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就像驾驭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进而反思生活,省视内心,省视现实生活状态、生命状态的话题。题目蕴藉着丰富的韵味,拥有多重思考和写作空间。
人应该怎样生活?我们该以材料中的哪一种人为目标?这是一个无须回答一目了然的问题,但是“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的人,在生活中却不在少数。我们说这样的人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人,是被动地生存着、谈不上生活的人,是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
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将生活的主动权交给肆意而行的“马车”,迟早会被生活的马车抛下,最终也会失去人之为人的资格。这是“昏昏者”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们在害己的同时也使“清醒者”的奋勇前行更加艰难。这是对“昏昏者”的认识,也是作文的深入一层。
仔细想来,“昏昏者”之所以如此,除了他们自身不敢直面生活、不愿直面生活、没有承担的勇气与担当以外,现实世界功利的文化环境也让人疲惫了对精神的追求。总之,既有他们自身的因素,也不乏外在文化环境的制约,毕竟人还是难以逃离环境的。而“昏昏者”人数众多,也会形成一个文化氛围制约“清醒者”的前行。这是作文的又深入一层。
与此相对,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明他们是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远大梦想的人,是主动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他们可贵之处有两点:一是“清醒”地驾驭着生活的马车,有冷静的头脑,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艰难、自己的使命、生活的方向;二是坚持“始终”,无论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守护初心。这才是人生应该有的生命状态,人生认识的深化是作文的再一次深入。
这些人是生活的“清醒者”,存在的意义深远重大。他们让芸芸众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从而清醒地认清了现实世界;他们让芸芸众生看到现实世界还有主动的承担,还有把责任使命担当起来的生命状态;他们让芸芸众生有了敬仰的榜样。
当然,这种一层层深入的认识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具体写作中,既要能指出“昏昏”与“清醒”的内涵,又要对二者有准确的把握,更要结合具体的事例阐释对生命的思考,逐层深入地剖析题目的意蕴。文章的立意深远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前提,而借助恰当的素材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必不可少的。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学生刚刚看到题目,可能会感到素材比较少,但仔细思考,其实适用的素材很多。
切合主题的名人名言有不少。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茨威格说:“宁可受苦而保持清醒,宁可忍受痛苦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这些都是关于“清醒”或“昏昏”简洁有力的表达。
在生活的喧嚣中保持清醒理智的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人生马车的人比比皆是,古今中外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阮籍、鲁迅、马寅初、梭罗等。
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清醒者,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如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俄罗斯女郎、房龙《宽容》中的先驱者、《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鲁迅《药》中的夏瑜等。运用示例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别致的素材,喜欢张爱玲的同学写出了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
时代的浮躁让每个人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因而闭上了双眼,任生活的马车将我们拉向无尽的黑暗,随着集体价值的沦陷而自我消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便如《封锁》中开电车的中年男人一般,两眼盯着两条蠕蠕的铁轨,然而他不发疯——习惯于生活将自己拖行着的人,双眼通常是无神的,神情通常是麻木的,因為在如此庞大的旋涡中,他们不知该去向何处,更谈不上驾驭自己的命运了。
擅长理性思考的同学,写出了对现实世界众生相的看法。
片段二
人是最幸福的亦是最可悲的。钟灵毓秀的大自然给予人类举世无双的智慧、勇气、思想,却也将我们的命运束缚在一辆勇往直前、至死方休的马车之上,以致我们无从逃脱自己的命运,太多的悲剧由此诞生。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曾明白自己将要去往何方,在马车上昏昏度过,一路的颠沛流离磨蚀了所有争取自由、主宰命运的渴望,几十年过去,回望来时的路竟悉如黄粱一梦,空无一物。而有的人,他的灵魂不允许他被命运如此摆弄,他的智慧不允许他不主宰命运,他的脊梁不允许他随波逐流。于是,他用思想、用毅力奋力夺过马车的缰绳,哪怕这马车将因他近乎一意孤行的偏执而驶向深渊,他也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必要将命运将生活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只因他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灵魂与信仰。
耳熟能详的素材、紧扣题目的表达对大多数同学更有启发。
片段三
没有比“自己让自己活着”更让人幸福和感动的了。林肯纵然亡于他人枪下,可他最终维护了自己还有其余千万人活着的尊严和勇气。他的一生短暂却绚烂如花,他的生命因他自己主导而拥有超乎常人的宽广和厚重。生命的重量或许从来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价值。因自己掌握缰绳而行驶出的生命途径,一路光辉熠熠。
片段四
有人按照自己清醒的意愿驾驭马车,奔向自己的目标,奔向光明。他们或许如鲁迅一般,不断地呐喊,在黑夜之中打开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之中;或许如王小波、柏杨,文字直指人性的阴霾之处,使人看了不禁打几个寒战;或许如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直面血与泪交织出的悲惨图画。他们有独立之思考及独立之人格。也正是思考的力量,在黑暗在无形之中,一次又一次刺破我们内心深处可怕的自满或自欺,一次又一次使我们从云端跌至冰面,面对缤纷或无聊的生活时,不断地审视自我,叩问自己蠢蠢欲动的内心,驾驭着马车,去寻求人生意义所在。
片段五
在马车上昏昏欲睡之人,像是被碎纸机粉碎的纸屑一般,任由生活、社会之风将其吹起,最终落入不知哪里的泥塘。只听他们在黑暗之中,悲鸣着,痛哭着,心灵却昏睡着,被生活的马车肆意拉行。对于金钱、权力的追求早已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其无法像川端康成那样,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更无法像尼采一般,“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他们昏昏欲睡,与人类巨大的恐惧、欲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缺乏独立之思想,被社会机器碾压着。他们又像一个又一个无可救药的、失去看的能力、最后失去想看的心的盲人,或任人摆布的橡皮人。
名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理性之美,使表达凝练含蓄,言简意丰。
片段六
有人的人生如《麦克白》中所言:“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任生活的马车拉行,犹如盲人一般。
也确有人如惠特曼“站在世界屋脊上,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清醒地驾驭着马车,驶向明亮之处。
关怀现实的同学写出对现实的思考。
片段七
反观现实,我们又看到了多少昏昏欲睡、任马拉行的心灵“盲人”被一个个穿在无尽的生存的锁链之上,看到了多少行尸走肉?为了钱与权,为了物质享受,他们斯文扫地,将本应有趣的生活冒险最终变成可怕的经历。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就像驾驭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进而反思生活,省视内心,省视现实生活状态、生命状态的话题。题目蕴藉着丰富的韵味,拥有多重思考和写作空间。
人应该怎样生活?我们该以材料中的哪一种人为目标?这是一个无须回答一目了然的问题,但是“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的人,在生活中却不在少数。我们说这样的人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人,是被动地生存着、谈不上生活的人,是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
这种生活状态的人,将生活的主动权交给肆意而行的“马车”,迟早会被生活的马车抛下,最终也会失去人之为人的资格。这是“昏昏者”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们在害己的同时也使“清醒者”的奋勇前行更加艰难。这是对“昏昏者”的认识,也是作文的深入一层。
仔细想来,“昏昏者”之所以如此,除了他们自身不敢直面生活、不愿直面生活、没有承担的勇气与担当以外,现实世界功利的文化环境也让人疲惫了对精神的追求。总之,既有他们自身的因素,也不乏外在文化环境的制约,毕竟人还是难以逃离环境的。而“昏昏者”人数众多,也会形成一个文化氛围制约“清醒者”的前行。这是作文的又深入一层。
与此相对,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明他们是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远大梦想的人,是主动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他们可贵之处有两点:一是“清醒”地驾驭着生活的马车,有冷静的头脑,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艰难、自己的使命、生活的方向;二是坚持“始终”,无论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守护初心。这才是人生应该有的生命状态,人生认识的深化是作文的再一次深入。
这些人是生活的“清醒者”,存在的意义深远重大。他们让芸芸众生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从而清醒地认清了现实世界;他们让芸芸众生看到现实世界还有主动的承担,还有把责任使命担当起来的生命状态;他们让芸芸众生有了敬仰的榜样。
当然,这种一层层深入的认识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具体写作中,既要能指出“昏昏”与“清醒”的内涵,又要对二者有准确的把握,更要结合具体的事例阐释对生命的思考,逐层深入地剖析题目的意蕴。文章的立意深远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前提,而借助恰当的素材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必不可少的。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学生刚刚看到题目,可能会感到素材比较少,但仔细思考,其实适用的素材很多。
切合主题的名人名言有不少。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茨威格说:“宁可受苦而保持清醒,宁可忍受痛苦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这些都是关于“清醒”或“昏昏”简洁有力的表达。
在生活的喧嚣中保持清醒理智的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人生马车的人比比皆是,古今中外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阮籍、鲁迅、马寅初、梭罗等。
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清醒者,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如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俄罗斯女郎、房龙《宽容》中的先驱者、《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鲁迅《药》中的夏瑜等。运用示例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别致的素材,喜欢张爱玲的同学写出了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
时代的浮躁让每个人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因而闭上了双眼,任生活的马车将我们拉向无尽的黑暗,随着集体价值的沦陷而自我消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便如《封锁》中开电车的中年男人一般,两眼盯着两条蠕蠕的铁轨,然而他不发疯——习惯于生活将自己拖行着的人,双眼通常是无神的,神情通常是麻木的,因為在如此庞大的旋涡中,他们不知该去向何处,更谈不上驾驭自己的命运了。
擅长理性思考的同学,写出了对现实世界众生相的看法。
片段二
人是最幸福的亦是最可悲的。钟灵毓秀的大自然给予人类举世无双的智慧、勇气、思想,却也将我们的命运束缚在一辆勇往直前、至死方休的马车之上,以致我们无从逃脱自己的命运,太多的悲剧由此诞生。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曾明白自己将要去往何方,在马车上昏昏度过,一路的颠沛流离磨蚀了所有争取自由、主宰命运的渴望,几十年过去,回望来时的路竟悉如黄粱一梦,空无一物。而有的人,他的灵魂不允许他被命运如此摆弄,他的智慧不允许他不主宰命运,他的脊梁不允许他随波逐流。于是,他用思想、用毅力奋力夺过马车的缰绳,哪怕这马车将因他近乎一意孤行的偏执而驶向深渊,他也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必要将命运将生活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只因他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灵魂与信仰。
耳熟能详的素材、紧扣题目的表达对大多数同学更有启发。
片段三
没有比“自己让自己活着”更让人幸福和感动的了。林肯纵然亡于他人枪下,可他最终维护了自己还有其余千万人活着的尊严和勇气。他的一生短暂却绚烂如花,他的生命因他自己主导而拥有超乎常人的宽广和厚重。生命的重量或许从来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价值。因自己掌握缰绳而行驶出的生命途径,一路光辉熠熠。
片段四
有人按照自己清醒的意愿驾驭马车,奔向自己的目标,奔向光明。他们或许如鲁迅一般,不断地呐喊,在黑夜之中打开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之中;或许如王小波、柏杨,文字直指人性的阴霾之处,使人看了不禁打几个寒战;或许如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中,直面血与泪交织出的悲惨图画。他们有独立之思考及独立之人格。也正是思考的力量,在黑暗在无形之中,一次又一次刺破我们内心深处可怕的自满或自欺,一次又一次使我们从云端跌至冰面,面对缤纷或无聊的生活时,不断地审视自我,叩问自己蠢蠢欲动的内心,驾驭着马车,去寻求人生意义所在。
片段五
在马车上昏昏欲睡之人,像是被碎纸机粉碎的纸屑一般,任由生活、社会之风将其吹起,最终落入不知哪里的泥塘。只听他们在黑暗之中,悲鸣着,痛哭着,心灵却昏睡着,被生活的马车肆意拉行。对于金钱、权力的追求早已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使其无法像川端康成那样,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更无法像尼采一般,“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他们昏昏欲睡,与人类巨大的恐惧、欲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缺乏独立之思想,被社会机器碾压着。他们又像一个又一个无可救药的、失去看的能力、最后失去想看的心的盲人,或任人摆布的橡皮人。
名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理性之美,使表达凝练含蓄,言简意丰。
片段六
有人的人生如《麦克白》中所言:“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任生活的马车拉行,犹如盲人一般。
也确有人如惠特曼“站在世界屋脊上,喊出我野性的狂叫”,清醒地驾驭着马车,驶向明亮之处。
关怀现实的同学写出对现实的思考。
片段七
反观现实,我们又看到了多少昏昏欲睡、任马拉行的心灵“盲人”被一个个穿在无尽的生存的锁链之上,看到了多少行尸走肉?为了钱与权,为了物质享受,他们斯文扫地,将本应有趣的生活冒险最终变成可怕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