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假想”的翅膀,飞入文本深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内容是客观有限的,但对内容的挖掘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中寻求无限,走入文本深处,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张开“假想”的翅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潜心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在课堂上,精心设置假想型问题,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充分地走入文本深处,加深对原有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意外”动态生成,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同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一个假想的空间,学生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假想成作者,体会作品的精彩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彩,每一点精彩都值得细读体验玩味。同时,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移情”之下的杰作,是情动于中,然后行之于言,所以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作者,反移情来重新安排文章的情节结构或者主人公的生活命运,是分析文章本身魅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执教外国小说《丹柯》一课时,我就设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丹柯一片好心,族人不但不理解反而埋怨指责甚至要求处死他,接下来,你会如何安排丹柯的命运?学生小组讨论后,主人公丹柯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摘录两点如下:
  学生甲说: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安排丹柯首先作心理的挣扎,他想放弃又想坚持,但最后他坚持继续向前。他说,后退回去已不可能,我们只有往前走,才有一线希望,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这片森林的。族人在无奈之下,也别无他法,最后只得拿出勇气向前向前。
  学生乙说: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安排丹柯先走自己的路,既然得不到族人的信任,不如先与族人“分道扬镳”,等找到确切的出路再来也不迟。于是丹柯独自一人,凭着勇气与智慧走出了森林,在做好记号后,他毅然决然地折回去,寻找他的族人,最后他顺利地完成了带领族人走出困境的艰巨任务。
  通过这样的体验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把学生理想的安排与高尔基的《丹柯》原文对比。“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原文的浪漫主义手法与英雄的悲壮死去让学生们读了非常震撼,哪一种更能突出英雄的伟大,优劣一看便知。丹柯的死,恰恰成就了作品的伟大,使作品获得了一种悲剧美、崇高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假想成文章中的主要角色,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一篇文章,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其中的主要人物,正如在娱乐圈我们记住的是影视明星,在体育界我们记住的是体育明星一样。没有了主要人物,一切将变得荒芜。而如何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方法是多样的。让同学把自己假想成文章中的主人公,体验其经历,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最有意思的办法。
  执教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如果你去参加平生的第一场宴会或者舞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精心打扮,盛装出席却没有人注意你或者邀请你,你会是什么心情?这时,当一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王子向你举杯或者请你跳舞,你会说“我等你好久了”这样的话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娜塔莎第一次参加舞会时的激动、焦急不安、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以及天真直率的性格。
  在解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素芭》中素芭与帕勒达帕之间的感情时,依照教材中分析,帕勒达帕对素芭是没有感情的,对于她的远嫁是冷漠的。但我让学生们进行情境对话,进行假想换位分析,结果却与权威论断迥然不同。
  “‘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我们的学生认为,帕勒达帕十分尊敬素芭,亲热地称呼她为“素”,这已经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而刻意掩饰的“我们”之语言和“凝视”之表情,正印证了泰戈尔“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的诗句。这种解读可谓是深入人心、人性,不可谓不深刻。
  再如,在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时,就完全可以多角度假设: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三、假设成执教者,深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让学生模拟老师上课,角色转换,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也是时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篇幅短小,且通篇几乎是白描的手法,学生不难看懂,但要挖掘浅显文字后的深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为此,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让各组推举一位代言人来为大家上课。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准备很充分,内容异彩纷呈,精彩无限。有个学生是这样教的:首先,他提问说,如果是电影,在本文开头,你认为会把镜头定格在哪里?从而引出“半张纸”;第二,他在整理半张纸上的内容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整理事件本身,让另一名学生概括出发生各事件时的心情,最后让一名同学,按照纵坐标表心情,横坐标表事件,画出主人公房客的心理变化曲线图,从而体会“半张纸”上的悲喜人生;第三,他让一位会画画的同学,画了半张纸在黑板上,然后请几位同学利用有限的空间,写出最能概括从小学到现在的人生有效信息,从而体会斯特林堡高超的写作技巧,即:截取生活的横断面,留白,以小见大等。
  四、假设成局外人或者别的角色,去解疑释惑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非入乎其内,不能理解主人公的哀乐,非出乎其外,不足以看清事情真相。站在山外看庐山,也许别有一番风景。
  在执教西班牙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对于母亲的儿子,也就是文中被打死的人究竟是不是小偷,绝对是个有难度的问题。非学无以致疑,非假设无以解惑,于疑窦处细读体验,是深入文本的突破口之一。为此,我这样设计:如果你是警察,你能证明母亲的儿子不是小偷吗?
  结果,学生从文本中精心查找,找到的证据确实很充分:(1)从母亲对儿子的叙述和了解来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知子莫如母,母亲的叙述当然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2)从儿子死时的症状来看, “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鼻子被打得粉碎,说明他是正面被打着的,而如果他在撬临街门的话,应是背面被打中才是,这种分析俨然有福尔摩斯侦探的味道;(3)从神父的尴尬表情及语言来看。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这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非常听话的、善于为家庭考虑的饥寒交迫的过路人。学生思维的缜密,对文本解读的深刻,令我拍案叫绝。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如果你是晋武帝司马炎,你会觉得李密的陈情是“忠臣不事二主”的借口吗?你会最终同意李密“愿乞终养”的请求吗?如果你是医生,你能给祥林嫂找出病因,开出药方吗?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来执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爱情戏……
  一切的分析体验,必须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不然就是隔空的爱,不痛不痒,抑或显得矫情。所以在教学中,巧借假想型问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才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才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和文章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课堂之上,给学生一双“假想”的翅膀,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便可以阅尽文章百态。这最简易的师生互动,却可以产生最精彩的动态生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其他文献
对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对水肥的利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灌溉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耗水规律以及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提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适宜的灌水定额.试验结果表明随
综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均体现出以能力立意为目标,突出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关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富有时代特征和人文气息,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已难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识字的目的是尽早大量阅读。研究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
在数学竞赛培训课堂上.我将此题作为例题,让来自不同班级的40个学生练习.对于常规试题,教师容易给出多种新颖解法,这个竞赛试题,课前研究不够深入,仅读懂了参考答案.所以,打算让学生先
<正>一、面对现实——明晰化学课堂拓展延伸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可喜现象,许多教师大胆拓宽、合理延伸,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的整
当高科技柴油发动机、电动发动机和7速DSG的联合成为可能的时候,大众打算在Golf TDI Hybrid车型上展示它最佳的节约能源的潜力,这款概念车每百公里耗油仅为3.4L柴油,被设计为高
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终于传递到时尚圈,消费者吝啬地捂紧钱包,厂商也不再一掷千金,寒冷的萧条吹透了每个摄影师的心。他们像勤奋的松鼠一样,卖力地忙碌着,也许,熬过这场雪,春天就来了。
1998年和1999年在新疆自治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实验站内进行了膜上灌条件下的覆膜棉花和玉米的需水规律及地膜覆盖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在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提出一种灌溉水水质评价可变模糊评价法,该方法集成理论的严谨性及操作的简捷性于一体,善于处理评价标准为区间的问题,是传统模糊评判理论的延伸。实例应用结
不久前,笔者听了某教师关于《历史与社会》中“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公开课,发现图册在表现四大文明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突出文明区域与地形尤其是与河流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