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高质量服务于专业毕业教学的方法及实现途径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r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教学质量问题相对突出的税收专业毕业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调研结果,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了影响毕业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其解决方法,阐述了统计知识对提高毕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及其高质量服务于专业毕业教学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本研究结果不仅对税收专业毕业教学质量具有提升作用,也对财经类高校其他专业教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以网约房为代表的住宿新业态发展蓬勃,但是它的发展仍饱受争议.文章梳理研究现状,总结住宿新业态安全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浙江、山东和江苏三省出台的网约房治理相关规定,提出推动后疫情时代住宿新业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从福建多地采集了55份感染叶斑病的枫香植物病样,包含叶片、叶柄、枝条和树皮.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12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菌株,综合形态特征以及3个基因(ITS、β-tubulin和tef1)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 Neopestalotiopsis cocoes、N.chrysea、Pestalotiopsis neglecta和P.neolitseae,均为枫香上首次报道,其中N.cocoes在国内首次被发现.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发现N.cocoes能够侵染叶片、叶柄和枝条,N.chrysea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是威胁香蕉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原真菌,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4)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栽培品系.Argonaute蛋白(AGO)介导的RISC复合体在RNAi干扰中起到重要作用.Foc4含有两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AGO蛋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了△ago1、△ago2和△ago1/2基因缺失突变体,并对其突变体的生物学表型、非生物胁迫、致病力及小RNA发生进行分析.与Foc4相比,缺失突变体不影响菌丝的营养生长,但是分生孢子产量
本研究从广东省罗定市20年生和1年生肉桂的叶、枝、根和皮等不同器官共分离得到90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特征、显微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2门3纲10目14科22属,其中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黑孢霉属Nigrospora和间座壳属Diaporthe为优势属;肉桂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偏好性,叶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有49株,分属于19个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4.44%.叶、枝、根和皮部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63、1.86、1.30和1.07,叶部多样性最高.20年生肉
为了研究核转运蛋白SsKapJ在甘蔗鞭孢堆黑粉菌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并进行了相关生物学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潜在核转运蛋白基因SsKapJ△突变体有性配合和菌丝生长显著减弱,转录组分析SsKapJ参与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调控.另一方面,SsKapJ△突变体担孢子对吡唑醚菌酯杀真菌剂敏感性增强,但突变体对苯菌灵杀真菌剂敏感性以及环境胁迫测试(渗透压、细胞壁抑制剂、氧化还原和乙醇)中较野生型没有明显变
果实软腐病是猕猴桃贮藏期间最严重的真菌病害,猕猴桃间座壳Diaporthe actinidiae是该病检出率最高且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该病菌从花前期开始侵染,至果实贮藏期才表现症状,侵染至发病周期较长,可借助荧光标记对其侵染过程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的技术,运用携带GFP及潮霉素抗性基因的双元载体pCAMBgfp对D.actinidiae菌株进行遗传转化.首先,对转化子进行潮霉素及绿色荧光筛选,随后进行菌落的生物学特征观察、荧光稳定性验证及致病力检测,最终得到3株菌丝形态、生长速度及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柑橘产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菌物病害是制约我国柑橘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过去一百余年里,我国植物病理学家和菌物学家描述和记载了大量柑橘上的病原菌物.然而随着分子系统学在菌物分类鉴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菌物命名法规的变化,一些菌物的分类地位和拉丁学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方便使用者了解这些变化,方便柑橘菌物病害相关知识的交流,本文汇总了我国已经描述的柑橘菌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其中病原真菌103种,病原卵菌12种,此外还列出我国禁止入境病原菌5种,并依据最新分类系统和菌物命
植物病原菌物是造成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可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威胁和灾害.近年来,菌物分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大量新分类单元被描述、高阶分类系统被修订和完善.在墨尔本和深圳两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对《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中涉及菌物的部分做出了重大调整以实现“一菌一名”.上述研究进展和改变对植物病原菌物的命名和名称的使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收集和整理了中国菌物名录和植物病理学教科书中记录的常见农业病原菌物名称590个,涉及菌物物种370种,隶属于2界7门15纲47目84科168属
为了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动态,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的6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表层水平拖网调查.根据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群落结构特征,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矩阵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资源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4年调查共采获鱼卵3829粒,仔稚鱼234尾,隶属于7目14科15属.鱼卵的主要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该病害的致病菌主要是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目前,使用杀菌剂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和危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杀菌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enzimidazoles)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作用靶标是β2微管蛋白.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赤霉病菌中β2微管蛋白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互作机制,通过同源建模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菌β2微管蛋白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将β2微管蛋白与4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