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夺冠后的莎拉波娃很激动,全世界网球迷都在看她趴在地上泪流满面。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我对这个白裙飘飘的女孩有了几分好感,没想到爱屋及乌就决定打网球。
有人把高尔夫比喻成“绿色鸦片”,其实网球亦是如此。
有人把网球拍看成身体的一部分,看成是武器,看成是另一个女友,我却把球拍看成一杆大烟枪。其实网球以及关于其运动衍生的所有东西,无外乎提供的是一种心理满足。
把球拍比喻成大烟枪,既摆脱了那种严肃又冷冰冰的象征主义的影子,又洗干净了让人肉麻的自恋情绪,剩下的就是一种生活化的关照和显现。我有七把球拍,七支大烟枪。
在讲故事之前,我可以先谈谈是如何和这项运动勾搭到一起的。2004年,我和前单位的同事到《南方都市报》做葡萄牙欧洲杯。广州的夏天既闷又热,我们每天都在战天斗地PK时间。就在那届欧洲杯临近尾声时,当年的温网女单决赛正好开战,我就闲着无事瞄了几眼。
当时的决赛是莎拉波娃和小威,两个吼叫派的女生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展开厮杀。具体的比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夺冠后的莎拉波娃很激动,全世界网球迷都在看她趴在地上泪流满面。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我对这个白裙飘飘的女孩有了几分好感,没想到爱屋及乌就决定打网球。
我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打定主意的我回北京后就买了支球拍。当时那只球拍是李宁牌的,标价很便宜,好象只有300多块钱。我的前单位以定位高端自居,所以一些追求小情调的年轻人也比比皆是。当时国际部的一个姓W的男编辑就号称苦练网球若干年,一姓S的女编辑甚至还同我探讨过什么样的球拍适合什么人群。
这把李宁球拍我就用过两三次。当时我们体育部来了个北体大的实习生,她是网球专业的。对于我这样的菜鸟,她也多是溢美之辞,基本属于哄着玩。后来我跟当时要闻部一个姓Y的四川女编辑一起租房子,她有一把领导牌的球拍,而且号称经常会请个教练练上几拍。
在她看来,李宁的球拍显然不合适我用,就怂恿我买了一把Wilson球拍。这把球拍大概花了860块钱,用起来的确比以前的球拍要好用得多。对于Y编辑的网球水平,我就不妄下评判,总之我跟她打过一次就再无下文。
关于网球起步阶段的打球经历,此后基本上属于空白,一直到2005年5月我才在光彩网球中心重新报了一个网球班。这个网球班当时报名人很多,估计三十个人左右,每次上课的人数都呈递减趋势。等到快结业时,基本上只剩下三四个男生还在撑着,老师也基本上属于有一搭没一搭的。
再到后来我换单位了,那把Wilson球拍也基本上被束之高阁。我把住所从方庄搬到通州,每天开始做编辑的规律生活。生活重新找到节奏后,我也试图开始真正的网球之旅,并且频繁地在网上找朋友打球。这时我认识了一个朋友L,他是从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的,现在做物流工作。当时我的水平非常烂,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系统训练。他告诉我,物资学院有一堵高墙,很多菜鸟都是在那里修炼武功。
从05年的8月开始,我就频繁地光顾那里,开始了独自苦练。那片网球场非常萧索,球网经常会破上几个洞,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球场的底线离后面的护栏非常近,大概只有一米左右,所以拉拍时打到护网是很正常的事情。
球场的地面就是普通的水泥地,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少许坑洼,并且还有水泥块之间的接缝时常影响到球的弹跳。不过对于我这样执着打球没心没肺的人来说,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下午两点下班后就会准时到球场开练,对墙打有时候会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进步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我也逐渐从打墙变成可以隔网与人对拉。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和朋友L、H、J以及X经常会到那里练习,周六日每天都要耗费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球场。
我在那段时间里买了两把球拍,都是BabolatPD,其中一把是因为底线离护栏旁边的树太近,拉拍时不小心打到上面折断了。后来那把,现在也是千疮百孔,不过勉强还可以使用。就是因为这两把球拍,我把东方式的握拍改成西方式握拍,打出了更多的上旋球。
在06年中网开始之前,我和以前的一位传说中的高手约球,双方其实仅仅是拉拉球而已。当时我的正手大力击球他接起来已经不再轻松,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关于一些传说中的高手,我不再把他们看得那么神秘,我只相信自己亲自体验过的对手。
到了06年底,我又重新转战江湖,开始了记者生涯。网球成了我跑的一个项目,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也在逐渐改进自己的打法,又买了两把休伊特用过的YONEX RDS001,期待能够多打平击减少上旋。
在去年的后半段,中网公开赛组委会还组成了媒体网球队,希望记者们都能多参加这项运动。不过事实的效果也许会让他们失望,大多数人领了球拍后就不见踪影,每次活动都是那么几张老面孔。直到后来,几张老面孔甚至都变成一张老面孔,再就是网对面的教练。
其实还是要感谢中网的这项举措,中网的几个教练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一直相信每个教练都有他独到的地方,比如最后一个带过我的赵榕刚教练,他就将我的发球改进了不少。
打网球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比如每年恰逢节假日,我都会主动到网球场上加练。打球的水平会随着每一次击球提高和升华,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曼妙过程。
我打球还有一个原则,一定要跟真正的高手打,只有如此像我这样的菜鸟级选手才会有质的飞跃。跟水平与自己相当或弱于自己的人打,你的水平永远不会有什么提高。
如果你去旅行,一定要记得带把球拍,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找到能带来快乐的知音;如果你选择女友,对方最好会打球,网球场上的砰砰声比甜言蜜语更直接爽快;如果你选择住所,旁边一定要有网球场,有时候透过窗户远远望着场地,就算不打球想想心里都会觉得春意盎然。
有人把高尔夫比喻成“绿色鸦片”,其实网球亦是如此。
有人把网球拍看成身体的一部分,看成是武器,看成是另一个女友,我却把球拍看成一杆大烟枪。其实网球以及关于其运动衍生的所有东西,无外乎提供的是一种心理满足。
把球拍比喻成大烟枪,既摆脱了那种严肃又冷冰冰的象征主义的影子,又洗干净了让人肉麻的自恋情绪,剩下的就是一种生活化的关照和显现。我有七把球拍,七支大烟枪。
在讲故事之前,我可以先谈谈是如何和这项运动勾搭到一起的。2004年,我和前单位的同事到《南方都市报》做葡萄牙欧洲杯。广州的夏天既闷又热,我们每天都在战天斗地PK时间。就在那届欧洲杯临近尾声时,当年的温网女单决赛正好开战,我就闲着无事瞄了几眼。
当时的决赛是莎拉波娃和小威,两个吼叫派的女生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展开厮杀。具体的比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夺冠后的莎拉波娃很激动,全世界网球迷都在看她趴在地上泪流满面。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我对这个白裙飘飘的女孩有了几分好感,没想到爱屋及乌就决定打网球。
我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打定主意的我回北京后就买了支球拍。当时那只球拍是李宁牌的,标价很便宜,好象只有300多块钱。我的前单位以定位高端自居,所以一些追求小情调的年轻人也比比皆是。当时国际部的一个姓W的男编辑就号称苦练网球若干年,一姓S的女编辑甚至还同我探讨过什么样的球拍适合什么人群。
这把李宁球拍我就用过两三次。当时我们体育部来了个北体大的实习生,她是网球专业的。对于我这样的菜鸟,她也多是溢美之辞,基本属于哄着玩。后来我跟当时要闻部一个姓Y的四川女编辑一起租房子,她有一把领导牌的球拍,而且号称经常会请个教练练上几拍。
在她看来,李宁的球拍显然不合适我用,就怂恿我买了一把Wilson球拍。这把球拍大概花了860块钱,用起来的确比以前的球拍要好用得多。对于Y编辑的网球水平,我就不妄下评判,总之我跟她打过一次就再无下文。
关于网球起步阶段的打球经历,此后基本上属于空白,一直到2005年5月我才在光彩网球中心重新报了一个网球班。这个网球班当时报名人很多,估计三十个人左右,每次上课的人数都呈递减趋势。等到快结业时,基本上只剩下三四个男生还在撑着,老师也基本上属于有一搭没一搭的。
再到后来我换单位了,那把Wilson球拍也基本上被束之高阁。我把住所从方庄搬到通州,每天开始做编辑的规律生活。生活重新找到节奏后,我也试图开始真正的网球之旅,并且频繁地在网上找朋友打球。这时我认识了一个朋友L,他是从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的,现在做物流工作。当时我的水平非常烂,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系统训练。他告诉我,物资学院有一堵高墙,很多菜鸟都是在那里修炼武功。
从05年的8月开始,我就频繁地光顾那里,开始了独自苦练。那片网球场非常萧索,球网经常会破上几个洞,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球场的底线离后面的护栏非常近,大概只有一米左右,所以拉拍时打到护网是很正常的事情。
球场的地面就是普通的水泥地,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少许坑洼,并且还有水泥块之间的接缝时常影响到球的弹跳。不过对于我这样执着打球没心没肺的人来说,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下午两点下班后就会准时到球场开练,对墙打有时候会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进步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我也逐渐从打墙变成可以隔网与人对拉。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和朋友L、H、J以及X经常会到那里练习,周六日每天都要耗费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球场。
我在那段时间里买了两把球拍,都是BabolatPD,其中一把是因为底线离护栏旁边的树太近,拉拍时不小心打到上面折断了。后来那把,现在也是千疮百孔,不过勉强还可以使用。就是因为这两把球拍,我把东方式的握拍改成西方式握拍,打出了更多的上旋球。
在06年中网开始之前,我和以前的一位传说中的高手约球,双方其实仅仅是拉拉球而已。当时我的正手大力击球他接起来已经不再轻松,这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关于一些传说中的高手,我不再把他们看得那么神秘,我只相信自己亲自体验过的对手。
到了06年底,我又重新转战江湖,开始了记者生涯。网球成了我跑的一个项目,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也在逐渐改进自己的打法,又买了两把休伊特用过的YONEX RDS001,期待能够多打平击减少上旋。
在去年的后半段,中网公开赛组委会还组成了媒体网球队,希望记者们都能多参加这项运动。不过事实的效果也许会让他们失望,大多数人领了球拍后就不见踪影,每次活动都是那么几张老面孔。直到后来,几张老面孔甚至都变成一张老面孔,再就是网对面的教练。
其实还是要感谢中网的这项举措,中网的几个教练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一直相信每个教练都有他独到的地方,比如最后一个带过我的赵榕刚教练,他就将我的发球改进了不少。
打网球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比如每年恰逢节假日,我都会主动到网球场上加练。打球的水平会随着每一次击球提高和升华,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曼妙过程。
我打球还有一个原则,一定要跟真正的高手打,只有如此像我这样的菜鸟级选手才会有质的飞跃。跟水平与自己相当或弱于自己的人打,你的水平永远不会有什么提高。
如果你去旅行,一定要记得带把球拍,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找到能带来快乐的知音;如果你选择女友,对方最好会打球,网球场上的砰砰声比甜言蜜语更直接爽快;如果你选择住所,旁边一定要有网球场,有时候透过窗户远远望着场地,就算不打球想想心里都会觉得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