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探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美学的表达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范畴。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作品中独有的一种审美,它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性和区域性的审美形态。我国自古以来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十分重视对意境美的表达,那种塑造能力和影响力经久不衰,是历经了千年仍跃然纸上的风景。意境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美的表达,文人墨客赞赏它,美学大师丰富它,意境经常作为一种模糊的、难以言喻的美学表达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意境的构成、呈现与最终的反映都有迹可寻。因此,我们须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定义
  何为意境?何是意?何以成境呢?根据字面意思来看,“意”就是含义、意思,是指代一种客观存在的真理或者是书写者本身想要传达的主观思想。而“境”是客观存在的情境,是以一定思想和物品作为寄托,被创造出来的一方天地。意境是这两者的结合。在文学中,意境的存在和被创造,依托的正是作者的精神世界,根据作者的情感而绵延出的精神效应和艺术效应,就是我们如今所感受到的意境的存在。意境实际上是很玄妙而神奇的存在,文学作品中,并不会直观地对相应的意境进行介绍和直观的定义,而是通过文字的描述和各类情感词汇的应用来逐步拼凑和烘托意境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意境,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有共情和延伸的能力。所以说,意境本身是一种能动性的形象化的反应,它的背后,寄托的正是作者的心灵和精神。
  意境是一种艺术的境界,自然不是千篇一律之物便可达成的,因而意境也有不易之处,是一种主观情感的烘托。在作品中作为最终的呈现力量,意境可以说是营造文学作品之美的关键,心外无物,对于意境的感知便能有所提升,而心无旁骛,可能对意境的接受程度便会更高。意境已经上升到了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意境创造、延续、形成、被感知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意境早已经过不断地淬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意境的展示早在我国古代就已开始,并且由于古代的文人高洁丽雅,其意境的创造能力更甚,所以我们目前探究的大部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都要由古代文学来开头。在古代文学当中,意境十分常见,饱含诗人寄思与情感的作品不胜枚举,即使是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意境仍能够透过纸墨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我们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感受过悲壮与豪迈,从《归园田居》中感受过自然与流淌的诗意。李白和陶渊明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的精神力量十分浓郁,借景抒情的情境呈现方式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自然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意境的基本构成
  (一)情境交融
  所谓情境交融,就是借着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绪,将原本虚无缥缈的情绪实体化呈现出来,达到一种高度的升华和融合。作者想要描述的场景和感情之间必然是有所关联的,但是文字的力量不可描述,通过文字描绘出现的场景若没有其他助力,可能无法力透纸背,达到渲染和傳递情境的效果,而情境交融正是指这样的一种抒情和写意方式。作者想要描绘的情境,最初只出现在作者本人的脑海中,而如何让这样的画面跃然纸上,作者选择先将部分景物以文字形式进行呈现。文字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在景物出现的一刹那,内心情感就已经产生了共鸣。真正做到情景交融的作家,势必也是集大成的作家。古往今来人们借景抒情、借花比人,其实说到底,都离不开对情境建设的憧憬,对情境呈现的一种蓬勃感情。文字自古多情,文人自然多情者居多。这也是情境交融的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可能没有生命,但是我们却能用生命进行共鸣的原因。我们在诗文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特定景象,如果诗人想表达对朋友或爱人的思想,可能会出现一个朦胧的雨天,一些将作者与深爱之人相隔开的洲河湖海,一杯酒,或者是一轮残月。其实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固定的元素出现在诗文中的概率很高,大多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所处环境较为闭塞,对于周边事物接触能力较弱,很多悲伤情景的出现确实与这些固定的事物产生着密切的联系。诗文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够触及的情景已经非常广阔和多样。但是一联想到情境,还是会与这些事物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古代诗文带给我们的无法磨灭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境和共鸣的一种自我认知感。总之,任何情境交融的背后,总有一些背景和隐藏起来的画面等着我们去欣赏和细细地体会。
  (二)境外之境,景外之景
  文学创造的情境妙不可言,这奇妙之处很多时候也来源于情境故事创作的深意。人的想象其实是无限的,有人说文字创造和书写的能力及范围毕竟有限,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文字中的运用。境外之境,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我们能够突破到更深一层的情境创造里,这些情境的创造可能来源于想象力,可能来源于文字本身。我们一般将这种文字的渲染能力称为白描,白描其实是一种很高超的绘画技巧,但是它同样在文学作品中有十分具体和高深的呈现。留白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想象力的无限延伸。人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广阔的,而文字也不想将人的思维局限在笔墨纸张上,文字呈现出的视野可以无限大,而寄托人情感的情境也可以转化和发展。景外之景和境外之境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多是对外部世界的更深入思考,而后人根据这些美轮美奂的文字来表达一些自我的意识,也就被称为文字的又一阶段传承。情境历经了数百年,依旧保有那样的活力,这是情境的魅力,自然也是文字的魅力。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与自然感
  情境不是凭空捏造和思维发散之下的产物,而是寄托在真实的事物之上,因此意境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和自然感。真实的情境才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共鸣。这个世界上自然没有凭空而出的情感,所有的情感皆有所依托,这也是情境所凸显出的内容,所有情境之中呈现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或者在真实存在前提之下被美化过的。王国维曾经说过,意境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的东西。真实的没有隔阂的情境,才符合意境的美学特征。在绚烂的情境之中,人的想象力才能漫无边际地生长。所以意境虽然有所延伸,但是归根结底,都必须有真实情境的铺垫,在真实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以无穷的能量来发展和提供更为美妙的意境,意境美学也由此而来。其实,有些情境的设计十分普通且平常,即使是所有的意境中都充斥着奇特魅力的景象,但是普通的情景被加以描述和修饰,一旦充斥作者的自我感受,那么情境的呈现便也变得多变和梦幻了。
  (二)动态美
  意境是文人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提炼,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因此,意境创造的过程中,融入的是文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具备灵动性和发展能力的,呈现出来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具备动态美。并且只有感受到动态美的情境,才能算得上是一种意境,以意念去融入情境,才能体现出真实生活的生生不息。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自然意境也是。意境只有时刻处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让人们体会到鲜活的情境美感,才能彻底地消除代沟,让作者真正地入境。文人写月亮、写流水,也写青翠的竹林。他们甚至会写风、写太阳,写一些梦里的故事。这些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接触到,甚至有部分景物还具有延伸的特性,不会被特定景物所束缚。比如描写花的生长,没有写到花的颜色和花的样子,但是,一提到花,我们脑海里本能地会出现的情境,就是文人曾经描写过的情境。
  (三)虚实结合的美感
  虽然说意境的呈现是真实的,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虚无缥缈的部分,恰恰相反,意境大多数时候都是虚实结合的。因为受到作者情感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虚无的景象会与真实的景象结合在一起,组成作者构想中真正的情境。情境的美感大多也由此而来。虚幻的东西大多也脱胎自真实的情境,它们的诞生多数是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情感有时可以具象,也可以被实质化。虚实结合的美感实际上是人们对想象力的一种尊敬,虚无的事物本身发展是漫无边际的,在没有边框限制的环境中,作者的情感自然可以与景物得到更深层次的融合。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中,对虚实的衡量一直是古人追求的文字艺术的最高点,在虚实结合的文字里,人们表达一种切实的感情,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是真实的,可能景物是虚构的,但正是因为虚无的景物给了人想象的空间,所以即便是人们再次读到这些文字,也还是会被震撼,被意境所影响。
  意境的呈现像是一幅画,在这幅画里,有的部分是小桥流水,我们看得真切;有的地方选择抽象的风格,我们只能自我认识。但是这都不妨碍画卷的真实呈现,在画卷展开和阅读的过程中,意境早已形成。每个人对意境的解读都不同,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也是意境美的所在,意境美需要与心境完全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在读到文字的时候,也能读到画面,读到画面的同时,还能跨越时空与文人对话。
其他文献
每每想起老房子,小小的秋千就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是一个如此简单快乐的阶段,牵牛花依窗绽放,屋檐上的雨滴轻轻地拍打着我的梦。在老院子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小的秋千,随着风轻摇着。那是我六岁时,爸爸送我的礼物。那时物资并不丰富,爸爸却总能给予我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爸爸当时的工作需要长期出差,等待爸爸回来是我唯一的希冀。爸爸每次回来,都会带好多礼物给我,小人书、巧克力、花裙子、头花
期刊
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在剑桥生活和学习了两年时间,因此对剑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离开剑桥六年后,他又一次来到了英国,并且重游他的母校—剑桥大学。正是由于这次重游,他诗兴大发,把自己曾经在剑桥生活的回忆化作万千情丝,融汇在康桥秀美的景色中。《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很多人形容它就像一首优雅的歌曲,或者一段动人的旋律。  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作者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期刊
朋友作为基本意识形态的一个范畴,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能力及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形成的产物.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对“友”的概念范畴有所界定,“友”即“朋友
期刊
凯特·肖邦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发表于1894年的《一小时的故事》是肖邦短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小说不足千字,短小精悍,描写了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得知自己的丈夫在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的消息后,刚开始表现出一阵悲痛,而后逐渐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轻松与解脱。正当她为自己获得自由而欢欣雀跃,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与憧憬时,意外看到远离事故现场的
期刊
在我的生命中,“父爱”是最宝贵的。父亲走了十多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  父亲的慈爱  我是在快乐中度过我的童年的,这些快乐是父亲带给我的。记得小时候,父亲远在平定师范学院任教,交通条件又差,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就在我要出生的前两天,父亲赶回了家,硬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把原本计划送人的我留了下来,我就很庆幸地加入到了家庭成员中。这在我长大后,成为亲朋好友津津乐道的事情。这
期刊
中学时读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印象颇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现在我成了一位科级公务员,也想起我上初一时,父亲送我上学,然后那远去的瘦小背影。现在我写文章回忆时,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因为父亲的背影就像一座大山,给了我坚实的依靠,让我在1993年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从山沟走出大山,走向城市。  如今父亲已经78岁了,看着父亲满脸的皱纹
期刊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也许你还在为儿女功课不理想、耍脾气而焦躁,也许你因孩子的一场重感冒而心力交瘁,也许你还会在脑海中时不时地蹦出一些摆脱小家伙纠缠的念头……  可是,且慢。当他们出了远门,一天,或一周没有了消息;当他们在大学的校园里
期刊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面对人生种种矛盾时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和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巧珍、家境好有文化的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故事。善良的巧珍在小说中被德顺老汉认为拥有像金子一样的心,而高加林却没有珍惜,失去了可爱的巧珍,刺伤了巧珍的心。本文浅析了路遥笔下巧珍的人物形象。  一、《人生》内容简介  《人生》是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高加林事业、爱
期刊
阳光正好,风亦凉爽,借着午后的时光,放飞那一抹思念,任由心底的柔软蔓延。时光的隧道悠远且深邃,定格在那年—你的笑,你的刚毅,你的温和,你的英俊,从此定格了我的想念。此时借着空闲,借着特殊的日子,我多想跟你聊聊天,聊聊我们,也聊聊你,聊聊我们相距几十年的光阴。  那年,你40岁,我14岁;你正处于人生辉煌期,而我還是懵懂少年。大我26岁的你,教会了我吃饭,教会了我走路,教会了我练舞,你说小时候的我太
期刊
只要乡思一动,便想起那条清澈的小河—林家岩水库,想起儿时伙伴,想起在河水里嬉闹的欢乐。  多么令人眷恋的小河哟,站在河边满眼的水光和荡漾的清波,丝丝清凉的水汽摩挲着脸庞,轻绕着腰间,呼吸这样的空气常使人无比畅快。河底下布满了晶莹的小石头和滑溜溜的大石头,还有蚌壳、田螺。泡在水里时而会有一两条游得飞快的小鱼撞在身上,又痛又痒,这是一种专往石头底下钻的小鱼。在浅水处,我们常拿鹅卵石追逐它们,当小鱼惊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