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做微商 直播种庄稼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乡县岭头村扶贫新模式
  近日,武乡县岭头村村民魏宝玉的两次种地直播因媒体报道而引發关注,在试水直播之前,魏宝玉是一名微店店主,店内售卖的是自家种植的小米、核桃和黄豆。岭头村“第一书记”史小兵告诉笔者,村里像魏宝玉一样的微商有100人,组织整村发展微商,是他们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
  直播下地种谷子
  47岁的魏宝玉一身农民装束,站在谷子地里,将手中一盆黑色的肥料一把把撒下。脚上的布鞋沾染上土地的原色,皮肤因劳作被日头晒得黝黑。他憨厚笑笑:“这是互联网+农民儿子。”
  这是山西长治市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村民魏宝玉的第一次耕地直播,时间是2017年5月12日上午9时。镜头里不时出现湛蓝的天空和远处的沟壑,魏宝玉冲着手机镜头介绍着新近投入地里使用的有机羊肥。不同于化肥,这种肥料“没有化学成分,产出的小米营养价值高”。
  在尝试直播耕地之前,魏宝玉是一名微店店主,开店半年来,他将这家线上店铺打理得有模有样。微店售卖4种不同价位的小米,价格较低的卖到20元一公斤,贵一点的卖到37.6元一公斤。
  魏宝玉说,去年9月24日,他第一次去县里的电子商务中心参加微商培训,内容是教大家如何开微店和做买卖。同年11月5日,魏宝玉家的第一家微店开张了。除了小米,核桃、黄豆等土特产也纷纷“摆上了货架”。
  他说,开微店以前,收回来的粮食得等别人上门收购,价格也低廉,每公斤小米10~12元,开微店以后,每公斤小米能卖到20元。
  今年春节,魏宝玉在外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参加县里针对大学生的培训班后,也经营起了一家微店。和他们类似,在村里还有很多夫妻、父子(女)搭档开微店。
  村里100人开微店
  从山西省长治市教育局来岭头村挂职的“第一书记”史小兵说,全村近190户人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6户。目前,村里开微店人数达到100人,其中包含贫困户21户。去年,岭头村实现整村脱贫,而“发展微商是让村民们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一项措施”。
  史小兵说,岭头村没有工业污染,农产品品质好。不过此前,农民曾面临“打下粮食卖不了”和“卖不上好价钱,都让中间商把钱赚了”的困境。
  史小兵介绍,由于武乡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借助这一平台,岭头村发力“微商扶贫”,将村里的贫困户组织起来,通过培训,教他们在网上开微店,把家里的土特产品在手机上直接卖向大城市的餐桌。
  这一次,魏宝玉成为村里试水直播的先行者。一个多月前,他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做直播,背景是农村的风光,他受到启发,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把岭头村的小米展示给城里人看”?
  直播种地的想法获得家人的支持。魏宝玉说,村外有人看了直播后打过来电话,问谷子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也有南方人咨询谷子的吃法,“地里的小苗从长大到收割,大概需要五六个月,现在大家还没有看到完整的过程”。接下来的除草、收割、加工,他计划每一步都进行直播。
  按市场需求生产作物
  对于直播带来的效果,魏宝玉和村里的其他微商还在等待和观望。
  这和史小兵最初说服村民们参加培训、经营微店的情形相似。村民们接受新鲜事物需要一个过程,“以前大家都觉得,贫困村与互联网不搭界。”史小兵说,因为村子里多数是五六十岁的留守老人,“觉得学不会、没自信”,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此前多数没有智能手机。
  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直接把老师请进村里来培训、给老人介绍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外,还有在村民间树立一位榜样和带头人。
  这位榜样就是郭姐。郭姐名叫郭晋平,今年56岁,是岭头最早学开微店的村民。这位“小学还没毕业”的村民在开店后,第一单生意就卖到广州,“100斤核桃卖了1500块钱”。
  有郭姐带头,村民的观念悄然转变,“她能学会,那我也不比她差”。去年11月4日,村里第一次微商培训班开班。史小兵说,这期培训有20多人参加,有村民白天开了店,晚上就接到订单了,“看到大城市的客户给他们好评,说还要再买的时候,大家信心逐步建立起来”。后来随着村民间互相带动,参加人数逐渐增多。
  5月18日,魏宝玉开了第二次直播,这一次,他学会了如何看观众的人数。直播间里,依旧是“天挺蓝,树挺绿”,魏宝玉雇人开的拖拉机把种子一粒粒埋进土里。机器里的种子撒完,魏宝玉又新拿了一袋倒进盛种子的斗子里,他冲着镜头告诉观众,再过一段时间,等地里的苗儿出来之后,他还要来除草,到时还会有场直播。
其他文献
传统的可穿戴传感器由于无法顺应人体曲线常常会掉落,令穿戴者尴尬。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通过独特的力学设计,制备出可适应复杂人体使用需求的三维多模块电子器件系统。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  “这种可适用100納米到10厘米等多尺度的技术,不仅可直接应用于复杂的微纳电子器件设计,而且在柔性机器人、虚拟现实、自主导航系统等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论文的通
期刊
坚定不移 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讲话不仅极大地振奋人心,还结合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山西省科协既要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又要把讲话精神贯彻到工作之中。山西省科协要着力于助力创新驱动、精准扶贫两方面工作,从科研、科普的角度谈感受、提要求。同时,还要利用好科协系统的传播渠道,学以致用,宣讲好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山西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要
期刊
为了更好地宣传2017太原国际马拉松赛,提升赛事品位,扩大赛事影响,让民众更多地认识马拉松、体验马拉松,为马拉松营造热烈浓厚的氛围,7月1日,太原国际马拉松“人祖山杯”形象大使选拔赛(临汾赛区)在美丽的人祖山景区火热上演。  随着音乐声响起,来自临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42名參赛选手身着活力装,迈着矫健、优美的台步向现场观众走来。他们或阳刚,或柔美,不时跟着音乐节奏摆出各种Pose,引得现场观众纷
期刊
“创造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这曾是掌上电脑的发明者杰夫·霍金斯的愿望,现在已成为全世界追逐的热点。当人类尝试把部分思维活动委托给机器时,指示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罗盘就指向了“智能”,中国已经洞察了这一世界创新发展的大势,在迈向智能社会的号角吹响时,中国的步伐迅速而坚实。  6月29日,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科技发展趋势,共同
期刊
科技报从20世纪50年代创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而坚持至今。当前,在传统纸媒均受到挑戰与冲击的形势下,科技报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关键还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科技报应当继续围绕科协中心工作,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服务、科普资源建设以及科普信息化建设。此外,希望各科技报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向各级科协呼吁,争取科协对科技报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在科技报发展史上,科技报
期刊
山西科技报是山西省的一份科技类报纸,服务全省科技中心工作,除在做好原有“科技生活”“科普惠农”“科研动态”“新村官·产业周刊”外,今年在省林业厅、省科协的支持下创办了《山西科技报·山西林业》周刊,并将在6月底之前推出《脱贫攻坚》周刊。  为顺应媒体市场的发展变化,报社下大力气推动融媒體建设,今年2~3月,完成了报社微信公众号、报纸微报刊的调试测试,低成本提供了报纸手机端电子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报
期刊
当前形势下,科技报虽然具有媒体的属性,但作为媒体生存面临着困难,应当将其作为科协工作的一种延伸,作为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抓手。科技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各级科协科普工作职能。报纸系列和科技场馆系列在功能上可以说具有相似之处,甚至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及时性、普及性以及公众的认可程度方面都优于科技场馆。然而问题在于,在顶层设计方面,科技报没有受到重视。如果科技报的功能得到重视,那么科技报在科协的科
期刊
今年以来,内蒙古科技報通过与内蒙古科协、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等各层面的多次协调,合并区科协网络中心,并经编办批复,于6月底之前正式更名为“内蒙古科技信息传播中心”,为一类公益类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这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差额逆向变更为全额的事业单位。报刊社原有的蒙文编辑部、汉文编辑部、经营部、报刊发行部等四个部门,调整为蒙文科普信息科、科普资源科、网络技术科,分别承担蒙文科普信息化、汉文科普
期刊
青海藏文科技报社前身为青海科技报社,出版发行《青海科技报》汉文版及藏文版两种报纸。2013年,青海科技报社进行转企改制并一分为二,一部分改为青海科普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汉文《青海科技报》的采编发行;另外一部分是青海藏文科技报社,变为全额事业单位,将原有在编职工全部入编,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青海藏文科技报社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藏文专业科普报刊出版单位,最近正在准备向全国新闻出版总局申请将《青海
期刊
新疆科技报创刊于1959年,是新疆唯一一份综合性科技报,其中维文报于1979年开始出版,哈文报于1984年开始出版,目前以汉、维、哈三种文版向全国发行。2016年,新疆科技报由全额事业单位变为差额事业单位。  《新疆科技报》目前发行量10万余份,是新疆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中通过“东风工程”发行的报纸占到近一半。“东风工程”最初是国家在新疆地区开展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根据报刊在当地的影响力,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