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藤牌舞民俗文化探究与分析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项目开始重视,正在极力抢救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摆脱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威胁,急需通过不同手段给予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温州藤牌舞正是这一类文化,因此我们对藤牌舞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突破点、创新点,让人们更加了解、传承藤牌舞文化。百姓对戚家军的鸳鸯阵中藤牌的技术动作喜爱有加,练兵时期纷纷涌入校场观看训练。
  关键词:温州 藤牌舞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237-02
  藤牌舞是戚继光在抗倭时期的“鸳鸯”阵法演变而来,并且记录在撰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是我国古代战争艺术的智慧结晶。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它的起源、变迁、传承,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建议,继续将温州藤牌舞发扬光大。
  1 藤牌舞的起源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已有藤甲,为布依族先民身穿藤甲帮助彝族首领孟获,大胜蜀军,此甲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又以桐油浸泡,经历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特点是又轻又坚、遇水不沉、善能防箭、刀枪不入,在战场之上无往不利。明朝时,自幼熟读兵书的戚继光根据抗倭战场的形式特点分析编制了一套“鸳鸯阵法”即藤牌舞的原始形态。在抵御倭寇中效果拔群,并在《纪效新书》记载了它的用法和矮、滚、实、劲、圆、活的特点。它的诞生不仅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更是大大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维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2 藤牌舞的變迁与传承
  在公元1552—1561年(即明朝)中倭寇在浙南沿海多次登陆,对温州地区进行多次的烧杀抢掠。采九德在《倭变事略》中撰写倭寇“随处掠劫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女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倭寇作恶多端,百姓生活惨不忍睹。朝廷火速调戚继光到浙江沿海荡寇,经实地调查分析后,根据浙江沿海地形地势及倭寇们进犯时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战争智慧,创新战法得名鸳鸯阵并广纳新兵3000人,主要来自义乌等地,此地民风彪悍,团结意识强较之之前军队的兵士有天壤之别。百姓对戚家军的鸳鸯阵中藤牌的技术动作喜爱有加,练兵时期纷纷涌入校场观看训练。
  清末时期(1840—1912),洋枪火炮的盛行,藤牌等冷兵器逐渐没落,但百姓非常喜欢看藤牌兵训练,于是瑞安籍的清兵和乡勇,选取阵法中讨人喜欢的动作编制成藤牌阵,在清明时节向人们表演,一为纪念戚继光和戚家军,二为去邪保太平,渐渐地这种战场搏杀的武术慢慢形成民间藤牌舞的雏型。
  民国初期(1912—1927),瑞安的打藤牌名气享誉温州地区,一开始还是只出现在庙会表演上,由于大部分人们相信打藤牌有去邪保太平的作用,后来藤牌舞的表演场所从庙会上表演变成向大户人家献演。1928年,当地政府下令严禁迎神庙会,藤牌阵亦被迫停止。
  现代(1949至今)1953年在瑞安市文化馆牵头指导下,由薛纪芬负责藤牌舞资料的归纳整理,邀请老一辈的表演者一起通过改编,增加故事情节、层次等元素,使之成为适合舞台表演的舞蹈。目前藤牌舞传承人延续到了第六代,而第四代传人徐巧青是目前能掌握藤牌舞的所有动作的艺术家,这是极其难得的。他在2008年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非遗“藤牌舞”传承人;2017年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采访中他表示藤牌舞的特点是矮、滚、实、劲、圆、活,也可以用一句口诀表达:“人矮腿屈隐牌中,蹲身急滚刀生风。运牌圆滑全身遮,以短制长藤牌功。”
  在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兵戈抢攘到和平年代、从最初的战争艺术到如今的文化表演,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但又不忘初心体现文化背后发人深省的民族情怀,也感谢无数文化工作者在背后辛勤的付出才得以传承。
  3 挑战与机遇
  3.1 挑战
  3.1.1 缺乏新生力量
  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加适应接受新事物且钟爱于“短、平、快”的运动,例如跆拳道、瑜伽其简洁和高难度的动作也迎合年轻人心理需求。而藤牌舞是集体表演项目注重互相配合对练且动作花样繁多,若没有长期的训练难以达到表演程度。所以藤牌舞的练习过程是困难重重,这对于浮躁的年轻人来说很难静下心来练习,更不要说去了解藤牌舞背后的前世今生了,间接导致了新生力量的加入。
  3.1.2 文化流逝
  在社会大背景的变迁和发展下, 藤牌舞这项非遗经历了200多年的日月洗礼消失在历史长河仅史料中有记载,在建国后温州文化工作者立志恢复传统,目前温州藤牌舞传承人由第一代传承人延续到如今的第六代传承人一直是口传身授,但随着先人的逝去一些有关藤牌舞的故事和文化也就消逝了。
  3.2 机遇
  3.2.1 非遗文化的智能化保护
  互联网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运用现代科技将藤牌舞的相关文献和技法资料建立成一套藤牌舞的智能化平台,方便查询和资料检索,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图像视频、AR、VR等技术方式使得藤牌舞更加的活灵活现可以多元化展示,这是互联网时代下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保护手段。
  3.2.2 深挖藤牌舞的经济价值
  如今体育旅游市场火爆,据杭州市旅委公布:杭州宋城在2017年10月4日达到接待量高峰13.2万人次,单日门票收入1224.72万元。如将藤牌舞所表现的抗倭战争中的故事同主题公园演出的形式结合不仅解决了团队的资金问题而且通过大舞台的表演激活人们藏在心底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经济功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产业这是藤牌舞的文化表演结合当地的旅游产业与经济贸易带来了发展机遇。
  4 分析与建议
  4.1 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包括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所以校本课程既可以做到特色课程的开发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又可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温州的藤牌舞完全可以借这样的模式去宣传和培养新生代力量。
  4.2 建立藤牌舞训练基地
  藤牌舞训练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目前温州人流量最多且适合开展的区域,属茶山大学城最为合适,常住的大学生多达50000多人,在此建立基地方便宣传普及且年轻人群体多为培养后备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进藤牌舞带徒授艺工作。也可借助温州各大学的平台积极开展宣传表演,大力提高其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4.3 建立文化数据库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方便了数据、文字、图像的保存,再加上技术的更新迭代,出现了例如AR、VR等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完整地保存藤牌舞的相关资料并且能全方位的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的奇特魅力,因此要建立文化数据库,大力开展藤牌舞档案材料整理归纳工作。
  参考文献
  [1] 贺晓武.论瑞安“藤牌舞”的审美制度变迁[J].美与时代,2010(10):85-87.
  [2] 魏卿.浙江沿海武术文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 冯百跃.瑞安“藤牌舞”与戚继光浙闽抗倭的“鸳鸯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4):89-96.
  [4]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5] 徐文强.杭州7天涌入1700万人!杭州宋城一天的门票收入超千万[N].都市快报,2017-10-08.
其他文献
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实际都是方差分析方法],对7个家蚕茧色限性种质资源的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各经济性状在不同饲养环境下差异显
介绍了缆型纺纱的机理及特点,并比较分析了采用同一种棉粗纱加工的缆型纺棉纱和传统环锭纺棉纱的特点,得出了缆型纺棉纱比传统环锭纺棉纤长毛羽少、强力高的结论.
文章试图从语义学的角度溯源《中庸》首章,以其作为基础讨论对于“中”和“庸”的理解,朱熹和王阳明均对首章有较为详尽的解读,文章也希望能通过引注他们的解读来谈论文本自身的
利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软件用户界面直观、数据处理功能强大、计算准确的特点,编制棉织厂工艺设计与机器配备计算软件.着重介绍了该计算软件的具体设计过程和实际应用
构建职业教育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立交桥”,实现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是构建完善的职教体系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构建职业教育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必要性,提出具
教师可利用每节科学课前3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准备材料、设计实验、展示实验、评价反馈等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研究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职
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而技能水平的提高无意于依赖一个强大的、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所以,高职院校要想改变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这是一种服务提供的全新形式.这种模式下对政府转型以及实现各组织的互利共赢有着诸多的益处,同时分析政府的行为要素以及购买模式,也是当下理论研究中
文章从原料选择、纺纱流程、工艺参数、关键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利用羊绒、阳离子改性涤纶和三角截面涤纶生产Sirofil闪色纱,该纱由于具有独特的色光效果,因而具有广阔的发
用聚酯短纤维(3.3dtex×102.3mm)、美利奴羊毛纤维(直径21.5μm,长度82.6mm)为原料,纺制细纱的规格为56tex(18Nm),羊毛/聚酯混纺比为75/25;33tex(30Nm),羊毛/聚酯混纺比为70/30;捻系数为70。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