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城乡适龄青年走进大学校园,针对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为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背景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助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目前高校资助方案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一些先进方法的借鉴,结合本校实际状况,采用调查、数学建模等方法对贫困认定标准加以整理,以期推动贫困生资助制度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认定 资助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过程缺乏真实性
真实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贫困认定证明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以及学生的资料填写是否属实。根据现状,一些学校规定把县、乡、村三级证明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条件,但一些民政部门管理者,为了给本地区的人争取到有限的资源,对凡是要求开证明者,不经详细调查,“来者不拒”地一路开绿灯。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保障学生在家庭收入等资料的填写上做到真实准确。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本身贫困生的认定带来诸多困难。
2.认定过程缺乏客观性
在实际工作中认定贫困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办法:一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确定;二是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委派班干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召开班委会民主讨论后确定;三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提出候选人并由全体同学集体投票决定。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够科学规范。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夹杂着主观性等制约因素,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学生表述是否充分等。这往往使得一部分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3.认定过程缺乏规范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致,需要资助学生家庭的经济问题也是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增加了贫困认定的难度,各个高校虽然都制定了相应的认定方法,也都具备各自的合理性,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前的贫困认定体制还是不规范、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方法,使得贫困认定的标准得到量化和统一。[1]
二、目前国内就高校贫困资助研究状况和先进做法
教育部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提供的月生活费,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就目前国内关于贫困生认定的方法来看,还只是停留在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贫困认定问题。下面列举一些目前高校贫困认定的常见方法。
1.家庭收入与消费比较认定法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根据家庭提供的月生活费用、学生的月生活费用及学生月消费的具体支出综合状况来评定,最终确定该生是否需要助学金。
2.民主评议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及身边的同学组成的贫困认定小组,根据认定小组对学生的了解来给出评定意见,通过民主投票的方法来确定该生是否应该得到助学金。
3.月最低保障线比较法
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类似,主要是比较学生家庭所能提供的月生活费用和学校所在地的月最低生活费,如果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月最低生活保障,则被认定为需要受到贫困资助的学生。[2]
4.综合评定法
这种方法是目前相对比较先进的方法,它集上述的几种做法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得出学生是否需要收到贫困资助的结论。
纵观上述的一些普遍做法,虽然都与贫困生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已经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指出。目前,很多学校资助部门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将贫困认定科学化,把贫困认定与数学建模相结合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研究方向及目的
结合上述问题及本校具体情况,我们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需要资助的经济困难同学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致使无法保证他们在学校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到学习,同时,另有一些同学一边用着高档电子设备,一边还享受学校的资助。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保证贫困认定制度的公平公正,以期保证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得的资助,维持他们在校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校作为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同样面对着贫困生认定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当前其他学校的一些做法,按着以下步骤,进行了一系列策划、意见征集、整理和研究,将认定因素量化,制定适合本校贫困生认定办法。
1.确定思路阶段
首先查阅了最近关于贫困认定的文献,了解了当前其他高校对于该问题的一些先进做法,其次与本校从事贫困生资助的老师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研究思路:调查本校贫困生实际情况和影响他们在校生活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际运用数学建模,将因素给予合理的赋分,通过量化的方式,保证认证过程的公平性。
2.开展调查阶段
确定了研究思路之后,针对在贫困认定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随机抽取了我校本科四个年级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座谈。通过讨论研究,结合其他高校贫困认定因素,基本确定了贫困认定的因素,并将调查结果以问卷的形式展现出来。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同时做到尽可能覆盖所有贫困认定因素。在做出问卷之后,我们抽取了519名本科生,就问卷意见征集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并认真地讨论和考虑了反馈回来的信息,酌情采用,最后对问卷的内容给予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因素赋分阶段
在将认定因素基本覆盖之后,我们随机抽取150名本科生,请他们根据自己对各个认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对问卷中涵盖的认定因素赋予相应的分值权重。最后综合分析平衡问卷中各项的分值,得出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分值作为该项因素占贫困认定的最终权重,为之后的数学建模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4.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以调查打分然后求平均分分配各指标权重或凭经验根据因素的重要性直接给出权重值都难以做到客观准确。而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先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分析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指标按支配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按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排列,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求解比较判断矩阵,从而确定被比较指标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的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贫困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比较判断矩阵A表示针对上一层某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假定上一层次的元素S同下一层次中的元素S1,S2,…,Sn有关,则比较判断矩阵A=(aij)nxn,元素aij具有如下实际意义:aij表示元素Si和元素Sj相对于元素S进行比较时,元素Si和元素Sj具有模糊关系“……比……重要得多”的隶属度。为了使任意两因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通过“打分法”确定评价矩阵。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请学院的500多名同学对这十个评价指标方面以及选项进行打分。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6。
表2 “打分法”统计表
通过各同层级指标间的相互比较,确定比较判断矩阵,家庭情况整体的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经济状况的判断矩阵如表5所示,家庭结构的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
表3 家庭情况整体的判断矩阵A
表4 经济状况的判断矩阵A22
表5 家庭结构的判断矩阵A23
为了得到每项指标的选项得分,通过同学们对每个选项的打分,得出每个二级指标各项选项所占百分值(每一项二级指标的所有选项所占百分值之和为100%)。具体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打分法”各选项百分值统计表
与上文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方法一样,可以得到每个二级指标选项的判断矩阵。
按照上文表6中10个二级指标的顺序,它们的判断矩阵分别为:
B1=[1,25/33,25/42;33/25,1,33/42;42/25,42/33,1];
B2=[1,3/2,7/3,7/2;2/3,1,14/9,7/3;3/7,9/14,1,3/2;2/7,2/3,1];
B3=[1,41/29,41/17,41/13;29/41,1,29/17,29/13;17/41,17/41,1,17/13;13/41,13/29,13/17,1];
B4=[1,5/3,40/19,40/17;3/5,1,24/19,24/17;19/40,19/24,1,19/17;17/40,17/24,17/19,1];
B5=[1,4;1/4,1];
B6=[1,8/3,8/3,4/3;3/8,1,1,1/2;3/8,1,1,1/2;3/4,2,2,1];
B7=[1,12/17,12/29,2/7;17/12,1,17/29,17/42;29/12,29/17,1,29/42;7/2,42/17,42/29,1];
B8=[1,3/5,4/9,12/41;5/3,1,20/27,20/41;9/4,27/20,1,27/41;41/12,41/20,41/27,1];
B9=[1,19/15,19/27,19/39;15/19,1,5/9,5/13;27/19,9/5,1,9/13;39/19,13/5,13/9,1];
B10=[1,11/19,11/28,11/42;19/11,1,19/28,19/42;28/11,28/19,1,2/3;42/11,42/19,3/2,1].
(3)求解比较判断矩阵
设A=(aij)nxn为比较判断矩阵,A的权重向量W={w1,w2,…,wm}可用公式计算:
AW=λmaxW(1)
根据公式借助MATLAB编程代入数据计算,求得家庭情况整体的权重向量:
W=[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特殊情况]
=[0.0814,0.4070,0.4070,0.1045]
经济状况权重向量:
W22=[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每月给予生活费,是否为低保户,在校期间月平均消费水平]
=[0.3000,0.2250,0.2500,0.2250]
家庭结构权重向量:
W22=[家庭主要劳动力工作情况,是否为特殊群体,家庭在读学生总人数,赡养无经济来源人数]
=[0.2500,0.2750,0.2250,0.2500]
用上文求权重向量的方法继续求出10个二级指标的每个选项的权重向量:
T1=[0.2500,0.3300,0.4200];
T2=[0.4200,0.2800,0.1800,0.1200];
T3=[0.4153,0.2937,0.1593,0.1317];
T4=[0.4000,0.2400,0.1900,0.1700];
T5=[0.8000,0.2000];
T6=[0.4000,0.1500,0.1500,0.3000];
T7=[0.1200,0.1700,0.2900,0.4200];
T8=[0.1200,0.2000,0.2700,0.4100];
T9=[0.1900,0.1500,0.2700,0.3900];
T10=[0.1100,0.1900,0.2800,0.4200];
(4)回归到实际问题
根据上文算出的各项权重向量,将其换算成分值。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分值精确到个位,二级指标下各选项的分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具体分值如下:
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各自所占分值:
二级指标中各选项所占分值:
五、在贫困认定过程中的辅助措施
尽管基本上做到了贫困认定因素量化,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有一些因素没有办法列入其中,比如在贫困认定后,学生家里发生了突发事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给予适当的物质资助。同时,还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使用情况给予监督和反馈。对于这些情况,在上述贫困认定体系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措施,以保证认定工作兼具灵活性和公平性。 1.建立灵活评审机制
对于一些发生突发事件的家庭,除了上述的认定体系之外,我们鼓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老师要通过谈话、走访寝室、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以临时补助等方式帮助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及时资助的同学。
另外,每学年开展贫困认定工作时都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写一份家庭情况的书面材料,同时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每份书面材料的介绍,将参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结合量化因素所得到的分值最终确定该生的贫困等级。
2.建立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问题作为认定工作中的又一大困扰,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就当下的条件来看,很难做到确保每位同学提供的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因此,就要加强每位同学的诚信程度。学校应该举办诚信教育报告,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同时,建立诚信监督机制,每学年即将结束时,通过抽查方式对得到助学金的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其助学金的使用途径。并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边同学通过谈话和问卷的形式了解该生的平时消费情况,如果发现核实有铺张浪费现象,就取消下学年的贫困认定参评资格。
3.建立多元化资助模式
尽管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在逐年增加,但是就现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来看,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得不到持续稳定的保障。就此问题,除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应及时引进多项企业和私人助学金,解决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设立家教服务中心,为希望通过工作补贴生活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安全保障,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这种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通过对贫困认定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建立,加之必要的辅助措施,最终就能够最大化地了解每位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更加有针对性、高效地完成贫困认定工作,切实解决贫困认定过程中没有统一量化标准的问题,更大程度地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让更多的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参考文献:
[1][2]李琳,卢中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学报,2011(3):62-66.
[3]吕道均,吴亮,桂程君,李晓兰.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1(5):249-250.
[4]周海林.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5-87.
[5]李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90-92.
[6]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界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117.
[7]薛单.高校助学金等级评定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5).
[8]朱旭,李焕琴,籍万新.MATLAB软件与基础数学实验[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认定 资助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过程缺乏真实性
真实性的缺乏主要体现在贫困认定证明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以及学生的资料填写是否属实。根据现状,一些学校规定把县、乡、村三级证明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条件,但一些民政部门管理者,为了给本地区的人争取到有限的资源,对凡是要求开证明者,不经详细调查,“来者不拒”地一路开绿灯。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保障学生在家庭收入等资料的填写上做到真实准确。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本身贫困生的认定带来诸多困难。
2.认定过程缺乏客观性
在实际工作中认定贫困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办法:一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确定;二是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委派班干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召开班委会民主讨论后确定;三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提出候选人并由全体同学集体投票决定。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够科学规范。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夹杂着主观性等制约因素,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学生表述是否充分等。这往往使得一部分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3.认定过程缺乏规范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不一致,需要资助学生家庭的经济问题也是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增加了贫困认定的难度,各个高校虽然都制定了相应的认定方法,也都具备各自的合理性,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前的贫困认定体制还是不规范、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在于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方法,使得贫困认定的标准得到量化和统一。[1]
二、目前国内就高校贫困资助研究状况和先进做法
教育部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提供的月生活费,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就目前国内关于贫困生认定的方法来看,还只是停留在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贫困认定问题。下面列举一些目前高校贫困认定的常见方法。
1.家庭收入与消费比较认定法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根据家庭提供的月生活费用、学生的月生活费用及学生月消费的具体支出综合状况来评定,最终确定该生是否需要助学金。
2.民主评议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及身边的同学组成的贫困认定小组,根据认定小组对学生的了解来给出评定意见,通过民主投票的方法来确定该生是否应该得到助学金。
3.月最低保障线比较法
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类似,主要是比较学生家庭所能提供的月生活费用和学校所在地的月最低生活费,如果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月最低生活保障,则被认定为需要受到贫困资助的学生。[2]
4.综合评定法
这种方法是目前相对比较先进的方法,它集上述的几种做法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得出学生是否需要收到贫困资助的结论。
纵观上述的一些普遍做法,虽然都与贫困生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已经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指出。目前,很多学校资助部门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将贫困认定科学化,把贫困认定与数学建模相结合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研究方向及目的
结合上述问题及本校具体情况,我们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需要资助的经济困难同学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致使无法保证他们在学校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到学习,同时,另有一些同学一边用着高档电子设备,一边还享受学校的资助。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保证贫困认定制度的公平公正,以期保证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得的资助,维持他们在校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校作为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同样面对着贫困生认定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当前其他学校的一些做法,按着以下步骤,进行了一系列策划、意见征集、整理和研究,将认定因素量化,制定适合本校贫困生认定办法。
1.确定思路阶段
首先查阅了最近关于贫困认定的文献,了解了当前其他高校对于该问题的一些先进做法,其次与本校从事贫困生资助的老师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研究思路:调查本校贫困生实际情况和影响他们在校生活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际运用数学建模,将因素给予合理的赋分,通过量化的方式,保证认证过程的公平性。
2.开展调查阶段
确定了研究思路之后,针对在贫困认定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随机抽取了我校本科四个年级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座谈。通过讨论研究,结合其他高校贫困认定因素,基本确定了贫困认定的因素,并将调查结果以问卷的形式展现出来。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同时做到尽可能覆盖所有贫困认定因素。在做出问卷之后,我们抽取了519名本科生,就问卷意见征集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并认真地讨论和考虑了反馈回来的信息,酌情采用,最后对问卷的内容给予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因素赋分阶段
在将认定因素基本覆盖之后,我们随机抽取150名本科生,请他们根据自己对各个认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对问卷中涵盖的认定因素赋予相应的分值权重。最后综合分析平衡问卷中各项的分值,得出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分值作为该项因素占贫困认定的最终权重,为之后的数学建模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4.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以调查打分然后求平均分分配各指标权重或凭经验根据因素的重要性直接给出权重值都难以做到客观准确。而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先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分析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指标按支配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按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排列,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求解比较判断矩阵,从而确定被比较指标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的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贫困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比较判断矩阵A表示针对上一层某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假定上一层次的元素S同下一层次中的元素S1,S2,…,Sn有关,则比较判断矩阵A=(aij)nxn,元素aij具有如下实际意义:aij表示元素Si和元素Sj相对于元素S进行比较时,元素Si和元素Sj具有模糊关系“……比……重要得多”的隶属度。为了使任意两因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通过“打分法”确定评价矩阵。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请学院的500多名同学对这十个评价指标方面以及选项进行打分。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6。
表2 “打分法”统计表
通过各同层级指标间的相互比较,确定比较判断矩阵,家庭情况整体的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经济状况的判断矩阵如表5所示,家庭结构的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
表3 家庭情况整体的判断矩阵A
表4 经济状况的判断矩阵A22
表5 家庭结构的判断矩阵A23
为了得到每项指标的选项得分,通过同学们对每个选项的打分,得出每个二级指标各项选项所占百分值(每一项二级指标的所有选项所占百分值之和为100%)。具体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打分法”各选项百分值统计表
与上文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方法一样,可以得到每个二级指标选项的判断矩阵。
按照上文表6中10个二级指标的顺序,它们的判断矩阵分别为:
B1=[1,25/33,25/42;33/25,1,33/42;42/25,42/33,1];
B2=[1,3/2,7/3,7/2;2/3,1,14/9,7/3;3/7,9/14,1,3/2;2/7,2/3,1];
B3=[1,41/29,41/17,41/13;29/41,1,29/17,29/13;17/41,17/41,1,17/13;13/41,13/29,13/17,1];
B4=[1,5/3,40/19,40/17;3/5,1,24/19,24/17;19/40,19/24,1,19/17;17/40,17/24,17/19,1];
B5=[1,4;1/4,1];
B6=[1,8/3,8/3,4/3;3/8,1,1,1/2;3/8,1,1,1/2;3/4,2,2,1];
B7=[1,12/17,12/29,2/7;17/12,1,17/29,17/42;29/12,29/17,1,29/42;7/2,42/17,42/29,1];
B8=[1,3/5,4/9,12/41;5/3,1,20/27,20/41;9/4,27/20,1,27/41;41/12,41/20,41/27,1];
B9=[1,19/15,19/27,19/39;15/19,1,5/9,5/13;27/19,9/5,1,9/13;39/19,13/5,13/9,1];
B10=[1,11/19,11/28,11/42;19/11,1,19/28,19/42;28/11,28/19,1,2/3;42/11,42/19,3/2,1].
(3)求解比较判断矩阵
设A=(aij)nxn为比较判断矩阵,A的权重向量W={w1,w2,…,wm}可用公式计算:
AW=λmaxW(1)
根据公式借助MATLAB编程代入数据计算,求得家庭情况整体的权重向量:
W=[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特殊情况]
=[0.0814,0.4070,0.4070,0.1045]
经济状况权重向量:
W22=[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每月给予生活费,是否为低保户,在校期间月平均消费水平]
=[0.3000,0.2250,0.2500,0.2250]
家庭结构权重向量:
W22=[家庭主要劳动力工作情况,是否为特殊群体,家庭在读学生总人数,赡养无经济来源人数]
=[0.2500,0.2750,0.2250,0.2500]
用上文求权重向量的方法继续求出10个二级指标的每个选项的权重向量:
T1=[0.2500,0.3300,0.4200];
T2=[0.4200,0.2800,0.1800,0.1200];
T3=[0.4153,0.2937,0.1593,0.1317];
T4=[0.4000,0.2400,0.1900,0.1700];
T5=[0.8000,0.2000];
T6=[0.4000,0.1500,0.1500,0.3000];
T7=[0.1200,0.1700,0.2900,0.4200];
T8=[0.1200,0.2000,0.2700,0.4100];
T9=[0.1900,0.1500,0.2700,0.3900];
T10=[0.1100,0.1900,0.2800,0.4200];
(4)回归到实际问题
根据上文算出的各项权重向量,将其换算成分值。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分值精确到个位,二级指标下各选项的分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具体分值如下:
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各自所占分值:
二级指标中各选项所占分值:
五、在贫困认定过程中的辅助措施
尽管基本上做到了贫困认定因素量化,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有一些因素没有办法列入其中,比如在贫困认定后,学生家里发生了突发事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给予适当的物质资助。同时,还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使用情况给予监督和反馈。对于这些情况,在上述贫困认定体系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措施,以保证认定工作兼具灵活性和公平性。 1.建立灵活评审机制
对于一些发生突发事件的家庭,除了上述的认定体系之外,我们鼓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老师要通过谈话、走访寝室、家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以临时补助等方式帮助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及时资助的同学。
另外,每学年开展贫困认定工作时都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写一份家庭情况的书面材料,同时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每份书面材料的介绍,将参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结合量化因素所得到的分值最终确定该生的贫困等级。
2.建立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问题作为认定工作中的又一大困扰,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就当下的条件来看,很难做到确保每位同学提供的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因此,就要加强每位同学的诚信程度。学校应该举办诚信教育报告,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同时,建立诚信监督机制,每学年即将结束时,通过抽查方式对得到助学金的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其助学金的使用途径。并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边同学通过谈话和问卷的形式了解该生的平时消费情况,如果发现核实有铺张浪费现象,就取消下学年的贫困认定参评资格。
3.建立多元化资助模式
尽管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在逐年增加,但是就现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来看,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得不到持续稳定的保障。就此问题,除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还应及时引进多项企业和私人助学金,解决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设立家教服务中心,为希望通过工作补贴生活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安全保障,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这种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通过对贫困认定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建立,加之必要的辅助措施,最终就能够最大化地了解每位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更加有针对性、高效地完成贫困认定工作,切实解决贫困认定过程中没有统一量化标准的问题,更大程度地保证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让更多的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
参考文献:
[1][2]李琳,卢中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学报,2011(3):62-66.
[3]吕道均,吴亮,桂程君,李晓兰.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1(5):249-250.
[4]周海林.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5-87.
[5]李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90-92.
[6]刘善槐,邬志辉.高校贫困生评价体系与界定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0(5):115-117.
[7]薛单.高校助学金等级评定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5).
[8]朱旭,李焕琴,籍万新.MATLAB软件与基础数学实验[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