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鄂尔多斯高原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入手,从能量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油蒿群落生产力动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9月初达全年最大值。油蒿光合强度在7、8月份较大。群落地上能量现存量增长率、群落生长速率及能量转化率均在这两个月中较高,即它们的变化趋势一致。植物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动态变化与群落生产力变化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鄂尔多斯高原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入手,从能量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油蒿群落生产力动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9月初达全年最大值。油蒿光合强度在7、8月份较大。群落地上能量现存量增长率、群落生长速率及能量转化率均在这两个月中较高,即它们的变化趋势一致。植物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动态变化与群落生产力变化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其他文献
臭氧与生物处理净化重度污染废水O.Leitzke〔梅塞尔集团Wedeco(威德可)公司〕含有高浓度COD及可吸附性卤代烃(AOX)的重度污染废水,例如来自填埋场中的滤出液及被染料或表面活性剂所污染的工业废水,采用臭氧或结合生物处理工艺,其处理结果极佳...
研究了厌氧浮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naerobicFloatingBedBiofilmReactor)在常温条件下(15~25℃)快速启动的方式,并成功地实现了以聚丙烯填料为载体的快速启动。试验表明,接种污泥的性能、水力负荷、有机负荷以及挥发酸是影响启动的主要因素。
1概述1.1水厂改造的紧迫性水资源匮乏、分布不均,原水污染严重,构成了我国给水处理的基本背景。据统计[1],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108座城市严重缺水,日均缺水1600×104m3。按建设部规划[2],“八五”期间平均每年供水量...
根据群落物种数目估计的结果,并利用10条种-面积曲线对东灵山地区几个类型植物群落的临界抽样面积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它几个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用各种方法确定的临界抽样面积是不同的,并且各种方法受种-面积曲线不同形式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但方法1受的影响最小,其意义比较直观、明确,由它得到的结果也比较可靠。对5个群落来说,要抽到这5个群落的乔、灌、草及整个群落60%的种所需的临界抽样面
泵站事故是破坏输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隐患之一,如何防止是设计管理人员一直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常采用的水泵出口水锤防护措施为二阶段关闭液控蝶阀。该蝶阀的关闭过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中短距离压力输水管路的,如何将其应用于长距离压力输水管路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
用1991~1995年在胶州湾季度取样(2、5、8、11月)所得的资料探讨胶州湾毛类组成、分布、数量变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胶州湾多毛类组成以温带种和广温广布种为主,兼有广温热带种和冷水种;其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14gm-2、82indm-2;湾内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密度均高于湾口;湾内多毛类群落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分成5种类型;过度捕捞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供试的57种亚热带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在280nm~330nm有1个或2个吸收峰。以单位面积为基数表示的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为乔木>灌木>草本;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降低生长光强至自然光的40%和16%,荷木,黧蒴,黄果厚壳桂和马尾松叶片的UV-B吸收化合物减少8%~48%。化工厂和电厂附近生长的植物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呈现增高或降低两种变化类型。结果表明叶片具有抵
旅游、宗教活动及工厂废气等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引起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荷木和马尾松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则减少。荷木叶片的MDA高于马尾松,而SOD、CAT、ASA-POD活性和GSH含量却低于马尾松。人为干扰使荷木和马尾松叶片蛋白总量降低,酪蛋白水解酶、氨肽酶和内肽
采用自行设计的蒸散仪和加拿大产的自动气象设备测定了松嫩草原星星草群落和朝鲜碱茅群落的蒸散、蒸腾量及其环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同种环境条件下,两种碱茅群落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群落的蒸散、蒸腾速率差异显著。两种群落蒸散、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紧密相关,其中太阳辐射强度起主导作用。生长季降雨和土壤含水量在两种碱茅群落水分循环与平衡的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1992年5~
人口增加、人口扩散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是野生稻面积缩小、分布北界南移而栽培稻面积扩大、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张的根本动力。由于野生稻与栽培稻在历史上处于同一生态位,发展栽培稻使野生稻生境破坏。提出生态位恒定假说并解释了野生稻与栽培稻分布区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