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i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字化学校的概念和含义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凭借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其他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学校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
  数字化学校应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环境与过程,以及校园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数字化。见图1。
  
  1)网络信息平台。数字化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联接才能得以实现。2001年10月,我校率先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全校8栋大楼全部实现无线网覆盖;2007年7月,完成了国内首家MP多功能视频校园网络的构建,可实现任意二空间或多空间的高质量实时视音频交流。
  2)数字化教学环境。拥有奔III以上电脑700余台(含手提电脑180余台),平均3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为88间教室配置了与电脑连接的投影机和大屏幕,有37间教室、6间会议室装备了MP网终端设备;校园网每天24小时免费开放,700台以上电脑可同时连通国际互联网连通,日均流量达40 GB,国际出口流量达4 GB,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至此,我校已经构建起“有线网、无线网和MP网”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结构,形成并完善了数字化学校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够适应并保障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系统,硬环境的大部分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学校的平均水平。
  3)技术支撑系统。大容量的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网络的稳定、高速和安全。为此,我校于2003年2月设立了“网络中心”,把网络管理从计算机教研组当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全校的网络建设和管理,以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
  2 校园数字化硬环境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3个问题。首先,是硬件更新快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按需配置、滚动更新”的策略,以适用为前提,不搞一步到位,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其次,是校园数字化硬环境建设中的优化与效益的矛盾。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策略。以前瞻性的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使我校始终保持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位置。
  再者,是数字化整体环境的落后与局部优化的问题。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数字化大环境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学校的小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期实现数字化环境的优化。
  在优化数字化校园的每一段进程中,如何选用合适的技术,是优化学校数字化环境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改革和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中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已经从一开始的“学校教育改革跟随技术而发展”,进入到了“学校教育向技术发展提出要求”的层次。我校MP网的建成就是很好的范例,它不仅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层面,也标志着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引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学习:实现数字技术应用软环境的突破。
  有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硬环境,还要注重学校的软环境建设。没有软件与资源的支撑,再好的技术设备也只是摆设,数字化校园也就成了“空架子”。我们在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建设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1 数字化学校管理。
  1)构建与学校“五流”相匹配的管理体制。数字化环境下,信息流是学校运行中的“五流”(教师流、学生流、物流、财流与信息流)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校专门设置了信息办公室,成立了校网络中心,并将原属其他部门的图书信息中心、媒体中心和网络中心一起划归信息办管辖,全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管理。
  2)开发各类管理软件。几年来,学校开发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软件,建立了以网络为依托的学校教学和管理系统,使运转更加顺畅。目前使用的有综合分层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网新闻通知系统、学生满意率反馈系统、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教师教案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大型数据库,累计容量达50 GB。联网集中处理形成优势,行政办公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许可的权限下,在校园内的任一地点进行联网工作。
  2 数字化教学过程与环境。
  1)引入基于数字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数字化学校应当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引进人类科技的新兴研究成果,以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于是,工程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技术类共12个数字化现代实验课程在我校应运而生,并自主编写了12本相关的校本教材。在纳米技术、自动化控制、现代生物学等实验室里,数字技术手段和前沿科技知识的结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了突破,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结合点,整合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外延得到了拓展。
  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突破陈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空间。
  2)加快多层面的教育软件开发。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建过程中,软件的开发是关键。我们认为:适合你所教学生的软件才是最好的。以学校为主开发的各类教学软件运用于日常教育,建立大量的个人教学资料库,促进资源共享,是我校在数字技术运用于教学软环境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到目前,我校有:学科专用平台3个,《网上英语学堂》(全国一等奖)等;教学网站23个,况亦军《数海拾贝——数学工作室》、叶栋《上海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贾建辉《上海中学体育教学课件网站》等;个人教学资料库46个,薛建平《中国古代文化课系列教案资料》等。
  3)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学校创设的数字化环境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养成。我校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设的各种平台有10余个,以《研究性学习平台》为例,学生的大作业、小论文和各类课题研究全部在网上进行,学生在网上寻找辅导教师,递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最后论文;教师在网上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价。所有资料及统计数据都能即时提供。截止到2004年6月22日,在平台上累计有学科大作业3 665个,指导性课题1 382个,自选性课题1 556个,学科小论文814篇。
  4)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为使师生更充分地享受信息资源,我们将原来的图书馆扩展为图书信息中心,建立了图书信息中心网站,实现了文献检索、资料服务、信息咨询和发布的网络化。图书信息中心拥有中文图书12万余册,外文图书2万余册,电子读物2千余盘。在全校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馆藏文献的联网检索。学校图书馆与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图书馆连接,共享因特网上的海量资源,可直接全文阅读的电子图书达32万册,中英文期刊1 300余种,并可登陆世界各国著名图书馆网站。图书信息中心已具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3 技术支撑系统:适应数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数字化学校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策略。老师们通过制作一个又一个课件,掌握了操作技能。目前,95%以上的教师掌握了电脑、网络的基本操作;7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制课件;10%的教师可以自己编程;7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课时使用率达到41%;1999年至今,教师获全国/全市一等奖8项。
  
  三、面临的问题
  
  在建设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以往的学习环境和模式相比,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更多的需要学生凭借较高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工具来实现。如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得到更全面、深入地培养,还需要我们去思考。
  (2)数字化环境下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比如:学生在数字化音乐实验室里,可以用电脑谱写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这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去实践。
  (3)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和学习模式的改进。数字化学校环境,对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在“研究性学习”进程中,数字技术已经给我们的校园和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如何找到更多更适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学和学习的模式,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上海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3期第4版)
其他文献
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要减少并清除这种现象,就要从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入手。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对新课程,如何才能让课堂更精彩、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有心、有情、有行才有效。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各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清课标中相应阶段学生的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问题支架“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讲一讲故事。  2.对比结果,尝试提问,理解风妈妈的话。  3.借助问题支架“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想的,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试着创编故事。  4.借助旧知,观察发现,写好左窄右宽的“路”和“场”。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回忆内容  一、复习生词,扩词造句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风娃娃》。先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这届展示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和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的时候召开的;因此有特别特殊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明确提出教育要完成三大任务,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三大任务”是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项重点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虽然说课外阅读是个老话题,但却仍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点。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个老话题上再做文章,再搞研究。    1 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为他们打造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从何而来?从博览群书中来,从大量积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葫 芦 藤 谢 蚜 盯 啊 赛 感 怪 慢  要写的字:棵 想 言 治 谢 盯 邻 怪  教学设计  一、认识葫芦,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认识葫芦。  出示谜语:“小时嫩绿毛茸茸,长大全身金灿灿。腰细肚子大又圆,挂在藤上荡秋千。”学生猜谜语,出示葫芦图片及“葫芦”字卡,读准字音。  2.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葫”和“芦”。  提示学生观察“葫芦”两字, 上边草字头表示它是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随文识字,感受摇篮之大  一、激趣导入,认识“摇篮”  1.出示 “摇篮”的图片
修改作文到底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在日常教学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有的没教;有的多教,有的少教;有的会教,有的教错。细读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非常欣喜地发现:教材直面焦点,呈现得相当清晰,并给予了明确的解答。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出示了三类常见的错误句子——我们称之为“病句”——并示范使用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还对三种修改符号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的研究》的开题会暨课题研讨会。这项课题是继“八五”规划“学生实验能力调查”之后又一项涉及教仪行业发展、涉及仪器装备发展方向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作为课题的承担单位,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感谢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对本课题的支持,感谢各位专
让教育教学更具专业化,是我对职业的渴求;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每有所悟,便写下来,是我对品质内涵的向往。今年,在师父彭爱芬的鼓舞和重点推荐下,我阅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这本书。  这本论集共收文64篇,为方便检索阅读,大致分为七辑,囊括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以及文学生活。七个方面分得具体,讲得细致,折射出温儒敏教授的高站位及其深邃的教育
引言    教育技术装备对于教育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教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装备?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开展的前提,弄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研究装备什么、如何装备、装备到何种程度为好。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作为教学条件与设施,能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作为教育技术与手段,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作为学科建设与学校文化、特色教育的基础设施,能促进学校与教育的发展。  教育技术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