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创新能力的提高落于实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配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着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关系着初中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加强重视程度,实施改革措施。初中生处于创造力与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突出位置,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专制型,课堂教学死板僵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熏陶下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即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也会受到部分教师的斥责。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被动与消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如火如荼,传统教学中权威——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得以瓦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各抒己见,敢于质疑教师与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实现思维的自由碰撞,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应当培养打破权威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
二、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阵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吸引,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并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这种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PPT课件或播放相关视频与音乐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做自立自强的人》之《少年当自强》一节时,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朗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在这种浩荡声势的感召之下,深化学生对自强自立的理解,思考在21世纪的中国,该如何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少年,以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扼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反馈四个环节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由于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对法律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避免直接灌输,而是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并倾听他人意见,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之中培养发散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违法行为;或者设置一个判断题,如“好学生、好孩子不可能走上违法道路”,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质疑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四、扩展教学范围,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之上,很难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理论储备丰富,实践能力差劲,这当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当代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应单单局限于课堂之上通过“授——受”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扩展教学空间,积极组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时,由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角色不同,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责任是一个抽象的话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各行各业,感悟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感同身受,思考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何种职业,如果从事这种职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又应该怎承担责任,以服务社会。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各行各业的所需承担的责任,并与教师、同伴进行积极的交流,说出自己对责任的独特感受,这个过程也是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通过开动脑筋解决生活问题以提高创新能力。
结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中之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首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平台;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要设置问题,组织小组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培养质疑精神;最后,教师应当拓宽教学范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秋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2]张廷芬.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才智.2011(09)
[3]张进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4(0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关系着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关系着初中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加强重视程度,实施改革措施。初中生处于创造力与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突出位置,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专制型,课堂教学死板僵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熏陶下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即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也会受到部分教师的斥责。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被动与消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如火如荼,传统教学中权威——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得以瓦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各抒己见,敢于质疑教师与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实现思维的自由碰撞,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应当培养打破权威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
二、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阵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吸引,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并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这种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PPT课件或播放相关视频与音乐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做自立自强的人》之《少年当自强》一节时,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朗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在这种浩荡声势的感召之下,深化学生对自强自立的理解,思考在21世纪的中国,该如何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少年,以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扼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反馈四个环节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由于学生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对法律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避免直接灌输,而是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并倾听他人意见,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之中培养发散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违法行为;或者设置一个判断题,如“好学生、好孩子不可能走上违法道路”,让学生在辩论中培养质疑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四、扩展教学范围,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之上,很难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理论储备丰富,实践能力差劲,这当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当代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应单单局限于课堂之上通过“授——受”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扩展教学空间,积极组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时,由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角色不同,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责任是一个抽象的话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各行各业,感悟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感同身受,思考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何种职业,如果从事这种职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又应该怎承担责任,以服务社会。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各行各业的所需承担的责任,并与教师、同伴进行积极的交流,说出自己对责任的独特感受,这个过程也是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通过开动脑筋解决生活问题以提高创新能力。
结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中之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首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平台;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要设置问题,组织小组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培养质疑精神;最后,教师应当拓宽教学范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秋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2]张廷芬.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才智.2011(09)
[3]张进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