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地域文化对室内装饰的影响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yv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苗族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悠久,也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和独特韵味的民族。苗族建筑是历史的沉淀,亦是时代的积累,是苗族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苗族民族历史的一个映射,拥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苗族的地域文化与建筑室内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以西江苗族为例就苗族的地域文化与室内装饰空间展开探究分析。
  关键词:苗族建筑;地域文化;室内特征
  贵州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西江苗族是苗族地域文化的主要发展地之一。这里的西江苗寨可以称得上是苗寨原始生态中的“活态遗产”,是最完整,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苗寨。他们的地域文化是苗族人民创造出来的,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经过历史的涤荡,时间的冲刷,苗族文化为设计行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设计元素,同时也成为建筑室内装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自然环境
  西江苗族在我国黔东南地区侗族自治州,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腹心之地。黔东南地区的地貌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谷底等,缺乏较为平整的土地,所以对于苗族人民来说土地是非常稀有和宝贵的。又加上当地的地质以石灰岩、页岩、板岩、变质砂岩等为主,能耕作的土地较少,所以苗族人民对于房屋的选址都很有讲究。他们常常择高而居,将房子建在山坡甚至山顶上来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这里的地形也极为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导致地形分割,因此形成了建筑与耕地分布的多样性。水是生命之源,万物都离不开水。水源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选址因素,他们会选择水源较为干净清澈,连绵不绝的河流栖息。因此,苗族的建筑是依山而上,傍水而居,盘踞山中,耕地也是层层而生,环绕其中。这样不仅方便人们上山砍材、狩猎,还可以有效避免选在地势低的水源附近而被山洪袭卷的危险。
  黔东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但是由于地势起伏大,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不太明显。西部冬寒夏凉,降雨量适中;中部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降雨丰沛,空气湿度大;东部则是冬暖夏热,降雨量大,有明显的湿热现象。总体来说,气候较为温和,温差较大,冬天冷而不寒,夏天热而不燥。因此,对于当地的吊脚楼建筑来说,防潮便是他们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
  (二)社会环境
  西江苗族的历史古老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是仍具有可考察性。因為早期的苗族还没有正常的文字交流,也没有统一的记述性表达方式,所以目前对于苗族的历史起源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苗族其实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苗族人民尊崇自然,爱护环境,他们一直都崇尚着人与自然平衡的法则。所以他们都不会破坏环境,只会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苗族以群体聚居为主,这种小家融入大家的村寨生活说明苗族族系有多么的庞大,因此可以说吊脚楼是大自然与苗族群居的产物。
  二、苗族室内空间的形式与特征
  (一)形式
  选材:西江盛产木材,木材也就成为了苗族吊脚楼建筑中最重要的建材。树木的种类很多,有杉木、栗木、松木、枫木、栎木、樟木等。其中杉木是苗族建筑中用的最为广泛的木材,相对其他树木来说分布较广,生长较快而且木材的纹理直具有一定的美观性。杉木具有较强的耐腐性,能够很好地预防白蚁等虫子的蛀蚀。杉树皮也可以做屋顶的防水覆盖材料,其耐久性较强,比一般的茅草、稻草都要耐用,不过现在的屋顶大多都以小青瓦为主,更为美观。相对经济科技发展滞后的苗族来说,杉木的易加工性在众多木材中便成了一大优势。其次也会选择一些竹子、松木、栗木、枫木等木材作为建材使用,例如由于竹子本身具有一定的坚韧性和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用来编织成墙和竹凳、箩筐、簸箕等家具,不仅美观耐用而且还实惠。在吊脚楼的营造中木材的选用也有一定的讲究,苗族的《上梁词》中唱道:“一点楠木做中柱,二点圆柱是枫香,三点柏杨做排扇,四点杉木做挂方”[1]这都说明了吊脚楼木材的特性和选用都是要合宜的。苗居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原则决定了石材的重要性。石材对于吊脚楼的建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多用于筑台、柱脚以及祠堂、桥、塔等公共建筑的砌筑。
  色彩:色彩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无论是在人的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单从冷、暖色来看就可以让人有冷、暖、压抑、活跃等反应。色彩会给人带来温度、距离、沉重等各方面的感觉。苗居空间也是如此,对于苗居空间的色彩来说,烘托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苗居空间以灰色、白色为主,大多采用自然的颜色,用材料本身的颜色来贴近自然[2],适应环境,而且木质偏米黄的本色更能让客人很好地适应体会暖暖的温情,同时也烘托出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室内的家具陈设会采用稍微鲜艳一点的颜色进行点缀,让空间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但又不失典雅、安静、古朴的味道。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略显不同,像祠堂、铜鼓坪、芦笙场、石桥等大多都以石材、木材为主,会在自然色的基础上多出很多鲜艳的色彩来装饰、突显祭祀活动或其他大型活动的隆重、活泼、生动、欢快的氛围。
  图案:苗族人民几千年来拥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对于苗居也有着深厚的影响。苗族人民对自然图腾和祖先都具有崇拜的心理。堂屋是整个住宅的中心房间,是室内各空间的交通纽带,也是接待客人的空间。在堂屋的正中后壁会设有神龛,摆供桌,立牌位来供奉祖先,祈求保佑全家的平安与健康。水牛也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之一。苗族人们认为水牛力大无穷,就连凶猛的老虎都不是它的对手,因此他们会把大门的门楹制成牛角的形状,希望可以得到水牛的庇佑,驱魔辟邪以保全家的健康与安全。除此以外,家具也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腾形式,如:蝴蝶、龙、锦鸡鸟、牛角等,人们希望能够消灾辟邪,吸纳祥瑞。
  (二)特征
  重视融合之美:苗族的建筑可谓极具融合之美,苗族悠久的历史让它的地域文化与汉族地域文化相融合,它提取了汉族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做到了与之共存,从而将它完全融入苗族文化中来。比如,苗族在建筑风水方面吸取了汉族的“藏风聚气、明堂”等风水理念,希望建宅之处是群山环抱,水聚交流,灵气聚集,生命力旺盛的宝地,将福气揽于宅中,从而做到闭宅聚气。让灵气只进不外泄来祈求与保佑。苗族历代传下的习俗也让苗族人民对大自然保留着一颗敬畏之心,他们尊重自然,讲究与自然共处,与自然融合。在选址上,他们因地制宜,不会为了选址而破坏环境,他们的理念是适应环境,和自然和平共处。选材上,苗族建筑大多用的材料是木材。虽然苗族的木材资源丰富,但是我们也知道资源总会有用完的一天,那又是什么让苗族木材资源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仍很好的维持到现在呢?那就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在砍伐木材的同时也会组织好村寨绿化及周围林区的维护工作,空间得以平衡,自然相互融合。   空间的美感与实用的结合:苗族建筑无论是在实用功能上,还是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上,都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苗族先民在客观的世界中将苗族建筑主观的改造与创新,打破了常规建筑的思维,借助地形将建筑依势落地而成、贴壁临空,根据实际生活方式和地形因素将建筑的实用性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苗族吊脚楼建于山坡之上,半边悬空半边落地,因此又被称作“半边楼”[3]。苗族“半边楼”建筑半悬空形成“虚”的空间,又与落地的半边山坡这种实体空间虚实结合,虚处空灵且通透,实处有山可傍,有水可依,与自然和谐共处彼此相依。
  独特的民族寓意与象征:苗族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信仰着传统的“神性民族文化”,无论是生活还是建筑空间都被披上了一层“神性”色彩的面纱。吊脚楼依托着苗族的神性空间文化,它是神性文化的载体也是神性文化的关键。经过时间与信仰的冲刷,吊脚楼不在是简简单单的避风挡雨、防寒避暑的空间,它是审美与艺术的结合,更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4]。在苗寨内,“审判坳、保寨树、芦笙场、起鼓场、守寨桥……”都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在苗族建筑中,堂屋的正中间设置祖堂亦是苗族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与敬仰。
  三、苗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一)提取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营造技艺和“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代人必须肩负的重任。首先我们要完全吸收和消化文化特色和传承意义,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第一时间要在这些“非遗”文化中发现它独特的审美元素,并且将它们提取出来更好的在设计中运用。吊脚楼对于室内设计装饰来说,要去分析吊脚楼的建筑构成、营造技艺手法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结合建筑的选材、色彩运用和文化元素的提取,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相结合,应用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来,让后面的每一代都能确切地感受“非遗”文化的力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与艺术交融,追求创新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我们提取了文化元素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在“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的、成功的设计。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将吊脚楼在室内装饰的可取元素提取出来融入自己的想法,并进行构思、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做到文化传承。例如在做室内装饰设计的时候,对于“非遗”文化元素的提取是一大难点。我们要深入调研,亲自探索“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当以苗族文化建筑作为设计主题的时候,我們不能把苗族的固定图腾或者特色家具完全照搬过来进行室内装饰,而是将具有代表性元素如:蝴蝶妈妈、保寨树、守寨桥……提取出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将其进行解组重构,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将苗族的特色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对于现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来说,设计也在进步化,也在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与设计的结合仍是必要的,也将是我们的重点探索[5]。但归根到底设计不是完全照搬以往的生活模式,而是要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人有一定的舒适感,更好地享受生活,以人为本才是我们的设计目标。
  四、结语
  在这个多元化的物质与信息时代,设计师们需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注重“非遗”文化的特色研究,以提高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设计要有先进性、创新性,苗族建筑对于室内装饰设计来说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要提取文化精髓将其简单化、元素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材、搭配色彩,结合设计行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新型材料,推陈出新,挖掘苗族的艺术文化特色,推动室内装饰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张文雅.苗族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论坛),2019(10):52-53.
  [3]施鹤芳.黔东南西江苗寨吊脚楼形态与结构研究[J].神州,2013(4):197.
  [4]刘晓妍.人类学视域下苗族神性“文化空间”的变迁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49.
  [5]杨圆.地域文化境域下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贵州台江为个案的考察[J].华夏文化,2018(1):51-55.
  作者简介:
  罗宏利,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曹敏娟,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當今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老龄化时代,家庭类型趋于多样化,其功能与作用也在不断嬗变,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独居老人逐年增多。目前单元化的家庭模式已不足以承担起养老的重要功能,探索适宜老年人的养老居住方式成为社会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情满四合院》中老人的居住模式,基于院中老人的生活需求对“幸福家园”(四合院)的居住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在传统四合院的居住环境中探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新型养老居
敦煌壁画构图中有许多重复元素,这些重复元素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主题。敦煌壁画中的重复形式多数为相似性重复,论敦煌壁画构图中的重复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散点铺开式、
摘 要:中原地区是殷商文化的重地。殷商美术中的“合成式”鸟兽图案展现出古人超凡的想象力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敬。针对该地域性核心题材进行研究,试图找寻一种艺术实践方式,用以深入挖掘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并把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当代艺术语言的转换,一并纳入到日常的艺术实践中去。  关键词:殷商文化;金文书法;空间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在母亲河黄河的哺育下生生不息,创造了璀璨的中原文明,殷商文化就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推进,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经济
期刊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将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郑州特有的资源,对
摘 要:平面设计在本质上与符号学有联系,需要运用符号学理论来阐释。各种符号元素的组合是平面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合理运用各种符号元素,将平面设计的作品进行符号化,使之更浅显地传递给受众。同时,平面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设计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符号;平面设计;以人为本  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原理就是将平面设计作品进行符号化的过程。比如
以巩义市海上桥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设计、生态、文化以及区域发展等多维度展开探讨,论证文中所构建的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证明其既是符合当前巩义市美丽乡村现
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的重构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文化景观空间规划既要考虑乡村建设用地与乡村周边生态板块(水体、山体、农田等)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内部
摘 要:黎族传统文化流传至今。随着海南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展示其现代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本质,这是海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将海南黎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出既具有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民居建筑设计的应用方式。探究海南黎族传统的文化符号应用于众多文化创意领域的可能性,及其与现代民居建筑设计最佳的契合点,从而促进海南人民及国内外游客对海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对
通过采用测色仪定量分析、显微镜形貌观察等技术手段,对花丝镶嵌首饰中点翠与烧蓝的历史、形态、色彩、材质、制作工艺、发展趋势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点翠和烧蓝是不同文化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