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时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学生学会感恩,才能让他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关键词】品想品德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教师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当学生在对生活的世界进行观察、探索、思考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伸出援助的双手;在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体会时,教师要给予欣慰的微笑和积极的鼓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教师要利用导语引导学生去想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去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去探究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转向让学生知道是家乡的父母、乡亲、水土养育了自己。所以,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要学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家乡。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去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二、从组织讨论、收集资料入手 ,激发感恩之心
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是教育学生感恩最好的方法之二。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知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学生说、听、评、议,使他们明白了谁是他们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去感谢谁,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我通过让学生去春游、拍照、采访等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办班刊,举办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并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我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从哪里来》课文内容,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四、谈谈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2、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
我们将感恩教育的因素与学校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注重切入学生的心理世界,激发他们心灵的共鸣,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如:在品德课上,有一位老师以“感恩”为主题在班里开展故事会,通过学生精彩的表演,让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又如:美术比赛展览中也有学生作品《我的班主任》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啧啧赞赏。再如:以“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在学校操场举行,活动形式多样,有小品、朗诵、小组演唱等。学校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给自然界最好的报答,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环保节能的行动中,为美化我们共同的家园出一份力。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增强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永怀感恩之心,长做感恩之事,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关爱他人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关键词】品想品德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教师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当学生在对生活的世界进行观察、探索、思考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伸出援助的双手;在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体会时,教师要给予欣慰的微笑和积极的鼓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教师要利用导语引导学生去想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去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去探究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转向让学生知道是家乡的父母、乡亲、水土养育了自己。所以,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要学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家乡。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去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二、从组织讨论、收集资料入手 ,激发感恩之心
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是教育学生感恩最好的方法之二。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知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学生说、听、评、议,使他们明白了谁是他们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去感谢谁,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我通过让学生去春游、拍照、采访等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办班刊,举办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并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我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从哪里来》课文内容,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四、谈谈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2、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
我们将感恩教育的因素与学校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实践活动中特别注重切入学生的心理世界,激发他们心灵的共鸣,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如:在品德课上,有一位老师以“感恩”为主题在班里开展故事会,通过学生精彩的表演,让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又如:美术比赛展览中也有学生作品《我的班主任》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啧啧赞赏。再如:以“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在学校操场举行,活动形式多样,有小品、朗诵、小组演唱等。学校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给自然界最好的报答,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环保节能的行动中,为美化我们共同的家园出一份力。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增强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永怀感恩之心,长做感恩之事,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关爱他人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