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学中安全工程教育的融合与内化实例

来源 :化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1988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强化安全工程教育是化学化工类专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蒸汽锅炉爆炸、火灾爆燃事故以及锈蚀危害等3个实例的详细讲述,指出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若适时融入相关的安全工程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安全事故发生及防范所依赖的物理化学原理,从而起到安全意识的内化作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可以增强这一效果.
其他文献
通过对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史考证分析可知,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硼元素假说的形成、硼元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硼元素概念的建立.18世纪,拉瓦锡预言了硼元素的存在.19世纪初,硼单质的制取成功标志着硼元素概念正式形成.20世纪,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同位素的发现,人们对硼元素有了新的认识.硼元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并不断深入认识的发展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学理论逐渐成熟、科学思想演变发展的过程.
为揭示“高端备课”项目下教师与学生行为互动的关键特征,研究采用视频分析法及滞后序列分析法(LSA)对2019年高端备课项目中“离子反应”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比率、教师语言、师生操作技术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等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高端备课更加关注学生对于本源性认识问题的科学认识逻辑,以传授核心观念建构以及基于学生认识发展为本为理念,由知识解析为本向促进学生认识发展转变,通过师生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为常态化课堂优化提供了参考路径.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逐步聚合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及融合理论知识和应用情境的思政教学策略.学生反馈结果显示,在线课堂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完成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结合本校典型科研成果的课堂思政建设,形成了专业课与应用场景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学生科研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1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rn在中国知网上以“实验室安全管理”为主题词,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8月16日,获得检索记录3 371条.为使得分析结果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来源类别选取的数据库为“北大核心”“CSSCI”和“CSCD”,共获检索记录808条.通过人工复检和研判,删去书评、通知、会议、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后共得771篇文献,运用CiteSpace绘制成知识图谱,进行深入剖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查国内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探究其发展趋势,为国内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与实
期刊
石蕊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色不明显,这个问题虽小,但它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实验教学活动.利用手机软件颜色识别器、数字传感器等几种软硬件技术手段,对石蕊试剂的选择、配制方法的优化、溶液pH的调节等方面进行探究,试图配制出在酸碱性溶液中显色明显的石蕊溶液.
基于CiteSpace软件,运用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化学三重表征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将信息可视化,为我国学者进一步完善化学三重表征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放眼于国际科学教育的趋势和我国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期望将“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及策略嵌入日常的教学,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未来景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以来,有机化学课程标准中的部分内容标准设置倍受争议,有关有机化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探索一直也未停止.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处理好有机化学必修内容与选择性必修内容的层级关系,主要表现为“五难”,即在有机化学必修内容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的深广度难以把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难以定位,有机化学学习的模型难以建构,有机化学核心素养难以养成,尤其是有机化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措施难以落地.
期刊
由林崇德等人所编写完成的《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集中展现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该书指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期刊
根据自编的“初中生化学方程式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探查问卷,了解初中生可能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内涵(概念、意义、“+”和“=”的含义等)和外延(化学符号的重要性、化学方程式的唯一性、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前概念认识,探查学生背景信息以及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已有化学知识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石家庄市某中学即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生的176份有效问卷和8位学生的访谈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虽然在班级类型、数学成绩、课外书阅读类型、已有化学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很多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宣布发现了溴元素.然而,同时期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洛威等人面对相似的实验现象与溴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溴元素的发现使卤族基本成型,增强了科学家验证氟元素假说的信心,并促进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同时,溴元素的发现过程彰显了批判精神和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科学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