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别了,武器》中的艺术张力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用凝练的语言传达深沉的感情和丰富的意义。本文试图以读者反应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中的艺术空白,从而探讨小说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空白句法空白结构空白意义空白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文学本身是艺术,而艺术的实现却存在于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之中。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读者取向的理论中,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具有原创意义,影响巨大。用伊瑟尔的话说,文学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想象力去填充。就好比是欣赏未完的水墨丹青,观者总想去想象他的全貌,所以调动欣赏经验来构思那未完的部分。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就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作品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如象征、隐喻、含蓄、朦胧、模糊,它使艺术作品充满了意义上的张力空白,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让接受者反复体味的空间,涵纳了巨大的艺术容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不确定性是以确定性为前提的,它不是毫无定性的纯自由状态,而是通过确定性来引导接受者对作品的体悟与想象,将读者的反应纳入一定的艺术范式。叶维廉说:
  “空白(虚、无言)是具体(实、有言)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语言全面的活动,应该像中国画的虚实,必须使读者同时接受‘言’(写下的字句)所指向的无言(不着一字的风流),使负面的空间(在画这是空白,在诗中是弦外的颤动)成为重要、积极、我们要做美感凝注的东西。语言文字仿佛是一种指标,一种符号,指向具体、无言独化的真世界。”
  这就充分说明了空白与实有、不确定与确定性是彼此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空白也是一种表达,“是对不可表达之物的反向表达,是通过对可以表达之物的表达来暗含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
  欧内斯特·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于中国读者早已耳熟能详,他作品中的硬汉形象更成为后人艺术作品中模仿的对象。批评家们对他的作品评论不断,乐此不疲。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再次解读他的不朽之作《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的作品粗犷朴实,内涵深刻丰富。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给他的早期作品奠定了一种灰暗、郁闷的格调。在这个“迷惘一代”的作者眼中,世界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死亡不可避免地降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主义的“如果要生存,必须建立起你的生存法则:在生活中,即便你不能取胜,也不必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的思想在他的作品留有深刻的痕迹。
  在海明威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虚无因素和存在主义倾向,海明威作品“驾轻就熟的主题是虚空”。他曾说:“既然意志对环境无可奈何,选择也就被排除了;感官认定好的就是好的。”这种耽于感官享受的虚无主义是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基调。绝望的心情有溢于言表,充分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小说《永别了,武器》表现出的苦闷和彷徨,深刻反映出第一次大战后普遍存在于美国青年一代中“厌恶战争、怀疑社会、痛苦到了麻木程度,除了个人感觉,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对这群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侥幸活下来的青年人来说,战争是一场噩梦,摧毁了他们的一切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他们感到深深地幻灭。伴随迷惘而来的是惆怅与痛苦,这是战争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永别了,武器》写于1929年,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一个美国中尉亨利自述的形式,刻画了“迷惘一代”的形成过程,当战争让他失去信仰、失去爱人和骨肉时,亨利的热情变为空虚、绝望。
  小说文笔凝练,舍不得多费笔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然而那简单的语言背后,读者分明感受到深沉的内涵。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解读小说的空白折射出的艺术魅力:句法空白、结构的空白、整体意义的空白。
  
  一句法空白
  
  作为赏析主体的读者,对于作品的赏析,尤其是面对作品中留下的“语言空白”。要想准确地探求作者的真实“创意”,读者就必须立足文本,紧紧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而联系全文,探索出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以适合作者“创意”的联想与想象去弥合作品中所留下的“语言空白”和意义真空,赋予作品“空白语言”以确切的含义,恢复作品中被省略了的内在逻辑联系,去实现对作品的“空白语言”和随之而隐含了的真实意义的全面接轨,从而成功地获得对作品意义特质的完整印象与全面深入的准确破译。
  小说中亨利连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赴欧参战这样关系个人生死的大事都不曾思索过,当凯瑟琳问起时,他却说: “我也不知道……并不是每件事都有解释的。”亨利的话道出了这个非理性世界的愚蠢与可笑。他只是麻木地走上战场,对于战争的意义,从未思考。“迷惘的一代”的迷惘尽在不言中。小说的第四章有一场凯瑟琳和亨利的对话:“你的头发真美。”(亨利)“你喜欢吗?”(凯瑟琳)“非常喜欢!”(亨利)这场对话很简单,没有两人的甜言蜜语,没有肢体动作的描写,没有凯瑟琳容貌的刻画,可是读者不难想象凯瑟琳的美丽以及亨利对凯瑟琳的好感。这些空白留给读者自己的审美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审美去想象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沃尔夫冈说过修辞可能是填充空白的好的方法。这部小说的修辞手法很高明,作者省去了冗长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合理的想象空间。仍以凯瑟琳和亨利之间的对话为例:
  “雨下得真大。”(凯)
  “你会一直爱我的,对不对?”(凯)
  “是的。”(亨)
  “雨不会有影响吗?”(凯)
  这段对话乍看非常简单,其实包含了无穷蕴意。它远远不止在传达字面意思。凯瑟琳对雨的畏惧让读者陡起悬念,雨是什么呢?从凯瑟琳的角度来看(即作为一个女性来看),在风雨之中当然最希望得到自己所爱的人的关心;但不仅如此,女人的感觉是非常灵敏的,她感到了什么呢?到故事的结尾,凯瑟琳在雨天死于难产,难道这是凯瑟琳的预感?海明威没有多加说明。但是这种预感带给读者一种空无的神秘感,它通向了外在的无尽的空间。再从亨利的角度来看这段对话,他非常简短的回答,却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力量。无论风雨,无需畏惧,“是的”,爱是肯定的,也是永恒的,他来自心底,来自高高审视萬事万物的理性力量。它是通向精神、灵魂和存在意义层面的。那么,可以这样说,雨所代表的自然的毁灭力量让作品透出了存在主义的思想,这便更给作品增添了一种艺术魅力。
  
  二结构空白
  
  小说开头就描写了战争的场景,人物的背景,年龄,家庭从未给出。这是海明威小说的一贯风格。萨维奇说过:海明威的主人公是没有宗教,没有政治,没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存在物。在此空白意义上,海明威的所受的存在主义的影响可见一斑。要知道海明威的创作生涯(20年代—60年代初)与风行欧洲大陆的主流思潮——存在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几乎是同时的。
  海明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在一个战乱不休的世界上,爱情——无论是逢场作戏的还是真心实意的,只能是一种生物的“圈套”。身临各式各样的“圈套”和“陷阱”,可以说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的典型处境。不管是那条路,反正只有坏结果,此外也没有别的路。人的处境,就像亨利所目睹过的“在着了火的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结局,无论你怎样努力奔命,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入火中,被活活地烧死”。在这样一种“世界末日”面前,再好的人都不免死于非命,“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这就是亨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凯瑟琳爱她的未婚夫,而她的未婚夫死了,亨利爱凯瑟琳,凯瑟琳也难逃一死。
  也可以说,这是海明威通过小说主人公传达出的对那个战乱中的世界的独特感悟。既然人最终都逃脱不了如此结局,那么探讨人的一切外在因素都毫无意义。虚无主义的传达如此不露痕迹,小说的结尾也并未给出亨利的去向,在一个虚无绝望的世界,亨利走向哪里也失去了意义。这种结构上的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在作者的指引下尽情发挥,但绝逃不出那种悲凉的意境,这就是海明威的高明之处。
  
  三意义空白
  
  文学作品最高境界的空白应该是整体意义的空白,微言大义,这是由话语的含蓄所造成的,通过最少的话语体现最多的意义,给读者以多重的体验。含蓄,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产生这种效果,就要求作者“炼字”、“炼句”、“炼篇”,最终达到“炼意”,使作品具有更多的蕴涵,读起来饶有余味,味之无极。
  小说的开头写到:“周围炮火更加密集,春天已经来了。”春天和炮火没有逻辑上的联系,炮火这暴力的意象和春天放在一起,这种有意的不协调组合大大增加了内涵,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用摧毁力量的炮火和她相匹配,讽刺意味愈加深刻。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
  海明威受直觉论的影响,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深深陷入宿命哲学的深渊中。小说用伏笔等修辞手法留下空白。比如在饭馆里有这样一幕:
  “外面天色渐明,我沿着空寂无人的街走到那家咖啡馆,窗户里亮着一盏灯。我走过去站在餐柜边,一个老人给我斟了一杯白葡萄酒,并端来一份奶油蛋卷。奶油蛋卷是昨夜的,我把它浸在酒里吃,随后又喝了一杯咖啡……他从瓶子里倒酒,酒洒了一点儿出来滴在锌面柜上。我喝干了这杯,付了帐走出咖啡馆。外面沿街都是人家放着等待清洁工人前来清除的垃圾桶,一条狗正在嗅着一只垃圾桶。‘你想要干什么?’我问道,一面瞧那垃圾桶,看我是否能从桶里掏出点东西给它吃,但是垃圾桶里只有咖啡渣、灰尘和一些枯萎的花束……”
  这一场景好像在描写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凯瑟琳在医院生产时,亨利出来透气,为狗找食,却一无所得。“垃圾桶”、灰尘、一些死花,所有这些意象都从深层次上传达了忧伤,沮丧和死亡的阴影。这种意义的想象都需要读者去填充,其实在文章的前面都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高超地引领读者一步一步走向他所创造的情境,已完成作者期待的对意义空白的填充。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中具有自我治疗和拯救意义的行为,海明威把他一生的创作视为“个人所遭遇的生理伤害和心灵创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他所创作的作品多为寻求自我治疗的生动案例。小说《永别了,武器》以平静的口吻述说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及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小说中的空白强烈地唤起了读者的参与意识,作品通过含蓄的象征、暗示、省略、断裂等方式诱发读者來完成作者遗留的创造,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意蕴,使这部名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 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4] 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张凤君,女,1971—,河北石家庄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实验室内,一位科学家正以“迷你”镭射光,对准一个从癌症患者体内取出的细胞。这是美国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追踪癌症进程的新方法——追踪蛋白
癌症仍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敌人。不过,近来人类对癌症有了比较新的认识,对癌症的防治也出现了一些突破。    新计划与新方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和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于2005年12月13日宣布启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研究。这个研究有助于增进人类对癌症生物基础的认识。反过来也可通过进行新的试验,便于在早期最容易治疗的阶段及时发现癌
摘要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已成为描写婚外恋情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颖的情节架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模式。本文将主要从情节叙述与铺垫的角度分析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体特征,并简单归纳作品的社会伦理观及其所具有的审美艺术价值。  关键词:廊桥遗梦 视角转换 道德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主要讲述了一段凄
本文从“世外桃源”和“草庵”这两个文学意象入手,以陶渊明和西行法师为中心,分析了中日两国的隐士心理以及隐士不同心理背后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 This article starts
天气炎热,每天洗脸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数数脸上的痘痘又多了几颗,哎……这脸上的痘痘何时才能彻底清除呢? 夏天是皮肤分泌油脂最旺盛的时候,油脂阻塞毛孔,导致细菌繁殖,就变
事件2006年2月,PVC风波殃及医用塑料;3月,英国一则芬达美年达等软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的汇 Event February 2006, PVC turmoil affected medical plastics; in Ma
1三元乌鸡汤原料:乌鸡1只(500克左右),山药200克,胡萝卜,莴笋各100克,葱、姜片各5克,枸杞子2克,绍酒5克,精盐6克,胡椒粉适量制作:①乌鸡宰杀、洗净、剁小块。②将乌鸡块入锅
如果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句法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它的外观,书中人部分偶然的乐趣是由作者对词语的喜爱提供的。由于几乎都是由语言构成,而且在书中的场景中,服役的士兵用词
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癌肿的首位。在我国,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前二位。据有关资料表明,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中蕴含了对当代人类现状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注。她以自私无我的大爱赢得了读者的爱戴。其作品紧跟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