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丧斯文识篆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书法的孩子,刚接触书法选择字帖时,多数会从唐代楷书入手。为什么呢?因为唐代楷书发展得相当辉煌,不论是用笔的方法,还是汉字结体构成的理论探索,都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境界。今天所说的“楷书四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前三者都是唐人,這本身也很能说明唐代楷书书法所取得的成就。所以,学习书法从唐代楷书作品入手,也是常情。
  可是,唐代是如此辉煌的一个历史时期,楷书书法只不过是唐代书法殿堂的组成部分。至于我们所知晓的汉字六体中的其他字体,唐代也不乏代表书家。比如草书有张旭、怀素、高闲,行书有杜牧、唐太宗李世民、唐明皇李隆基,隶书有史惟则、蔡有邻等隶书四家,甚至是篆书,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辉煌过的字体在唐代都有人专门去研究书写,而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李阳冰。
  在正式介绍李阳冰和他的篆书书法之前,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对篆书书法或者是篆书这种字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篆书是中国古代六体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书法上有大篆、小篆之分。不过,大篆本身就是一种不太科学的定论。而且,在古文字学中,我们也无法给大篆一个有效的定义。严谨地说,篆书只有小篆而无大篆。
  但是,在中国古代书法里,又时常会将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笼统地归入篆书一体中去。所以,有时候,甲骨文和金文,尽管它们在古文字学中是非常不同的字体,但是在书法里,时不时地,大家还是会把他们统称为篆书。
  李阳冰所写的篆书是小篆,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都有不小的区别。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国家强制力在全国推广的正体字,是“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载体,对于结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字的混乱现象有积极意义。这种字体传说是秦丞相李斯所创。今天现存的秦代摩崖石刻中也有李斯的作品。

  但是,虽然小篆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文字,也就是正体字,但是这种文字实际上却并未得到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小篆字体书写比较复杂。小篆是在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秦系文字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书写而来,实际上是结构复杂的金文字体的进一步简化之后的结果。结构复杂是小篆与生俱来的弊端。此外,小篆书写讲究每个字结构上的对称,甚至是笔画的对称。显然,这就对书写小篆的人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当小篆被国家强制推行使用的时候,秦天下的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字体却是早期的隶书一一古隶。古隶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大规模使用了,它是隶书的前身,也是在金文字体的基础上将书写笔画简省之后而来的字体形式,在各诸侯国都很有群众市场,除了特殊场合需要使用各国正式使用的金文字体外,大多数情况下的文字表述,人们都会选择用古隶去书写。不因为别的,只因为隶书书写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条框约束。
  实际上,汉字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不停简化。随着汉字书写的普及,普通百姓更愿意选择使用经过简化了的汉字。而秦始皇推行的小篆是一种书写很复杂的“繁体字”,百姓当然不愿意使用它。久而久之,小篆的使用就名存实亡了。
  二是因为秦天下的短暂。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期间短短12年时间是秦相对比较和平的时间。12年时间,让一个政府去推行一种文化政策并使之能够深入人心是很有难度的。更何况这12年时间,秦天下也并不太平。秦朝廷的短命,就使得秦的政策和文化不太可能在天下生根发芽。小篆字体也是如此。或许,秦天下如果如唐宋那般,动辄三百年时间,或许小篆书法能在后代更加灿烂。可不幸的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秦的天下只保有了15年不到的时间。秦朝的短命,也是小篆书法没法普及的重要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秦朝统治长久,帝国大力推广小篆字体的普及,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多就是小篆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数量有所增加,本质上依旧无法让小篆字体被后人千秋万代用下去。原因当然也很简单,随着汉字的持续简化,书写复杂的小篆书法迟早被隶书取代。至于隶书,在魏晋时期进一步演化为行书一楷书,以及章草一草书两大字体,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因为汉字简化的潮流而最终被日常书写所抛弃。

  小篆字体书写的实用性比较差,所以就直接导致了小篆书法的规模不大。但是这并不妨碍小篆书法文化韵味的厚重。而实际上,随着隶书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小篆虽然在实用性上比较差,但小篆的文化意义则相对增强了很多。这也是后世碑刻作品中,碑额时常以篆书书写的原因。
  回到李阳冰的话题上来。李阳冰是盛唐时期河北赵县人,他的书法主攻就是小篆。李阳冰小篆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不多,不过就史料记录来看,李阳冰的小篆书法在当时还是颇负盛名的。“秦丞相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箸篆,体尚太古,谓古若无人,当时议书者皆输伏之,故拔乎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代,更八姓,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天意谓篆之道不可以终绝,故受之以赵郡李氏子阳冰。阳冰生皇唐开元天子时,不闻外奖,躬入篆室,独能隔一千年而与秦斯相见,可谓能不孤天意矣。当时议论书者皆输伏之,且谓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相有倍矣。此直见上天以字宝瑞吾唐矣。”这段唐人对于李阳冰篆书的评价是很高的。我想,李陽冰篆书书法,在唐代那个楷书鼎盛的时代里能够做到出类拔萃,为时人称道,必然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不会只是李阳冰篆书写得“好”那么简单。
  字无好坏之分,只有风格不同。书法的好与不好,终究是要放在风格、法度等方面去综合考虑。那么李阳冰的篆书书法的优劣当然也应该放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去思考,去分析。
  秦朝国祚太短,秦人尚且没来得及对小篆书法的字形进行规范,书写进行统一,就因为改朝换代,以及隶书的迅速崛起,小篆书法还没成熟便退出了历史舞台。李阳冰常年钻研小篆书法,通过他的研习,以及他的小篆书法作品流传甚广,实际是通过他的努力在秦以后规范了小篆书法的各种书写和结构形式。后人当然也可以以他的小篆书法作品为范本,更好地去研习这种字体。这对于六体之一的小篆书法的流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李阳冰的小篆书法最终也没有摆脱唐人对于书法研究的套路。我们知道唐代人的书法,尤其是楷书非常讲究法则。后世对于唐代书法的最高评论就是一个“法”字。所谓“晋人尚韵、唐人重法、宋人尚意”,就是对三个时代书法的特点的总结。

  李阳冰身为盛唐人,他对于小篆的研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思想的影响。而这种艺术思维习惯,正好补充了小篆书法此前不成法的历史欠缺。无形中,李阳冰以唐人思维,做了一件本该秦人所做的事情。小篆书法的最终完善,在秦亡900多年后得以实现。李阳冰对小篆书法的贡献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即便历史上没有李阳冰,也必然会有其他人,在唐代那个注重书法法度的时代里,进一步完善小篆书法的规则。李阳冰绝对不是当时唯一一个,他应该只是当时研习篆书书法中最出类拔萃者。
  李阳冰在谈论自己的篆书书法时,曾于《论篆》中说过:“常痛孔壁遗文,汲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每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天将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秦焚书坑儒后,孔家墙壁夹缝保留下来的那些古籍,因为文字古老,已经鲜有人能够辨识。晁错虽然求学伏生授经,但毕竟古文字已经不再有那么多人能够认识。篆书不能被识读,书写不够规范,因此错别字丛生。李阳冰每想到这样的现状就痛心疾首。他致力于小篆书法,并能得“宗旨”,或许正是因为他内心那颗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传承道统学说的正统之心,他口中那句“未丧斯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他文献
笛卡尔像恩斯特·约瑟夫森《大卫和扫罗》  考古发掘证明,人类最古老的乐器是在德国西南部盖森克洛斯特尔(Geissenklosterle)附近出土的4500年前的骨笛,这是一支长笛,共五个孔,互相距离完全相等,现代音乐家可以用它来吹奏出乐曲。这说明人类很早就能够凭借乐器来演奏音乐了。其在史前社会中的作用,正如科罗拉多大学音乐生物研究中心的迈克尔·索特所指出的:“音乐是经常被用作巫术仪式的一部分,以控
期刊
钟鸣鼎食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本义是形容古代贵族的豪华排场。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钟与鼎则是皇室与贵族身份的象征。在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馆中,收藏着来自陕西宝鸡及山西、河南、湖南等地的400余件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其中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较多为特色,大克鼎和晋侯苏钟就是最为重要的两件文物,它们在2002年1月18日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
期刊
《万有汉字》  何大齐 著  三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定价:89.00元  《万有汉字》为何大齐先生数十年教学的结晶,他认为理解汉字发展的源流,一定要从许慎《说文解字》入手,而《说文解字》中最基础的,莫过于540个部首。经由书中简洁的形式、精到的内容,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文字知识,联想、生发出许多有意思的字形、字义问题。《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  赵良冶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
期刊
母天禄,永安陵石刻  总喜欢缱绻在流年的记忆里,这一次,从寒冷的北京走进入冬的江南,寻访南朝陵寝石刻,在夕发朝至的夜行列车上,我已经忍不住怀想起1500年前的南朝时光。一夜无眠,抵达南京时,是朋友热情的迎候。时隔6年再次来到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感到这座城市有些陌生,但不变的仍然是千年岁月与文化的积淀。  从魏晋开始,南京这座城市几乎就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六朝古都,成王败寇,多少荣辱兴
期刊
横亘在八角城北边的达里加山八角城全景  在碧草间的小路上穿梭1个多小时,一列灰白色山脉横亘在前。山冈断崖百丈、岩石裸露,形成了绵延10余公里的摩天屏障,令人感觉山穷水尽。这是夏河县第一高峰达里加山,其主峰海拔4636米。它唯一位于中段的如天斧劈开的豁口,便是唐蕃古道由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  伫立达里加山前的缓坡上向南望去,一座中空十字形城池在群山拱卫下躺在草原尽头。虽然事先做过多次书面调
期刊
1980/12/11  温州工商局颁发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  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从温州工商局领到了一份编号为工商证字第10101号的营业执照。让章华妹和工商局人员都没想到的是,这个10101号,是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她也由此成了“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  “持证上岗”后,章华妹把自建房屋的一楼改成门面,找木工做了展示柜,开起小百货商店,主营纽扣、钥匙扣,有了
期刊
在“父母之命”的古代,婚姻這种大事,往往只有到了成亲当日双方才知道对方的样貌与脾气,不过作为中国人特殊社交场合的餐桌,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千里姻缘一饭牵”的故事了。
期刊
长孙无忌墓附近的人家长孙无忌墓靠近乌江  汽車开出江口镇,眼前的山水气象一下就阔大起来。  乌江和芙蓉江在这里交汇。薄刀岭山如其名,险峻如刀,巍耸两岸。秋雨绵绵,云雾萦绕,这山水景观便凭空多了点仙气。或是武隆仙女山和江口“沾亲带故”,所以仙气蔓延至此,又像是天帝人间布景时,尚未跳出上半段的构思,干脆顺势一笔描出。  天帝显然忽略了一点:世上永无完全相同的风景。薄刀岭和仙女山,就像一胎生下的两个女儿
期刊
屯门海战场景还原  正德十二年(1517),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九月,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朱厚照,率军离开京师,出居庸关,与蒙古小王子带领的5万骑兵在应州激战,并取得胜利,史称应州大捷。当大明王朝举国上下都将目光聚焦在应州时,有一支神秘船队悄然抵达广州城外,三声炮响,惊动了广州城内的百姓和官员。面对这些金发碧眼的奇特“夷人”,大明的官员和百姓们震惊不已。他们当时还不知道,
期刊
叹为观止的“兵马俑”  从西安东北方向出城约25公里,秦始皇陵便出现在眼前。  北面是似银带盘绕的渭水河,南面是清秀的骊山。有山有水,山水相连,钟灵毓秀,果真是一块上苍赐予的风水宝地。  从秦始皇即秦王位开始,一项庞大的工程即告开始,那便是修建骊山北麓的皇陵。整整用了37年,这项工程方告完成。正好第37个年头,秦始皇“预约”死去。  我们不禁惊叹,秦始皇或许早有预感?难怪年纪轻轻的他,一上台便迫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