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西下,一条条渔船从烟波浩渺的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库区满载归来,漫卷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这里碧波荡漾,水鸟翔集,田肥水美,当地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千里之外的华北诸市特别是首都北京,正饱受缺水的困扰。今年汛后,丹江口的这一库清水,将从淅川陶岔渠首启程,穿山过河,一路向北,直至北京团城湖。然而,一渠清水如何呵护至清,如何确保不会对区域性气候、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会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这是渠首和沿线百姓以及所有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员面对的一道难题,也是一担重任。
在南水北调中线施工过程中,出生在丹江口库区附近又亲身参与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曾表示:“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水源地,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丹江口库区里边,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河流(主干渠)里边。”王光谦指出,南水北调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正是中国现阶段集中凸显的发展难题之一。南水北调工程首先的目的是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但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
关停并转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建设到通水,江苏、山东两省下大力气解决东线沿线污染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突显的南四湖、东平湖的治理卓有成效,为确保东线一期工程通水水质提供了有效保障。
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在2006年国务院就批复实施了《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规划实施以来,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部分入库直流水质明显改善。
对于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需的水源70%取自这些地区,汇聚至汉江流向丹江口水库。作为调水水源地,县域经济成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陕南各县,大量关闭小矿山、小炉窑等。
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堰市累计关停企业329家,迁建125家,淹没良田25.2万亩。
“为保护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河南省2003年就下达了停建令,严格控制南水北调工程区域内基本建设和人口增长,特别是丹江口库区在长达七八年中,房不能盖、路不能修、厂不能建。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和矾矿冶炼企业,其他有可能污染水质的企业也都关停并转。”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小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泰龙纸业曾是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2004年12月企业被彻底关闭。此后几年,淅川县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在水源地和沿渠各地这样的事情很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先后对400多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专项审核,200多个存在污染风险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据国家有关部门测定,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已连续六年稳定保持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今年以来更是连续数月稳定在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去年冬天,已经绝迹多年、对水质特别挑剔、有“世界神鸟”之称的斑尾塍鹬出现在丹江口库区。
为了实时监测水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还建起了国家级的陶岔水质检测站,最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每隔四小时都会自动对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数据可以直接显示到北京相关部门的电脑屏幕上。沿着总干渠一路向北直到北京,这样的监测站还有多座。
改变耕作方式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残留污染、村民们的生活垃圾等,会通过下雨冲刷的方式,流向水源地,被称为“面源污染”。这是一个比工业“点源污染”更难治理的污染方式。为了解决这一污染难题,记者采访获悉,当地农民已经改变了延续千年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根据丹江口库区沿岸气候适宜茶叶生长这一实际,当地对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连续三年给予财政贴息,并整合水利、农业、扶贫等涉农项目,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还发展只施叶面肥,不会污染土壤和水的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另外,优质软籽石榴成为库区另一新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石榴根系发达,扎根深,覆盖面广,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其栽培过程中主要使用农家肥,大幅减少了丹江口水库氨氮流入量,确保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
西峡县作为丹江口库区上游重要的汇水区和水源源头县,境内的鹳河和淇河源源不断流入丹江,西峡县南水北调办主任韩国印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峡县倡导农民将小麦玉米作物改种成猕猴桃为主的经济作物,走“畜、沼、果”和“林、菌、气”循环经济农业模式,降低化肥农药对水源的面源污染。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了在丹江口库区打造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植树增绿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丹江口库区已投入四亿多元建设生态林,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距库区不远的凤凰山上,起伏摇曳的火炬松、大叶女贞是马蹬镇农民石廷乐和他的造林专业队去年栽下的,近年来,石廷乐和他的造林专业队造林八万余亩,绿化了50余座山头。像这样的造林专业队,淅川县有35支,每年植树造林的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了山上、库周、水下为一体的环库立体生态屏障。
没有改变区域气候
“东线工程的输水水质安全、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乃至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影响等问题,都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规划中得到全面考虑和妥善解决。”王光谦告诉记者。
东、中线一期工程净增调水量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9600亿立方米)的比例约为1.5%,采取合理的调度措施后,对长江口的生态基本无影响。中线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近400亿立方米,近期调水量不到入库水量的四分之一,不足总库容的三分之一,不但满足调水需求,而且对汉江流域水环境及下游用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中线一期还建设了引江济汉等四项工程,增加汉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水量。 南水北调不仅解决城市和工农业用水,而且通过置换水大量补充华北及黄、淮、海河平原河流和地下水的生态用水。所谓生态水,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只有保证生态用水充足,才能使得河流不断流、湖泊不萎缩,并维系有植被的生态系统。据了解,温带地区维系良好植被径流深应达到150毫米,目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地标径流深仅为90毫米,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生态用水情况非常严峻。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恰恰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极大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但相关专家也特别指出,为了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必须要在水源区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在调水区实施清水廊道工程,在受水区要禁止超采地下水,逐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不会对区域性气候、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会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王光谦表示,东、中、西三条线工程最终建成后,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得到基本改变,将有效促进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关注生态补偿
水源区人民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话题,从2008年起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提出,2014年要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张维国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建议国家要有步骤地推进生态立法建设,以保证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渠道畅通。在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应该帮助南水北调水源地沿线城市变“输血”为“造血”,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指出:“国家层面实施生态补偿工程以中央财政为主,每年2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主要用于湖北、河南和陕西,扶持当地工业调整,污水处理厂运行等。”他认为,还应建立生态修复科学测算标准,科学估算生态修复成本,以此为依据确立生态补偿标准。张基尧还强调,除了国家财政补偿的方式外,还应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像丹江口自然生态资源优良,可以打造丹江口水库品牌,生产无污染的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各大超市;此外在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条例中,都写入建立协商补偿机制,政府鼓励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南水北调中线施工过程中,出生在丹江口库区附近又亲身参与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曾表示:“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水源地,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丹江口库区里边,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到河流(主干渠)里边。”王光谦指出,南水北调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正是中国现阶段集中凸显的发展难题之一。南水北调工程首先的目的是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但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
关停并转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建设到通水,江苏、山东两省下大力气解决东线沿线污染问题,特别是污染问题突显的南四湖、东平湖的治理卓有成效,为确保东线一期工程通水水质提供了有效保障。
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过程中,在2006年国务院就批复实施了《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规划实施以来,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部分入库直流水质明显改善。
对于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而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需的水源70%取自这些地区,汇聚至汉江流向丹江口水库。作为调水水源地,县域经济成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陕南各县,大量关闭小矿山、小炉窑等。
湖北省十堰市市长张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堰市累计关停企业329家,迁建125家,淹没良田25.2万亩。
“为保护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河南省2003年就下达了停建令,严格控制南水北调工程区域内基本建设和人口增长,特别是丹江口库区在长达七八年中,房不能盖、路不能修、厂不能建。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和矾矿冶炼企业,其他有可能污染水质的企业也都关停并转。”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王小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泰龙纸业曾是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2004年12月企业被彻底关闭。此后几年,淅川县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在水源地和沿渠各地这样的事情很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先后对400多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专项审核,200多个存在污染风险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据国家有关部门测定,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已连续六年稳定保持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今年以来更是连续数月稳定在国家一类饮用水标准。去年冬天,已经绝迹多年、对水质特别挑剔、有“世界神鸟”之称的斑尾塍鹬出现在丹江口库区。
为了实时监测水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还建起了国家级的陶岔水质检测站,最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每隔四小时都会自动对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数据可以直接显示到北京相关部门的电脑屏幕上。沿着总干渠一路向北直到北京,这样的监测站还有多座。
改变耕作方式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残留污染、村民们的生活垃圾等,会通过下雨冲刷的方式,流向水源地,被称为“面源污染”。这是一个比工业“点源污染”更难治理的污染方式。为了解决这一污染难题,记者采访获悉,当地农民已经改变了延续千年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根据丹江口库区沿岸气候适宜茶叶生长这一实际,当地对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连续三年给予财政贴息,并整合水利、农业、扶贫等涉农项目,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还发展只施叶面肥,不会污染土壤和水的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另外,优质软籽石榴成为库区另一新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石榴根系发达,扎根深,覆盖面广,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其栽培过程中主要使用农家肥,大幅减少了丹江口水库氨氮流入量,确保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
西峡县作为丹江口库区上游重要的汇水区和水源源头县,境内的鹳河和淇河源源不断流入丹江,西峡县南水北调办主任韩国印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峡县倡导农民将小麦玉米作物改种成猕猴桃为主的经济作物,走“畜、沼、果”和“林、菌、气”循环经济农业模式,降低化肥农药对水源的面源污染。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了在丹江口库区打造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植树增绿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目前丹江口库区已投入四亿多元建设生态林,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距库区不远的凤凰山上,起伏摇曳的火炬松、大叶女贞是马蹬镇农民石廷乐和他的造林专业队去年栽下的,近年来,石廷乐和他的造林专业队造林八万余亩,绿化了50余座山头。像这样的造林专业队,淅川县有35支,每年植树造林的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了山上、库周、水下为一体的环库立体生态屏障。
没有改变区域气候
“东线工程的输水水质安全、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乃至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影响等问题,都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规划中得到全面考虑和妥善解决。”王光谦告诉记者。
东、中线一期工程净增调水量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9600亿立方米)的比例约为1.5%,采取合理的调度措施后,对长江口的生态基本无影响。中线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近400亿立方米,近期调水量不到入库水量的四分之一,不足总库容的三分之一,不但满足调水需求,而且对汉江流域水环境及下游用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中线一期还建设了引江济汉等四项工程,增加汉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水量。 南水北调不仅解决城市和工农业用水,而且通过置换水大量补充华北及黄、淮、海河平原河流和地下水的生态用水。所谓生态水,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只有保证生态用水充足,才能使得河流不断流、湖泊不萎缩,并维系有植被的生态系统。据了解,温带地区维系良好植被径流深应达到150毫米,目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地标径流深仅为90毫米,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生态用水情况非常严峻。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恰恰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极大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但相关专家也特别指出,为了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必须要在水源区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在调水区实施清水廊道工程,在受水区要禁止超采地下水,逐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不会对区域性气候、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不会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王光谦表示,东、中、西三条线工程最终建成后,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得到基本改变,将有效促进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关注生态补偿
水源区人民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话题,从2008年起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提出,2014年要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张维国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建议国家要有步骤地推进生态立法建设,以保证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渠道畅通。在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应该帮助南水北调水源地沿线城市变“输血”为“造血”,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指出:“国家层面实施生态补偿工程以中央财政为主,每年2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主要用于湖北、河南和陕西,扶持当地工业调整,污水处理厂运行等。”他认为,还应建立生态修复科学测算标准,科学估算生态修复成本,以此为依据确立生态补偿标准。张基尧还强调,除了国家财政补偿的方式外,还应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像丹江口自然生态资源优良,可以打造丹江口水库品牌,生产无污染的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各大超市;此外在环保法和水污染防治条例中,都写入建立协商补偿机制,政府鼓励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