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我的钱币收藏之路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我的人大多都知道,我喜欢收藏古钱币。同学、朋友常会问我:“什么原因让你喜欢上古钱币收藏?”我总是告诉他们:“只因为我的历史老师的一句话。”2002年,我在乌市十三中学上初二,记得有一天在历史课上,老师介绍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提到银元“袁大头”,并顺便说了一句:“这种钱在华凌市场有卖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历史老师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竟勾起了我那强烈的好奇心。就在那个周末,我迫不及待地瞒着父母来到华凌市场,穿过曲曲折折的巷道,找到了市场深处的那座二层楼,其中一层是加工石材的店铺,二层便是令我神往的古玩市场。踏上楼梯的一刻,一个新的世界逐渐向我敞开怀抱……
  市场里是紧密相连的几排店铺:有卖玉石、铜器、钱币等各类器物的。欣赏一圈后,我在一家店铺花10元钱买了三枚“光绪银元”。当时我想,10元钱是买不来这样沉甸甸的白银的,三枚钱币应该都是赝品,同时却又有点不甘心,打心底希望它们真是白银做成的。看到钱币上镌刻的整齐的文字和美丽的盘龙,我爱不释手。
  周一到学校,我就拿出周末的“战利品”向同学炫耀起来,上课时也不忘握在手里细细把玩。几天后,我却失望地发现,钱币上的银白色光泽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灰暗、发黄的色彩。用指甲在上面一划,竟能留下一道不浅的沟痕。我顿时明白,原来这钱原是铅制的。既然是假币,便不必爱惜,我回家用钉子和铁锤在钱上砸了个眼,穿上铁环,将之做成别致的钥匙链。
  买到假币并未消减我对钱币收藏的热情,从此往后,我便常常往华凌市场跑一跑,不管刮风下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买过钱币赝品,有小钱也有大钱。后来,在市场楼梯口左侧发现了一家店铺,老板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这家店,我买到了我钱币册中最初收入的两枚红钱,因为两枚钱币色泽温润,而且扔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也比较暗哑,所以我确定它们就是真品。通过比较真钱与假钱、查阅相关资料,我逐渐掌握了通过气味、颜色、声音辨别古钱真伪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让我受用至今。
  接触钱币收藏前,我曾一度沉迷网络,课余时间和零用钱大多花在网吧。喜欢上古钱币以后,我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竟也慢慢减退了,学习成绩一点点提高起来,父母见后便对我的收藏行为大力支持。当时我即将面临中考,母亲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她为我制订了一个学习成绩奖励制度,只要考试成绩进步,即可根据进步的分数得到相应数额的奖金。
  我渴望得到母亲的奖金以便购买更多钱币。慢慢地,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是“钱币”把我带进了“好学生”的行列。2004年7月,我考入乌市高级中学实验班,我从母亲给我的奖金中拿出3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用260元在新疆民街买了一枚宝伊局“同治重宝”当四钱。
  上高中期间,我对钱币收藏更加迷恋,跑遍了华凌市场、新疆民街、天山商场、红山邮局、大巴扎等古玩市场,在“古泉园地”、“大话西域”、“开元钱币”等钱币论坛与泉友交流心得,购买华光普的《中国古钱目录》、《新疆红钱大全图说》等书籍学习钱币版式。由于我熟悉书中介绍的各版钱币的珍惜程度,在市场上捡过许多漏:黄铜“乾隆宝伊”,黄铜道光“八年十”、“八年五”版,黄铜“乾隆乌什”、光绪“B式库十”等。其间,也曾因为买到假币而感到失落,心生放弃的念头,但终究坚持下来了。
  2007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远离红钱产地的四年中,我越发觉得品相好的红钱更加少见,“捡漏”已不再可能,红钱价格也变得高不可攀,原来只要两三元的钱币已经卖到几十元,对我这样一个普通大学生来说,很难有能力继续添置藏品。由于辅修历史学,我便将兴趣转向了新疆红钱研究。
  我首先选择以乌什局红钱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三点考虑:首先,上高中时,我在学校附近的大巴扎古玩市场买到一串十枚左右乌什局钱币,其中包括早期、中期铸造的多种版式,这样一来,我收藏的钱币中乌什局最成体系;其次,乌什局钱币的版式相对单一,只有小平钱一种,铸造工艺精良,但当时市场上的价格尚不高昂;再次,在我所阅读过的钱币学著作中,学者们对乌什局的铸钱情况大多一带而过,使我对乌什局的钱币产生了许多疑问。
  2009年至2011年期间,我通过整理乌什局红钱藏品、分析乌什局钱币的以往研究、在国家图书馆查阅史料、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软件检索文献等方法,对乌什局铸造钱币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2001-2009年清代新疆铜钱的国内研究进展》《清代新疆乌什局红钱铸造特征研究》《乌什局钱币版式研究》《1765-1766年阿克苏铸钱局移驻乌什始末考》《小议乌什局被裁撤的原因》等,陆续刊载在《新疆钱币》杂志上。
  从2002年到2012年,不知不觉间我收藏新疆红钱已有十个年头了。最近逛乌鲁木齐大巴扎古玩市场时,一种特殊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钱币收藏虽然只是一种爱好,它却见证了我一步步的成长与成熟、伴随我走过一段美好的人生岁月,那些方孔圆钱的神秘魅力值得我毕生珍藏。(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本人集得一枚“本命元神”母钱(图1),拓片(图2)。径4.8厘米,穿0.9厘米,厚0.3厘米,重36.1克。此钱正面有九叠篆“本命元神”,背面有多种吉祥物,有青松、蝙蝠、祥云、龟鹤、星官组成如愿的吉语,即“松柏同春”、“龟鹤齐寿”、“福寿双全”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演绎空间。  翻阅余榴梁先生的《中国花钱》一书的图中,没有尺寸,笔者用卡尺测之,径为4.7厘米(图3)。径4.7厘米,定为上上品,
期刊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相较于历代男性书画名家辈出,精品迭出,女性画家无疑是中国书画史上夺目靓丽的景观。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涌现出了一批女性书画家,留下了许多精工秀丽的传世之作,向我们展示了闺阁翰墨的奇异光彩,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艺术珍宝。  笔者所见的《霜菊含秋图》,为清末女画家程蕙所绘。据画史所载,程蕙(生卒年不详)为浙江杭州人,号西泠女史,工花卉,
期刊
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汪近圣,曾仿造古墨多种,据汪氏《鉴古斋墨品》载,仅仿明方于鲁墨即多至四十式。香港七元墨藏汪近圣仿古墨两种各一锭,分别为仿方于鲁“青琅”墨及程君房“水”墨。二墨式虽仿古,而质则臻于上乘,尤其“青琅”一锭,自题“大卷墨”,更属有清一代优质墨种,不可多得。兹为鉴析,并公诸同好。  仿古“青琅”墨(图1)   竹节形,最长22.2厘米,宽9厘米,厚1.9厘米,重613克。
期刊
11月16日,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和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上海收藏论坛”在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召开。围绕新形势下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主题,近二十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艺术品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演讲,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收藏心得,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观点,引起了两百多位与会收藏家、企业家、艺术品收藏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
期刊
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振钰,字叔宝,改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原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他一生勤于治学,著述丰富,平生著书130余种,刊印书籍百余种。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近代国学领域之大师。  罗振玉著作丰富,远非常人所及;在书法艺
期刊
吴暑中,号无极,生于上海无锡,职业画家,现为上海山海书画院院长,被吴冠中称为“中国画佛第一人”。吴暑中自幼习画,后师从画坛大师刘海粟的弟子吴开成教授,擅长山水、花鸟、动物、人物画,画风醇厚、豪放、大气,融岭南画派、西洋印象画派和海派之精髓于一体,风格独特,以创作笑面大佛弥勒作品著称,被誉为“沪上奇才画家”。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大奖。1994年作品《弥勒佛》被台湾蒋纬国先生收藏。   早期吴署中并不是以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书画家、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中国人民政协礼堂举办“第二届中国名家书画收藏界提名展暨迎新年名家笔会”大江南北、四海佳朋,可谓群贤毕至。虽正直隆冬之时,大家雅集于此,感到一派惠风和畅、群芳竞秀的融融春意。  在此,我谨代表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代表阎正、高玉涛先生,向为提名展提供书画作品的书画家和收藏家表示感谢,对不辞辛苦前来参加笔会的各位书画家表示崇高的致敬! 
期刊
鼓乐喧天,礼炮齐鸣,又一个民间博物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2011年12月6日,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正式成立。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一家综合性股份制民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郑州市博物院院内。博物馆展厅、仓储面积680平方米,藏品1200余件套。史前陶器、北魏墓志、汉唐名砚及铭文青铜器为其四大特色收藏。    甚爱必大费  馆长李
期刊
1833年:程门生于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关于程门的生年,《黟县四志》没有记载,1833年的说法是《中国浅绛彩瓷》一书的作者梁基永先生根据一块程门瓷板上的题款推断而来,以后各种资料均延续了这种说法,惜未见实物,有待发现确切的实物资料。  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四年对于浅绛彩瓷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御窑厂重建,大量文人画家纷纷来到景德镇,在客观上为文人瓷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目前发现的
期刊
近代我国绘画流派中,以上海画家的“海派”时间较早,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说起“海派”,一般都以赵之谦(1829-1884年)、吴昌硕(1844-1927年)为开山人物、领军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吴昌硕虽是浙江安吉人,但在上海时间长、活动多、成就大,说他是“海派”大师,当之无愧;至于赵之谦,既非上海“寓公”,也没在上海卖过画,似乎与“海派”挂不上钩,搭不上界。  一些近代画史、文学笔记中,凡提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