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引领尖端科研创新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5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4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评选揭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带领的“月宫一号”团队以高尚赤诚的爱国情怀、创新开拓的科研精神和团结敬业的奉献胸襟,荣获“2014北京榜样”特别奖。团队热忱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倾情献身人类航空航天事业、执着追求科研学术卓越创新的精神得到全社会的推崇与弘扬。
  “月宫一号”即“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浪漫神话 构筑梦想
  自2004年起,刘红教授团队就瞄准了国家载人深空探测重大需求,开始了月球梦:在月球建设长期有人基地,使月宫不再只是神话。正是这样一个既浪漫又现实的飞天梦想,使团队成员秉持信念,保证了“月宫一号”设计建设、实验的顺利进行。
  刘红教授从小就是一个“追梦人”。小时候她喜欢数星星、看月亮。夏夜纳凉时,她会昂起脑袋,指着月亮说这个斑点可能是一棵树,那个斑点可能是一个人。直到知天命之年,作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的她,戴上了“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头衔,刘红才知道原来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探索孩提时代有关星空的梦想。刘红常说:“读中学的时候,政治老师讲,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但我认为,这仅仅是能力上的差别,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人类永远追求新的梦想,永远不会停止对未知世界探索的脚步,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广袤太空。”
  多年来,刘红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走访参观了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如俄罗斯BIOS-3、美国生物圈2号、日本CEEF以及火星500等,每一次的旅程都让团队成员无比震撼。同时,作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刘红教授,始终秉承“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理念,以广域的国际化视野和宽阔的国际化胸襟,多方引进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十年引进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专家100余人次,讲学开课、联合开展合作研究。国际化大舞台的广阔视野更是点燃了“月宫一号”团队的激情与梦想,他们将这种热烈而执着的情感全部投入到了缜密的科研之中。
   追梦路上 创新踏痕
  “月宫一号”研究团队由刘红教授、谢倍珍副教授、胡大伟讲师、付玉明讲师及1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此外还有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均在“月宫一号”的有关研究工作中作过贡献。近3年,团队中的研究生获得国际、国家、院校级奖项20项以上,其中四名获得“国家奖学金”、4名获得校长特别奖学金;近5年17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学术报告。
  “月宫一号”建成之前,团队经过了近10年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构建方法。
  在“月宫一号”设计过程中,当时还是讲师的谢倍珍博士、付玉明博士及5名研究生贾伯阳、张厚凯、刘慧、李乐园、孙伊分别担任了7项分系统责任设计师的重任。他们废寝忘食查阅资料、形成设计加工方案。
  “月宫一号”进入建设阶段, 研究生张厚凯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督和验收;博士生邵玲智负责具体组办国际研讨会、实验台柜和电器采购;李乐园负责舱室装修设计和宣传科普等工作。大家深知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起早贪黑,常常早上6点来监督施工,或值守到凌晨监督装卸材料,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月宫一号”主体工程建成后,各设备进舱安装调试前都需要严格消毒,有些消毒工作量巨大,全体团队成员参与。博士生孙伊主要组织监督,这支热血团队干起体力活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盛夏七八月,工地气温经常达到40多摄氏度,张厚凯负责现场监督,脚手架已经烤得烫手,他仍然爬上爬下认真检查每一个焊缝。从脚手架上爬下来,他用那磨出水泡的双手拧开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基本见底了,由此大家便亲切地叫他“水桶”。
  整个施工过程,“月宫一号”仅仅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奇迹,令来访的国际同行专家惊叹不已。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所所长高度赞扬了研究团队在构建“月宫一号”过程中,向世界展现出 “极强的专业性和极高的热忱”。“美国生物圈2号”专家称赞团队“在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的关键性贡献令人振奋不已”。
   执着坚守“月宫”建成
  2013年11月19日,“月宫一号”封舱运行, 2014年农历大年初四,“月宫一号”正式开始为期105天的密闭有人实验。 总设计师刘红教授说: “这次实验系统总的闭合度达到了97%,也就是说人所需要的所有物质97%是循环再生的,只有3%是外援的,主要是肉类。”
  “月宫一号”这次实验的居民,分工非常明确。董琛主要负责培养小麦,这个任务非常重要,因为舱内共69平方米的种植面积,小麦占40平方米。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得好坏决定了这3个人能不能吃饱、氧气是否充足。王敏娟负责21种作物中除小麦以外所有作物的栽培,此外,她还要负责做饭。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做饭很特殊,一切要从小麦粒开始去做。收获了小麦,要把它磨成面,然后再去做面点。这个系统里边是不许爆炒、不允许有油烟的,所以王敏娟只能用蒸煮的方式或者水焯的方式做出可口饭菜。
  舱长谢倍珍虽然是教师,也只是比两位博士生大两三岁。她除了负责舱内管理还要负责舱内最脏、最累的工作—处理尿液、粪便和植物废物并饲养黄粉虫,但她总是乐呵呵的,从无抱怨。让志愿者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就是特殊的“吃虫”经历:在“月宫一号”中需要饲养黄粉虫,等它们长到约2.5cm大时,志愿者们必须把它们当作食物补充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董琛和王敏娟永远记得谢老师第一次收获黄粉虫的快乐和要吃下它的复杂心情,“真的难以形容”。   最感人的是舱内团队成员的协作和相互信任,舱外团队成员24小时坚守值班岗位。2014年春节期间,团队成员为了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全体自愿留在学校。研究生邵玲智和董迎迎几乎每天都坚守在监控室。 105天的密闭生活,3名舱内试验人员在舱内进行繁多的系统运行维护和实验操作,认真测试记录了上百种实验数据,并经受了长居密闭环境的生理适应和心理考验。
  2014年5月20日,团队成员谢倍珍等3位志愿者伴随着众人的掌声,从“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来,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月宫一号”105天的密闭多人试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的试验成功,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实验成功后,刘红体会了生命中“极大的满足感”“那一刻,觉得这一生过得真值”。 刘红说:“我们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到2014年10年整,10年来很多青年才俊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他们作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这次实验有人出名了,有的人没有出名,有的人留给这项事业的影像,永远是一个背影。但是大家都一样高兴,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梦想!”
   荣誉环绕 不忘初心
  2014年5月,“月宫一号”的试验成功得到了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近30家新闻媒体纷纷到场进行采访报道,社会反响热烈、持久。2014年9月,“月宫一号”研究成果以其广泛的国际化基础以及优异瞩目的国际交流合作成果,以排名第三的成绩,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此次,刘红教授带领的“月宫一号”团队再次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创新的科研精神和敬业的奉献胸襟,荣获“2014北京榜样”特别奖。
  荣誉环绕下,刘红教授及“月宫一号”其他团队成员却显得格外沉静,他们思考着接下来的工作目标:在总结分析已有实验结果基础上,把“月宫一号”继续改进扩建,完善单元技术和设备,开展更长时间、更多乘客、更高闭合度的实验系统,将我国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发展到世界第一,为我国载人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提供更加完美的理论和技术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特约主持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之亟需,此人之共识。但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高水平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社会方方面面,单单依靠某一部门,很难奏效,正因如此,高水平人才培养才成了“世纪难题”。如何突破困局,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是需要新思维和真勇气的。常言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2015年3月24日,北京市教委推出了“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5年CNKI中国知网中有关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后发现:廉政风险防范领域研究自2009年后呈递增趋势,涉及的行业、领域分布较广,其中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研究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对高风险、具体业务领域的关注尚不够,整体研究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等学校 廉政风险防范 研究述评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中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犯罪案件数量不断
刘伟,女,汉族,1969年出生,1987年入党,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处长。曾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等。  作为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刘伟同志带领教务处全体同仁以“保障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努力协助学校主管领导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狠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为学校赢得声誉  
钱军,1964年3月出生,湖北荆门市人,博士,教授。历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职务。2008年7月,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建设“职工之家”既是基层工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工会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高度重视党政工共建“教职工之家”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民主管理、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营造了党、政、工共建一个“家”的良好局面,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是北京农学院基于对首都高等教育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和规律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在2009年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了北京农学院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走特色立校的道路,才能逐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充分认识特色立校的重要性  特色立校是一项
北方工业大学坚持把教学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其中,“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和“大学美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产品设计》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教材,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层次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力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探
赵文,汉族,河北定州人,法学硕士。1964年9月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部干部、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中专部部长、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2014年6月,任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秋天的首都体育学院依旧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林木树影叠翠,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折射在脚步匆匆的学子们身上。一阵铃声响起,校园随即恢复了
2016年10月21日,来自德国、法国、芬兰、中国等15所国内外高校领导、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参加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全球化视野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研讨会。会议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分享各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创新理念的互学互鉴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会者希望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形成共识,期待在若干重点项目上建立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各兄弟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党总支隶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下设6个支部,共有178名党员。近年来,学院党总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坚持改革创新,永葆青春活力,用情凝聚人心,服务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了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1.坚持学习,作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