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物的生长有其规律性,通过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有以下规律性: 在广德县,淡竹于4月中旬出笋,生长期40-650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先慢后快再慢的总体规律;退笋率为85.7%;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关键词:淡竹;发笋;幼竹;生长规律
Abstract: Plant growth regularity of the shoots and young bamboo growth law Danzhu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Found Danzhu shoots and height growth of young bamboo have the following regularity: Guangde County, Dan Zhu shoot emergence in In mid-April, growing season 40-650d, young bamboo of high growth performance for the first slow fast and then slow the overall law; retirement shoots rate of 85.7%; bamboo rate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with bamboo shoots time goes gradually reduced.
Key words: Dan Zhu; hair shoots; young bamboo; growth lawm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生长表现出规律性,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影响,当地气候的特点,包括当地的温度、降水等变化,同是和当地土壤的特性也很大关系包,括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因素。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一般性的规律有所认识,包括对其生长周期、生长环境、生长条件有系统的认识,服务我们工作、生活与学习。
材料与方法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3′23″~119°38′48″,北纬30°35′46″-31°11′00″之间,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县。总面积为212030hm2,林地为126494hm2占59.7%。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为无量溪河,桐汭河,全长73.5㎞,两河系分别从东西、南北两个地方贯穿全境,汇集于狮子口成郎川河,注入南漪湖。
广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2.6℃,年均降雨量1347mm,年均日照2162小时,无霜期218天。广泛分布着地带性土壤-红壤。
研究地点设在广德县卢村乡中明村,分别选取三块(编号研Ⅰ、研Ⅱ、研Ⅲ)栽植二十多年的老竹林,土壤为沙壤土,竹林平均胸径分别为4.9cm、4. 5cm、4.8cm。在每个竹园内设固定样地1块,面积0.07hm2。从竹笋出土到完全停止发笋,每天记录发笋数量、高度;当笋高生长停止,退笋表现明显时,调查笋高和笋基径,挖出退笋测量埋土深度;把发笋按先后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每块样地选择5株样笋,每日8时观测高生长量,幼竹长成后, 逐株测量其胸径; 然后统计分析淡竹发笋与高生长规律。
二、结果分析
1、发笋规律
(1)笋出土期。淡竹从4月中旬开始破土出笋, 历时1个月左右。由于受小气候和立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竹林发笋时间相差2-3d,不同年份的发笋时间也有差异,相差5d左右。
(2)发笋数量分布发笋初期数量较少,随发笋日期延长,数量增加很快。开始5d发笋数量总数的15.1%,发笋高峰在第6-20d,占发笋的65.6%,之后逐渐减少,30d后则很少发笋。因此,在发笋前20d内就能分析判断整个竹林的发笋情况和当年的产量。
2、退笋规律
竹笋在出土后的生长过程中, 有些笋中途死亡, 称之退笋。笋刚出土时, 退笋不易识别, 但随着时间的持续, 在竹笋的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特征: 退笋生长缓慢直至停止; 外表颜色较深、无光泽; 笋箨松散, 箨毛枯萎; 早晨笋尖无露珠。能成竹的则相反。
(1)退笋数量分布。竹笋从发笋期第2d开始就有退笋发生,而后数量逐渐增多,半个月后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 历时1个多月,有的竹园达45d。发笋期头5d退笋数量为总数的13.8% ,而后逐渐增加,6-10d为20.4% ,11-20d为44.8% ,形成高峰期,以后明显下降,第26 d后退笋只有5.3%。立地条件不同的竹林退笋数量的分布有所不同。
(2)退笋率的变化。退笋率依发笋时间而变化,相关系数为0.95。退笋率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渐上升。前5d平均退笋率79.9% ,以后逐渐增加,20d后为94.3-100%。平均退笋率为87.5% 。
(3)退笋率和笋高之间的关系。淡竹退笋在笋高80cm 以下均有发生,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退笋数量迅速下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67。退笋集中在笋高20cm 以下,占退笋总数的88.1% ;21-40cm之间占9.6%,40cm以上仅有3.7%。幼竹长到80 cm 以上的退笋极少。因此,笋高40cm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指标。
(4)退笋埋土深度的变化。退笋埋土深度从不足5cm到17cm 以下均有发生,但大部分退笋在5-10cm之间,占退笋总数的85.8%退笋的埋土深度与发笋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期平均深度为6.9cm,中期为7.3 cm,后期为7.9cm,相关系数为0.99。随着发笋时间的持续,平均深度逐步加深。
(5)退笋的种类与虫害的关系。淡竹竹笋在出土后的生长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87.5% 的笋退笋。退笋的原因有生理退笋、病虫害退笋和机械损伤, 其中虫害退笋为20%, 病害和机械损伤很少, 大部分为生理退笋。
3、幼竹高生长规律
(1)生长特性随着竹笋的出土,笋便进入了高生长阶段。根据对淡竹高生长特性的观察表明,当地温大于10 、气温大于13.8时,竹笋开始出土生长,气温20左右最适宜竹笋生长。竹笋到成竹整个生长期,历时40-70d,最少36d。发笋早的由于气温较低, 生长时间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 发笋晚的生长期缩短。
淡竹的高生长大体可分为: 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初期: 笋尖刚出土时生长相当慢, 此期约7-17d,平均日生长量约1cm,累计高度10cm。上升期: 幼竹开始加快生长,节间伸长,平均日生长量约8-15cm,累计高度140cm。盛期,幼竹生長旺盛,节间伸长加快,逐节完成, 基部竹箨开始逐步枯萎脱落,上部枝条开始伸展,生长量明显增大达到高峰,然后高生长由快到慢,平均日生长量30-51cm,累计高度850cm,最高日生长量90cm,在17d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幼竹绝大部分的高生长。末期:竹梢开始弯曲,枝条开展,高生长迅速下降直至停止生长,平均日生长量10cm左右,累计高度900-1150cm。淡竹高生长受气温的影响特别明显,当气温升高、条件适宜时,高生长加快;当气温突然降低时,高生长明显下降。如: 5月18日,气温升高到20.6时,生长量增加较快,20-23日,气温下降到14.7,生长量也随之下降,6月3日以后,气温又回升到20 并持续上升,这时生长量迅速增加,达到高峰。
(2)成竹的数量分布成竹数量依发笋数量变化,二者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 87。在发笋期的头5d,成竹数量较多,占23.9%,随后有所增加,20d以后成竹数量较少,占7.7%。成竹数量分布基本上与发笋数量分布相似。由表5可知,前20 d的成竹数量占总成竹数量的92.3%,而后10d只有7.7%,所以早出土的笋是日后成竹的基础。
(3)成竹质量与发笋早晚的关系。成竹质量与发笋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迟, 成竹胸径、成竹率逐渐下降。成竹率与发笋时间成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95,头5d的笋成竹率19.8% ,而后逐步下降,第21-25d成竹率5.2%,第25 d以后只有4.5%。把发笋先后分为3个时期,成竹平均胸径分别为5.16、4.98、4.76cm, 与发笋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9,由回归方程推断,发笋时间每推迟10d,成竹平均胸径则减少0.2 cm。由此可知,前期笋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条件好,个体发育快,成竹率高,质量好。因此,在竹林管理中,应加强前期笋的管护,后期可适当疏笋,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保证留养新竹有充足的营养,促使健壮生长。
三、结论
1、当低温12摄氏度以上、气温12.9以上时淡竹开始破土出笋,发笋期1个月左右。初期数量较少,而后增加很快, 前20 d发的笋占总数的81.2% ,是日后成竹的基础。
2、笋出土后第2d开始出现退笋,数量逐渐增多,15d达到高峰, 而后逐渐下降, 总退笋率为87.5% 。绝大多数退笋在笋高20cm以下, 埋土深度5-10 cm之间, 退笋数量与笋高呈显著负相关, 笋高40cm以上的退笋仅有3.7%。一般情况下, 幼竹长到40 cm 以上高度时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一个标准。
3、竹笋的生长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 竹笋到成竹整个生长期为40-70 d, 早期发的笋由于气温较低生长期长,后期发的笋因气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 生长期缩短。成竹率和成竹质量与发笋早晚密切相关,发笋晚,成竹率低, 成竹质量也差。
4、淡竹发笋期是竹林管理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 应加强前期笋的水肥管理, 及时供应幼竹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提高成竹率;后期适当疏笋,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 保证留养新竹有充足的养分,促其健壮生长。
5、要加强对虫害的管理。害虫主要是金针虫、竹笋夜蛾等,危害整个笋期。发笋初期危害较轻, 在发笋停止后的5月下旬至6月危害较重,5月底进入高峰,6月上旬气温升高,竹笋生长旺盛,木质化程度加强,虫害逐渐减少。因此,笋期加强竹林管理, 及时防治病虫害时间少退笋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志建.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0,4 (23):34-51
[2]周本智.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5(12): 102-105
[3]曹福亮等.毛竹林出筍与幼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2008,1: 326-328
[4]胡超宗.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7,1:405-4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淡竹;发笋;幼竹;生长规律
Abstract: Plant growth regularity of the shoots and young bamboo growth law Danzhu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Found Danzhu shoots and height growth of young bamboo have the following regularity: Guangde County, Dan Zhu shoot emergence in In mid-April, growing season 40-650d, young bamboo of high growth performance for the first slow fast and then slow the overall law; retirement shoots rate of 85.7%; bamboo rate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with bamboo shoots time goes gradually reduced.
Key words: Dan Zhu; hair shoots; young bamboo; growth lawm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生长表现出规律性,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影响,当地气候的特点,包括当地的温度、降水等变化,同是和当地土壤的特性也很大关系包,括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因素。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一般性的规律有所认识,包括对其生长周期、生长环境、生长条件有系统的认识,服务我们工作、生活与学习。
材料与方法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3′23″~119°38′48″,北纬30°35′46″-31°11′00″之间,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县。总面积为212030hm2,林地为126494hm2占59.7%。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为无量溪河,桐汭河,全长73.5㎞,两河系分别从东西、南北两个地方贯穿全境,汇集于狮子口成郎川河,注入南漪湖。
广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2.6℃,年均降雨量1347mm,年均日照2162小时,无霜期218天。广泛分布着地带性土壤-红壤。
研究地点设在广德县卢村乡中明村,分别选取三块(编号研Ⅰ、研Ⅱ、研Ⅲ)栽植二十多年的老竹林,土壤为沙壤土,竹林平均胸径分别为4.9cm、4. 5cm、4.8cm。在每个竹园内设固定样地1块,面积0.07hm2。从竹笋出土到完全停止发笋,每天记录发笋数量、高度;当笋高生长停止,退笋表现明显时,调查笋高和笋基径,挖出退笋测量埋土深度;把发笋按先后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每块样地选择5株样笋,每日8时观测高生长量,幼竹长成后, 逐株测量其胸径; 然后统计分析淡竹发笋与高生长规律。
二、结果分析
1、发笋规律
(1)笋出土期。淡竹从4月中旬开始破土出笋, 历时1个月左右。由于受小气候和立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竹林发笋时间相差2-3d,不同年份的发笋时间也有差异,相差5d左右。
(2)发笋数量分布发笋初期数量较少,随发笋日期延长,数量增加很快。开始5d发笋数量总数的15.1%,发笋高峰在第6-20d,占发笋的65.6%,之后逐渐减少,30d后则很少发笋。因此,在发笋前20d内就能分析判断整个竹林的发笋情况和当年的产量。
2、退笋规律
竹笋在出土后的生长过程中, 有些笋中途死亡, 称之退笋。笋刚出土时, 退笋不易识别, 但随着时间的持续, 在竹笋的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特征: 退笋生长缓慢直至停止; 外表颜色较深、无光泽; 笋箨松散, 箨毛枯萎; 早晨笋尖无露珠。能成竹的则相反。
(1)退笋数量分布。竹笋从发笋期第2d开始就有退笋发生,而后数量逐渐增多,半个月后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 历时1个多月,有的竹园达45d。发笋期头5d退笋数量为总数的13.8% ,而后逐渐增加,6-10d为20.4% ,11-20d为44.8% ,形成高峰期,以后明显下降,第26 d后退笋只有5.3%。立地条件不同的竹林退笋数量的分布有所不同。
(2)退笋率的变化。退笋率依发笋时间而变化,相关系数为0.95。退笋率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渐上升。前5d平均退笋率79.9% ,以后逐渐增加,20d后为94.3-100%。平均退笋率为87.5% 。
(3)退笋率和笋高之间的关系。淡竹退笋在笋高80cm 以下均有发生,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退笋数量迅速下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67。退笋集中在笋高20cm 以下,占退笋总数的88.1% ;21-40cm之间占9.6%,40cm以上仅有3.7%。幼竹长到80 cm 以上的退笋极少。因此,笋高40cm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指标。
(4)退笋埋土深度的变化。退笋埋土深度从不足5cm到17cm 以下均有发生,但大部分退笋在5-10cm之间,占退笋总数的85.8%退笋的埋土深度与发笋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期平均深度为6.9cm,中期为7.3 cm,后期为7.9cm,相关系数为0.99。随着发笋时间的持续,平均深度逐步加深。
(5)退笋的种类与虫害的关系。淡竹竹笋在出土后的生长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87.5% 的笋退笋。退笋的原因有生理退笋、病虫害退笋和机械损伤, 其中虫害退笋为20%, 病害和机械损伤很少, 大部分为生理退笋。
3、幼竹高生长规律
(1)生长特性随着竹笋的出土,笋便进入了高生长阶段。根据对淡竹高生长特性的观察表明,当地温大于10 、气温大于13.8时,竹笋开始出土生长,气温20左右最适宜竹笋生长。竹笋到成竹整个生长期,历时40-70d,最少36d。发笋早的由于气温较低, 生长时间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 发笋晚的生长期缩短。
淡竹的高生长大体可分为: 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初期: 笋尖刚出土时生长相当慢, 此期约7-17d,平均日生长量约1cm,累计高度10cm。上升期: 幼竹开始加快生长,节间伸长,平均日生长量约8-15cm,累计高度140cm。盛期,幼竹生長旺盛,节间伸长加快,逐节完成, 基部竹箨开始逐步枯萎脱落,上部枝条开始伸展,生长量明显增大达到高峰,然后高生长由快到慢,平均日生长量30-51cm,累计高度850cm,最高日生长量90cm,在17d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幼竹绝大部分的高生长。末期:竹梢开始弯曲,枝条开展,高生长迅速下降直至停止生长,平均日生长量10cm左右,累计高度900-1150cm。淡竹高生长受气温的影响特别明显,当气温升高、条件适宜时,高生长加快;当气温突然降低时,高生长明显下降。如: 5月18日,气温升高到20.6时,生长量增加较快,20-23日,气温下降到14.7,生长量也随之下降,6月3日以后,气温又回升到20 并持续上升,这时生长量迅速增加,达到高峰。
(2)成竹的数量分布成竹数量依发笋数量变化,二者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 87。在发笋期的头5d,成竹数量较多,占23.9%,随后有所增加,20d以后成竹数量较少,占7.7%。成竹数量分布基本上与发笋数量分布相似。由表5可知,前20 d的成竹数量占总成竹数量的92.3%,而后10d只有7.7%,所以早出土的笋是日后成竹的基础。
(3)成竹质量与发笋早晚的关系。成竹质量与发笋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迟, 成竹胸径、成竹率逐渐下降。成竹率与发笋时间成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95,头5d的笋成竹率19.8% ,而后逐步下降,第21-25d成竹率5.2%,第25 d以后只有4.5%。把发笋先后分为3个时期,成竹平均胸径分别为5.16、4.98、4.76cm, 与发笋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99,由回归方程推断,发笋时间每推迟10d,成竹平均胸径则减少0.2 cm。由此可知,前期笋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条件好,个体发育快,成竹率高,质量好。因此,在竹林管理中,应加强前期笋的管护,后期可适当疏笋,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保证留养新竹有充足的营养,促使健壮生长。
三、结论
1、当低温12摄氏度以上、气温12.9以上时淡竹开始破土出笋,发笋期1个月左右。初期数量较少,而后增加很快, 前20 d发的笋占总数的81.2% ,是日后成竹的基础。
2、笋出土后第2d开始出现退笋,数量逐渐增多,15d达到高峰, 而后逐渐下降, 总退笋率为87.5% 。绝大多数退笋在笋高20cm以下, 埋土深度5-10 cm之间, 退笋数量与笋高呈显著负相关, 笋高40cm以上的退笋仅有3.7%。一般情况下, 幼竹长到40 cm 以上高度时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一个标准。
3、竹笋的生长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 竹笋到成竹整个生长期为40-70 d, 早期发的笋由于气温较低生长期长,后期发的笋因气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 生长期缩短。成竹率和成竹质量与发笋早晚密切相关,发笋晚,成竹率低, 成竹质量也差。
4、淡竹发笋期是竹林管理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 应加强前期笋的水肥管理, 及时供应幼竹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提高成竹率;后期适当疏笋,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 保证留养新竹有充足的养分,促其健壮生长。
5、要加强对虫害的管理。害虫主要是金针虫、竹笋夜蛾等,危害整个笋期。发笋初期危害较轻, 在发笋停止后的5月下旬至6月危害较重,5月底进入高峰,6月上旬气温升高,竹笋生长旺盛,木质化程度加强,虫害逐渐减少。因此,笋期加强竹林管理, 及时防治病虫害时间少退笋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志建.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0,4 (23):34-51
[2]周本智.麻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5(12): 102-105
[3]曹福亮等.毛竹林出筍与幼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2008,1: 326-328
[4]胡超宗.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7,1:405-4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