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格外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是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鉴于此,本文将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一综述性的探讨。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简析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分析,在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1 价值选择日趋多样性。偶有不辨是非情况发生
以学生的政治信仰为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坚持并推崇社会主义制度,但少部分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合理正确的判断。又以道德观为例,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但对自身诚信意识的评价不高。再以人生观为例,大部分学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我,且对未来有所规划,但也有部分学生一味拜金、崇尚享乐,社会使命与责任意识淡薄。
2 深受网络媒介影响,生活日渐网络化
大学生与多元文化的接触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媒体宣传。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着实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崇尚自由与便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对其喜爱有加,在没有时间与空间边际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自己的群体与文化。但需要人们警醒的是,网络在传递真理的同时,也把一些低俗文化带给了学生。如何在网络时代将多元文化的有利影响最大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今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其中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多元中占据主流并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 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正视现实,摒弃“多元文化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等狭隘观点,客观评价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认识带来的利弊影响。代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因年龄、认知、阅历等不同而产生差异,尤其当类似网络等媒体可以提供远远超出书本内容的信息时,年轻人更为个性化,有时更为叛逆。此时,教育工作者不应当因自身权威受“质疑”而否定多元视角,剥夺学生自由论争的权利。
要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一元”即马克思主义,“多元”即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一元主导”,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来指导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多元”中不乏真善美的元素,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将其消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用,故而强调“多元并存”。的确,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观念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但解决冲突的办法绝不是退回到保守主义或孤立的民族主义,而应当在对多元内容的分析辨别中帮助、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比照中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地位。
要坚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引导教育。如果将文化视为客体的话,那么它对应的主体便是“人”。正是一个个的人,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使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不仅容易滋生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且也抹杀了被教育者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温家宝总理强调: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来开展教育活动。处于文化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尤其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关爱和认可。值得强调的是,因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阅历尚为缺乏,有时不善于辨别善恶是非,因此教育者在创造宽松环境发挥大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应当通过一定的途径予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
2 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从大学生中培养一支建网、护网的队伍,他们既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同时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在精心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互动、优势特性,给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畅所欲言的空间与话题,让他们在针砭时弊中辨别是非曲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最后,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如广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依法管理等,使得网络真正造福民众,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导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一定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为了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积极探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开展社会问题调查等方式组织教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并支持学生开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氛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各阶层的实践锻炼工作,加深大学生和现实社会的接触,并建立推动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生参与、学校组织,而且还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3 唱响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商业行为的“诱惑”、各类大众文化的“熏染”时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始出现“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国家集体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减弱、社会责任感不强、是非荣辱感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强调“多元并存”的同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不断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探索以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明确认识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始终是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要坚定地将其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每一阶段。具体说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教育学生;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学子的力量;三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广大学子的斗志;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风尚,并具体化为培养高度文明的现代公民的“八荣八耻”。
4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育人的美好情感和情操,使人的精神的各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但如今,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显然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会发生“刘海洋虐熊”“复旦研究生虐猫”的事情。虽然不能将类似事件的发生全部归咎于教育工作的疏漏,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中警醒,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在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这项工作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师长通过平日的言传身教便可进行教育,复杂的是往往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需要长期坚持。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类似,高校要探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推进道德教育工作,逐渐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5 倡导分层分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分层分类教育”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可以针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类型、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或组织活动让更多普通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其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并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又如,学校可加强不同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为师者注重提高师德素养、为医者注重讲求医术医德、学商者多育经世济民之怀、学工者多培养人文情怀等。
6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辅导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确,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之一,他们既是教师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岗位职责所要求发挥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年龄、经验、水平、责任心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一些辅导员应有作用的发挥。
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接触事物更为复杂、思想更为活跃、追求更为多样、需求更为个性化,这无疑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首先,学校应当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其次,辅导员应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参与、协助学生举办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再次,为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辅导员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教学单位、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以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专业指导水平如何,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表率。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在把握社会主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反思现行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全方位做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实施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判断能力。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简析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分析,在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1 价值选择日趋多样性。偶有不辨是非情况发生
以学生的政治信仰为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坚持并推崇社会主义制度,但少部分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合理正确的判断。又以道德观为例,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但对自身诚信意识的评价不高。再以人生观为例,大部分学生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我,且对未来有所规划,但也有部分学生一味拜金、崇尚享乐,社会使命与责任意识淡薄。
2 深受网络媒介影响,生活日渐网络化
大学生与多元文化的接触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媒体宣传。如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着实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崇尚自由与便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对其喜爱有加,在没有时间与空间边际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到自己的群体与文化。但需要人们警醒的是,网络在传递真理的同时,也把一些低俗文化带给了学生。如何在网络时代将多元文化的有利影响最大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今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其中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多元中占据主流并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 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正视现实,摒弃“多元文化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等狭隘观点,客观评价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认识带来的利弊影响。代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因年龄、认知、阅历等不同而产生差异,尤其当类似网络等媒体可以提供远远超出书本内容的信息时,年轻人更为个性化,有时更为叛逆。此时,教育工作者不应当因自身权威受“质疑”而否定多元视角,剥夺学生自由论争的权利。
要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一元”即马克思主义,“多元”即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一元主导”,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来指导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多元”中不乏真善美的元素,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将其消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用,故而强调“多元并存”。的确,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观念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但解决冲突的办法绝不是退回到保守主义或孤立的民族主义,而应当在对多元内容的分析辨别中帮助、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比照中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地位。
要坚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引导教育。如果将文化视为客体的话,那么它对应的主体便是“人”。正是一个个的人,创造、丰富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使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不仅容易滋生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且也抹杀了被教育者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温家宝总理强调: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来开展教育活动。处于文化前沿阵地的大学生尤其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关爱和认可。值得强调的是,因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阅历尚为缺乏,有时不善于辨别善恶是非,因此教育者在创造宽松环境发挥大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应当通过一定的途径予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
2 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从大学生中培养一支建网、护网的队伍,他们既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同时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在精心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互动、优势特性,给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畅所欲言的空间与话题,让他们在针砭时弊中辨别是非曲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最后,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如广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依法管理等,使得网络真正造福民众,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导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一定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为了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积极探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开展社会问题调查等方式组织教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并支持学生开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氛围。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各阶层的实践锻炼工作,加深大学生和现实社会的接触,并建立推动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深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生参与、学校组织,而且还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3 唱响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商业行为的“诱惑”、各类大众文化的“熏染”时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始出现“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国家集体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减弱、社会责任感不强、是非荣辱感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强调“多元并存”的同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不断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探索以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明确认识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始终是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要坚定地将其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每一阶段。具体说来,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教育学生;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广大学子的力量;三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广大学子的斗志;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风尚,并具体化为培养高度文明的现代公民的“八荣八耻”。
4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育人的美好情感和情操,使人的精神的各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但如今,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显然存在诸多不足,以至于会发生“刘海洋虐熊”“复旦研究生虐猫”的事情。虽然不能将类似事件的发生全部归咎于教育工作的疏漏,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中警醒,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在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这项工作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师长通过平日的言传身教便可进行教育,复杂的是往往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需要长期坚持。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类似,高校要探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推进道德教育工作,逐渐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
5 倡导分层分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分层分类教育”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可以针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类型、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或组织活动让更多普通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使其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并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又如,学校可加强不同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为师者注重提高师德素养、为医者注重讲求医术医德、学商者多育经世济民之怀、学工者多培养人文情怀等。
6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辅导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确,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的人群之一,他们既是教师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岗位职责所要求发挥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年龄、经验、水平、责任心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一些辅导员应有作用的发挥。
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接触事物更为复杂、思想更为活跃、追求更为多样、需求更为个性化,这无疑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首先,学校应当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其次,辅导员应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参与、协助学生举办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再次,为了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辅导员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教学单位、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发挥协调作用以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专业指导水平如何,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表率。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在把握社会主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反思现行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树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全方位做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实施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