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过去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师角色也要随之转变。  通过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我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其根本点是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  下面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一、根据语言习得规律  在英语教学中场地创设接近真实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精当选材,事例构段的散文形式,提高构段、谋篇的能力,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导读法,合作尝试,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构建课内课外的广阔空间,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正含义。  3.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教学流程:  一、单元解读,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当我们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看到盲童安静用双手触摸花朵,意外感受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套、三角板、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杨老
期刊
复习内容: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第90页、91页。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进一步熟练表内乘法,提高乘法的计算正确率和速度。  3.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经关于“倍”的有关问题,培养推理和分析能力。  复习重难点:  1.整理表内乘法表。  2.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经关于“倍”的有关问题。  复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选取工具的用法,及其两种工具样式,会用选取工具定义图像、进行移动、复制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分层练习为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让各层次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交流,在游戏中感受“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选取工具移动图块。  教学难点:复制图块,并合理调整。  教学准备:Windows XP操作系统  多媒体教室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词赏句,质疑感悟。  2.初步了解白描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子湖畔,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欣赏,也留下了不少歌咏西湖美景的诗词。同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猜一猜》。  【教材简析】  《猜一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为以后的演绎推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里潜移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