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纯粹的音乐艺术本不需要“懂”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作为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可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等。流行音乐由于旋律优美、结构简单而传播广泛、易被接受.而被冠以“高大上”的古典音乐在推广过程中就没有流行音乐那么“幸运”了,通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则是:“古典音乐?听不懂!”然后便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感,拒绝接受。这样的“抱怨”听得多了,笔者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是什么让大家觉得音乐非要听懂?而什么才是真的懂音乐?周海宏老师的这本《音乐何须“懂”》让笔者豁然开朗,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最纯粹的音乐艺术本不需要“懂”!
  关键词:音乐 古典音乐鉴赏 古典音乐推广 “懂”音乐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表达情感的最主要方式,而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也因此常常成为阻碍我们交流的屏障。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作为一种同样可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作曲家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细腻的表达着人类细腻的情感。既然如此,那么没有了沟通障碍的音乐艺术的推广则应轻松许多。而现实是当我们向消费者推广音乐艺术,尤其是古典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阻碍,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许多消费者会说“听不懂”,所以不愿意“买账”,于是身负推广重任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就开始挠头:怎么才能让普通民众“听懂”呢?
  为了实现让普通民众“听懂”的“梦想”,各种各样的普及类讲座也应运而生,渴望“听懂”音乐的消费者们满心欢喜的买票前去听讲座,听那些“懂”音乐的人一边播放着音乐,一边讲解着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那段音乐又表现了什么。讲座人讲的眉飞色舞,大家也非常努力地跟着去听、去想象,结果有的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于是讲座现场就会出现鼾声四起的尴尬。而且往往一场讲座如果真的如此认真听下来就会觉得好累,感觉听音乐不再是一种放松和娱乐,而是一种满怀崇敬之心的学习!听出了老师们说的每段音乐所描绘的东西自然皆大欢喜,听不出来的就垂头丧气,认为自己真的是欣赏不了这高雅艺术。如此讲座没有带给普通民众接近古典音乐的兴趣,反而“打击”了他们对自己欣赏能力的信心。
  但事实上,那些“皆大欢喜”的听众们,真的听懂了吗?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真的“懂”吗?其实,曾经笔者也有过类似疑惑,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周海宏老师的《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这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究竟是什么把你带入了音乐殿堂?是因为听懂了?或许不然。音乐欣赏本不需要懂与不懂来区分,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正如周海宏老师在文章开头举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后所说的那样:“其中的‘潜台词’是:音乐中本来有着明确的表现内容,听不出来是因为听者‘听不懂’,是因为听者‘不通音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给听者造成的压力是:要‘听懂音乐’,否则将被认为是‘不通音律’。”①那么怎样算是懂了呢?要如同读由语言文字组成文章般,能准确说出每个乐段甚至是乐句描绘了什么场景就算懂,否则就是不懂?如果如此说的话,那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真的懂音乐呢?恐怕绝大多说的音乐专业人士也无法明确说出来。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就音乐本身来说,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本身就无法做到描绘具体事物,因为它不具有空间造型性,因此不能像文学那样非常明确、有逻辑的表现一个事物或内容。所以,笔者倒觉得当大多数听众说“听不懂”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准确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如此以来,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我们,关注点就不应该是如何才能让普通民众“听懂”音乐,而是让他们明白,吸引他们的音乐的魅力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喜欢音乐,笔者想那真的不是“听懂了”这个原因。
  贝多芬、莫扎特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古典音乐家了,而每当我们提到他们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音乐属于古典音乐,然后由于古典音乐又被称为“严肃音乐”,因此习惯于视觉化、概念化的接受事物的人们,还没听就先产生了“听不懂”、“难以接受”的感觉。就像同一首乐曲,若是克莱德曼改编的,大家就听的津津有味,感觉通俗易懂,而当被告知是贝多芬原创时,立马就有人又说听不懂了。所以啊,普通观众的观念的改变,才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们在推广古典音乐时首先要做的事情。
  还记得上本科那会儿,有一次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老师在天津大剧院小剧场开讲座——《穿T恤听古典音乐——音乐中的自然法则》,最初吸引笔者买票去听的其实是讲座的名字。它传达了一种对于古典音乐的新的观念和态度,正如田艺苗老师自己所说“古典音乐不深奥,我们可以爱的更轻松,音乐本身不正诠释了自由?”所谓的“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家里随时抽出喜欢的唱片来听,可以窝在沙发听,躺在地板听,可以穿着T恤听,穿着睡袍听,也可以吃饭听、刷牙听,也可以爱听不听,对于真正喜欢的音乐我们听起来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的。”
  人们常常觉得古典音乐很遥远,其实它们早就不知不觉的在日常生活中扎根了。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片段中,主人公安迪溜到广播室为狱友播放音乐时,就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Duetto》。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巴赫,率先想到的是他的宗教音乐、是复调音乐,看似离我们好遥远,而他的《小步舞曲》,却是人人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古典音乐了。去过首都机场的人应该都听过一首非常好听,优雅中还带有一种摇曳生姿、仪态万千的气质的器乐曲,那就是博凯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音乐无论是所谓的古典音乐,还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其本质都是取材于生活的种种。换句话说,古典音乐不也算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吗?所谓听不听的懂,更多的是一种心里上的障碍,当我们把听古典音乐只是当成一种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也就会产生“当感觉很烦躁的时候,打开巴赫,就感觉它像一个屏障,隔开了世俗的生活。”或者是当睡眠不足以使自己从疲劳中休息过来时,听一段音乐就好像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或整个放松了。   笔者常常觉得听古典音乐尤其是纯器乐曲是最放松的时刻,它不像声乐曲还要听歌词表达了什么,可以随着音乐随意想象,没有对错。音乐有时就像一条小溪,在你心里干涸的时候,就会有东西流进去。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比喻:“古典音乐是茶”,如同“小孩子总是认为糖水、可乐好喝,不喜欢喝茶。同样,人们听古典音乐,在没有入门之前,也会感觉古板、晦涩、不如流行音乐好听、打动人。可是,你还慢慢喝上了茶,并渐渐地,就再也不那么喜欢可乐和糖水了,喜欢上古典音乐,再听流行音乐,总觉得不是那么有意思,甚至听不下去了。”②其实,现如今时的社会,声称只听古典音乐的人都是附庸风雅,甚至是不诚实的。所谓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间本身就没有什么对立的关系,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它是一种宽容的艺术,一种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它没有语音不通之说,更没有时代和国界之分。如若我们也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听古典音乐,或许那些“听不懂”古典音乐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欣赏古典音乐,入门阶段很重要,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有人说应该多听小曲子,多听熟悉的。也有像刘雪枫(国内著名音乐评论家)这样的态度:“上来要一棒子打蒙”,上来就听瓦格纳。瓦格纳的确是经典,德国有一个著名的访问,相当于中国做的“孤岛访谈录”——一个人去孤岛带什么走?结果德国人选择带上“孤岛”排第一位的东西不是《圣经》,而是瓦格纳的歌剧,这一定有它的道理。笔者认为这个调查也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对于中国的广大普通观众来说,不一定上来就推荐大家听瓦格纳的歌剧,因为他不像意大利的歌剧往往会用几个熟悉的旋律让你瞬间找到感觉。但就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说,听歌剧倒是一种不错的接触古典音乐的方式。而且这个事确实反应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歌剧不是什么高不可攀、只能远观的艺术,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等多方面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形式,欣赏歌剧时,如果这块没有吸引你,另一块就有吸引你的东西,因此它恰恰是带领相当多人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的门。
  音乐是最纯粹、最自由的艺术,也是最真的艺术,如白岩松老师曾在天津大剧院做的《为什么要听歌剧》的讲座中所说:“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当我们能够安心地坐下来聆听音乐的时候,哪怕周围都站着警察和法官,你内心的活动和你的感触依然是自由的,属于你自己的,没人能够剥夺和强制扭曲你,这便是聆听时候的真。”古典音乐,它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经典,越听越有味,越觉得内涵丰富。 “音乐何需‘懂’”? 最纯粹的音乐艺术本不需要“懂”!音乐的最大的魅力是真,当我们换一种对待古典音乐的心态,它离我们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注释:
  ①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
  ②程文良:《古典音乐是茶》,《视听技术》,2005年,第08期。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以达到音乐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从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教育大家李镇西说:“如若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故笔者围绕着“音乐课中的情感培养”这一论题,以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为例,以“从歌唱教学方面进行情感教育”、“从欣赏音乐活动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 互动式教学是情感培养的有效手段”三个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期刊
2015年5月,笔者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和云峰教授的采风小组来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为期6天的采风活动。本期,我们将对此次活动进行深度报导,并为读者呈现大量珍贵的独家图片。  新疆伊犁是中亚腹地一个美丽的温馨绿岛,是遥远西陲的一方天赐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东西文化荟萃,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这里是歌的故乡,舞
期刊
2015年5月中旬,伴着初夏的清凉和暖意,我们一行5人一路奔波,带着对这边陲小城的向往,自京城踏歌而来。伊犁,这个无数美妙音乐和诗歌诞生的地方,使人流连忘返。由于这次采风的选题是伊犁州哈萨克族音乐,所以在5月16日这一天,根据采风行程的安排,来到了位于伊宁市市区的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进行座谈会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主要成员是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民族乐团的学生,前任院长王建、副院长魏勇讲师、副教授张
期刊
摘要:通过一个音乐作品七个(若干)表现方法的实验,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表现音乐的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充分开发身体乐器,灵活地利用身体和身边各种材料结合,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旋律走向、节奏快慢、音高位置等能力。文章里七个实验中,后面四个实验是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实验结果出现了二声部合唱式的表现状态,即不同的律动动作在同一音乐乐段中同时或交替进行。  关键词:一个音乐作品 七个实验 音乐材料 音乐表现  高职教
期刊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制定应建立在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质与量的调查研究之上,才能针对现象,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并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词:艺术专业 调研 人才培养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以及艺术教育专业。其中音乐教育与美术
期刊
摘要:对于一个歌剧演员来说,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并塑造出歌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对于歌剧理解以及与观众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的唯一途径。对于歌剧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着手,而首要的应当是歌剧的历史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使表演者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再创作,从而展现给观众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歌剧人物角色,也使歌剧表演更具有深意。  关键词:中国歌剧 人物形象塑造 女中音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研读了解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后,对《以美育代宗教说》(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一文的读后感。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一思想、教育学说,曾一度震动了当时的思想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反响,且余波从未停息,至今仍不乏研究者,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 美育 宗教 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 
期刊
摘要:自2005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选派国内优秀的演出团体、艺术家,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让高校师生免费聆赏古今中外艺术珍品,包括歌剧、舞剧、话剧、京剧、交响乐等各门类经典传世佳作,传古颂今,引领高校师生走进艺术大师精神家园,传播人类共有的文化艺术。这无疑是给我们送来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无公害绿色精神食品,然而,屈
期刊
摘要:西域曲风在乐曲风格表现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将具有典型西域曲风特点的乐曲与古筝创作演奏相结合,表现出来则是乐曲表现的一大创新,也是近年来较多的创作方向之一。本文以《西部主题畅想曲》等为例,从表现内容、乐曲音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西域曲风在古筝中的运用及特色,让观众在掌握西域曲风特点的基础上领略古筝弹奏的独特韵味,从而深入掌握曲中孕育的西域风情及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西域曲风 古
期刊
摘要:大专音乐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时刻要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关键词:大专音乐教师 提升 教学能力  大专音乐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教师的高素质表现在自我专业技能的强弱,教学基本功能力,创新教学的能力等方面,音乐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确保大专音乐教育成功的重要环节,提升大专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提升音乐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  一、
期刊