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绿野南磨房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户外运动从萌芽状态走向发展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更多的年轻人以网站和论坛的形式自发学习参与户外运动。到目前为止,如果从人数及影响力方面来讲,综合性的网站可谓是北有绿野,南有磨房。
  北京绿野网站起初由咳嗽等人发起创建.迄今已有七年多的历史,基于户外运动的各种形式,从无到有,给北京地区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深圳磨房的发展也有六年的历史,影响力以深圳为中心,主要辐射到广东地区甚至周边地区,一段时间内,在阳朔的驴友都以磨房的网名对号,甚至有人以磨房的来头和当地人侃价或其他。磨房的注册者据闻有五六万之多,绿野则要少一些。
  这两个网站的共性是。都是民间户外爱好者自发创建维护的一个网络平台,因为某种程度上的公益性质,不带有俱乐部或公司营利性质,也不带有官方网站的行政风格,基于两座城市在经济、户外爱好者的基础,一步步发展为颇具影响力的网站。尤其是北京和深圳,在思想观念和经济基础上,两座城市都拥有大量的年轻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户外爱好者基数;本身这两个网站的制作风格、技术特点,也吸引和稳定了自己的网友人群。可以总结为:网站的稳定性如这几年都坚持了下来,户外内容的综合度比较全面,不仅仅只限定一两个单项如高端登山和攀岩,参与有灵活性而不像商业公司和俱乐部有比较强的功利目的,起步时提供的信息可参考度比较好,着眼于本土城市因此方便网友自发联络组织活动,等等。
  在网站的制作风格上,基本都以各类户外运动的论坛为主体,并将积累的精华文章进行分类存成文摘,基础资料库。从具体内容大样上来看,除一些具体的旅行穿越、计划相约。户外摄影比较类以外,在运动形式上,磨房多了一些特有的运动如滑翔飞伞,潜水帆船,而绿野有一些北方条件下的运动如滑雪等。
  从发表的文章角度上来比较,磨房整体的帖子数量略多,我认为其整体文宇略为细腻一些。磨房涉及的层面更广,如环保和公益主题,而绿野基于北京更好的攀岩基础,在登山攀岩方面有自己的所长。
  从管理风格上讲,磨房有相当多的链接.有赞助商广告。公益广告和其他各类自然主义的网站,而绿野表现得极为保守,没有任何商业广告,没有任何其他网站的链接。在对于个人主页的鼓励方面,绿野设置了一些个人集成的专栏,有些专栏技术性较强,尤其登山攀岩方面的版面显得清纯。而磨房没有在个人专栏方面做出动作。绿野网站帖子管理相对严格,对于略带偏论坛主题的帖子控制较多。而磨房网站的论坛形式,从运动分类逻辑上比较简单,发帖内容、风格略微集中;绿野更多是聊天风格,有东北、北京的幽默风格,磨房常常一个帖子跟得很长,前年的老帖子翻出来都有可能,对主题的讨论上更细致。
  在社会关怀力方面,磨房除了每年自助的“磨房百公里”活动以外,在公益助学。环保关注方面,基本走出了网站的交流形式,而操作了不少的对社会和对驴友有益的具体活动。如广西,青海的校舍翻新和建设。绿野在此方面没有大动作,大多还是拘泥于网友内部组织的小型活动。主题也基本是旅行、探险等个人体验。
  比较两个网站的风格。内容和特点的不同,不能脱离网站背后人群的城市背景。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条件。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笔者认为:
  1、经济基础的不同:作为全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深圳是年轻人的城市.在人群基数和经济收入方面有优势。比如西藏登山节上,来自深圳的山友几乎每次都是最多的,夸张的时候甚至要包机,2003年一次比例竟高达50%。所以,深圳的驴友相对在支出上要平和一点.而北京的户外圈子更注重自理。所以,北京绿野的活动多为小范围、朋友式组合。
  2、人群背景:深圳是个多元化移民城市。磨房云集着来自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各地背景的青年,所以其户外圈子中人际相处宽松一些,包容性更强;而多数驴友都因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掌控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平民式的自由式融合;另外,对时间控制。规避风险更看重。而绿野人群分布面略微单薄,大多数人来自北京本地或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相对来说,工作节奏和压力都要小一点,这也为北京涌现一些技术出色的岩石高手提供了基础。因为北方便利条件,绿野网友对于冰雪项目的参与也要更多。
  3.社会文化背景:磨房关注的层面和视野更开阔一些,但在一些风险度大的项目上,韧劲也要弱一些。比如攀冰攀岩的风气,技术登山的探索等。而深圳特区在商业经济上的更为开放。政治意识形态略微淡化一点,所以深圳对西方公民准则系统接受得更多、更快。更好,磨房乃至深圳户外圈子的公益性思维和行为也就显得更有声势。一些比较新的如滑翔等项目.磨房参与的也要多一点。
  对于商业活动和商业参与,深圳更自由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所以磨房对商业活动的接受程度比较深,在态度上比较自然和理性。而北京绿野某种程度上拒绝商业化,整个网站更像一个校园性的专业学科杂志。所以磨房的网友一般兴趣转移比较广,专业或职业投入某项运动的人少一些;而绿野的不少网友则更投入,玩得深入。从而,磨房的帖子相对发散,但更包容,而绿野的帖子则相对钻研一些。
  总之,即使创始人大都淡出,但这两个网站集中了两个城市里青年一代中相对有特点的一群人,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两个城市的户外形态的代表。不能说孰优孰劣,因为每个年轻人,尤其那些刚刚进入户外圈子的人们,还有那些形成自己交往兴趣圈子的“老人”们,都以这网络平台体验自己户外的乐趣,这已经足够了。
  绿色的荒野,驴友的勤奋拉磨旅行——行走着。思索着,有所为着,这恰恰是两个城市中青年的青春姿态……觉
其他文献
因为每个周一都要做值日,所以每个周一的中午爸爸也都要来给我送一次饭。可是今天,当同学们全部散去,我也没见到爸爸。  不一会儿,爸爸急匆匆地来了。“怎么才来?”我心里很不高兴。“有点事没处理完。”爸爸只顾低头取饭盒。“那今天有什么菜?”我心里的恼怒在逐渐增加。“番茄炒蛋、蛋蒸肉……”“天啊,这个肉我都快吃吐了!”一听是我不喜欢吃的菜,我气不打一处来,只会发火了。爸爸有些愣怔,可能是没想到我会这么说。
换上整齐的装备,  跨上赛车快如飞,  亲爱的伙伴们,  走,我们一起去骑行!  山坡、绿道,  河边、田野……  伴隨金色童年的,  是一辆辆崭新的赛车。  骑行减少废气排放,  世界多一些清新的空气。  让赛车都动起来,  低碳环保多有意义!  今天留下骑行者的足迹,  明天为了健康继续努力。  让雾霾远离,  让天空明亮。  换上整齐的装备,  跨上赛车快如飞,  亲爱的伙伴们,  走,我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小毛病。我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毛病多了一些,而且每天也都会“发动”数场和妈妈的“战争”。  生活中的我似乎总是充满了“动力”,写作业时不时摇脑袋、点点头;看电视剧会配合剧情“吭吭”地发声,心急火燎;吃饭时不仅挑食,还爱数饭粒……每当各种毛病出现时,妈妈总是不断呵斥我。但是我不但不听,还会做更多小动作,之所以如此,因为我总是觉得:妈妈这是在故意找茬!这
遥远的阿万仓草原,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玛曲县南部黄河的臂弯里。草原距离玛曲县城50公里,黄河自西向东从青海久治进入玛曲木西合,因水泻不畅而形成很多汊河和沼泽, 使这片广袤的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这是一片由于边远而消息闭塞的美丽草原,2005年的夏季,几个合肥的旅行者到甘南旅游,无意中来到了阿万仓,他们被那里的景色所折服,也与当地的喇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2006年1月某一天,两个阿万仓的来客来到了合
秋游时候,我鼓起勇气第一次坐了过山车。  这个过山车坐落在南京银杏湖乐园的中心。刚看到那高耸入云的过山车时,我的心早已被吓得快要吐出来了。那过山车又大又长,轨道变化多端,有“Q”形、“U”形,还有”N”形,我本来不想尝试,但却又认为,“既来之,则安之”。  随着“丁零零”的启动提示,过山车缓缓向前移动了。“咯吱、咯吱”的轨道摩擦声竟让我冒出了冷汗,我的心也“咯噔、咯噔”地剧烈狂跳。过山车速度越来越
相约乌伦古湖    顺着笔直的油路,几辆满身涂鸦的越野车由远而近疾驰而至,又朝着乌伦古湖方向疾驰而去。迎着微风,一股清爽的感觉瞬时沁透全身,刚才还被炎热、烦躁包围的我不禁深深地大吸了几口,随即便沉寂在水天一色的无限遐想之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新疆是一片极度干旱的土地,在这里大概很难找到水的踪影。但事实上,新疆却有两个大的淡水湖,这就是南疆的博斯腾湖和北疆的乌伦古湖。乌伦古湖在阿尔泰山南麓,水域面
出门带个小尾巴,总是会不时地给主人制造各个麻烦,但是其中的乐趣大概所有的狗爸狗妈们心中都明白。
作者按:中国当代作家中短篇小说集《空的窗》(德译版)一书由旅德华人翻译、作家金弢先生编辑,2012年2月由德国Spielberg出版社成功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约33万字,共504页,被收入的12位作家及作品为:陈染《空的窗》、陈建功《找乐》、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格非《青黄》、何申《年前年后》、田耳《一个人张灯结彩》、葛水平《喊山》、蒋韵《心爱的树》、万方《空镜子》
一  还有一个多月,地铁亭子头基地保卫科科长谷平山就将退休。盘点在这个远郊基地工作十多年的岁月,谷平山惊讶于千把人的基地竟然风平浪静,屁事都没发生过一件。说来不信,谷平山何尝信呢,可不信也得信呀,上级每年颁发的精神文明奖牌、奖状、证书之类的,都结结实实地挂放在保卫科呢。  这天早上,太阳早已出来,小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谷平山还在死沉死沉地睡着,若不是被一阵死不间断的手机铃声从梦中惊醒,这一觉究竟
文字间的跋涉往往不带有任何英雄主义,一个写字的人跟一个走路的人也许经历着一样的艰苦,阻碍,甚至痛苦,但是文字带有一种隐蔽性和瞬时性。    关于王树增    关于王树增的官方介绍很潦草,大部分出售他图书的地方对他的介绍不过是“1952年生于北京。作家。”  可是,莫言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推出他的密友王树增——“曾任武警文工团副团长,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副团长、编剧,鲁迅文学院办公室主任在职研究生,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